南阳诸葛庐与襄阳古隆中之争
高增荣
国庆假刚结束,我和妻子游了南阳卧龙岗。两年前,我俩在去海南途中,游览了襄阳古隆中。这两个地方都宣称自己这里才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发表著名的《隆中对》的地方。我对历史名胜很好奇,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历史名星级人物。我想通过自己的游览,看看这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异同,能否分辨出真假来。诚然,要搞清楚历史问题,必须有令人信服的可靠证据,正所谓"无证不信",仅凭个人观感和推测,主现性太强,不足为据。可惜,我看后的确更困惑了,谁是谁非,争论了一千七百多年,都没有搞清楚,我们这此凡夫俗子能看出个什么名堂来呢?

诸葛亮是人中龙,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知名度非常高的历史名人、智者、圣贤、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如此耀眼的历史名星,他的出生地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并不怎么出名,倒是他的躬耕之地,成为了争夺的热点。诸葛亮去世后的一千七百多年来,襄阳和南阳争夺其躬耕地,不可开交,难分高下,至今谁也说服不了谁,使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南阳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有"南阳诸葛庐"的名句。襄阳则用自己属于南阳郡,南阳当时称为宛城,且为曹操所占领,刘备不可能三次去敌占区请诸葛亮为由,证明襄阳才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南阳襄阳争孔明,既有以名人为荣耀之意,也有用名人谋得经济利益之欲求。
诸葛亮去世 一千四百年后,南阳知府顾嘉蘅因一副对联而出名。此对联的内容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顾氏写此联是为了平息南阳与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还是"和稀泥"?我赞成第三种说法:这表现了顾嘉蘅的博大的胸怀。此联挂在南阳武侯祠大堂门外的立柱上,观者无不赞赏!

其实,搞清楚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是南阳还是襄阳,是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的课题和责任,完全可以在学术范围内讨论和考证。著名历史学者易中天教授对此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襄阳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的证据更充分一些。但他遭到了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的网暴,这种现象太不文明、太不应该了!不管易教授的观点对与错,你不赞成也罢,但谩骂是极端野蛮的行为,必须改正。而那些缺乏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证据的人,还是少发议论为好。
愚以为,现如今,襄阳和南阳也不必为此争个高下,争得不可开交,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两地应该把传承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放在首位,把各自的景点建设好,在提高接待游客质量,为游客服务上下功夫,发展好本地的旅游,为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贡献。这才是:
南阳襄阳不必争,
孔明本是中国龙。
分清彼此有何用?
共同发展谋双赢。
2023.10.21
作者简介

高增荣,陕西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