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咍、出息之小析
作者:王玉权
胎咍、出息这两个词几乎同义。指志气,上进心或发展前途。但在不同场合使用时,还是有区别的。
现代人的口语及书面语中,用出息一词的较普遍。而在江淮人的口语中,多用胎咍一词 。
褒义的可加“有、很"等,如有出息,很胎咍。
贬义的必加“没、不“等,如没出息,不胎咍。
咬文嚼字下, 出,chu,多义字。在出息一词中,应取"出产"义项。
息,xi,多义字。在出息一词中,应取"利息"义项。
出息一词的本义是出产利息。即会赚钱发财。
胎,tai,多义字。在胎咍一词中,应取母体中的幼体义项。引申义为事物的开始,根源。人出娘胎后的儿时。
咍,hai,多义字。在胎咍一词中,应取欢笑,喜悦义项。
胎咍一词的本义是打小就讨人欢喜。引申义为从小就有志气,长大必有好前途。从小定八十,即此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义,是从它的本义中脱胎衍化而来的。胎胎、出息这组词,即是一例。
这让我想起一次教研探讨小会。
我班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期末考试数学、物理两门不及格。妈妈骂我不taihai,(老师,这两字不会写,只好用拼音代替)......
作为老师,当时我也不知怎么写。翻了字典、词典后,经一番思考,作了如上的阐述。
我在教研组上提出后,大家一致认为我的阐述不无道理有说服力,具有独创意义。但认为胎咍一词,属方言土语,不规范。把"不胎咍改成“没出息"就行了。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方言不规范?不对!国家语委在语汇方面,充分肯定了方言,享有和普通话永远共存的地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极重要载体。有些古语消亡了,有些古语仍活在现代人的口中。胎咍一词,古意满满,生机盎然。它比出息这一后来生成的词汇,生动形象多多。城乡上点年纪的都这样说,你说他们没文化么?我认为,你这文化人没文化!
除了形容人,还派生出形容物事的。比如常听老农说,这块田庄稼长得不胎咍,黄巴巴的没精神。或者,指着圈里的猪崽说,养几个月了还是个瘦殭子,不胎咍!
再如"穷斯滥矣",孔夫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的。这句文言一直活在现代人的口中。说某人很穷,非常穷,都不如老祖宗的这句话来得酷,来得生动形象。尤其是把古语气词“矣"的音拖长,沉郁之腔令人怜悯叹息不巳。
再再如文言疑代词,奚。高邮人常挂嘴边,你在那磨磨叽叽的,做奚啊?可能别地也有,奚的字音有说成第二声或第四声两种。
中国人向来崇文重教。为求子孙胎咍,许多家长真是豁出去了,“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古有"孟母三迁"的佳话。今人为子女择园择校,何止三迁?可怜天下父母心,硬是催生了"学区房"这一天下奇葩!唉,个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图什么?一言以蔽之,盼子孙胎咍!
方言将与普通话永远共存。汪曾祺先生说过,“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这种美不是另一种方言所能代替的。”
江淮方言中的胎咍一词,正是如此。
汪先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保有许多高邮元素。每读先生书,觉方言可亲,乡音无改;从而勾引乡思,撩拨乡愁。汪文之温,充满了人间烟火,暖心透肺。
但愿天下孩,人人有出息,个个都胎咍!
推出《胎咍、出息之小析》一文,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俟有识者正之。
历史时空的遗响
1279年,陆秀夫背负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6岁)投海,谱写了十万南宋抗元精英崖山殉国的壮烈史诗。这是华夏汉人为主体的王朝,第一次真正亡国,亡于蒙元。后人读史至此,仰天长叹:崖山之后,无中国矣!
蒙元入主中原以后,实行残酷的种族统治。分人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为主);汉人(北方);南人(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我们这一带,江淮以南属南宋。南人地位最卑,被视为不如猪狗的"两脚羊"。史载,蒙元大军杀南人以充军粮,妇女则先奸后食。尸骨如山,惨绝人寰。
为防南人, 元人将退役老军,安插到南人中供养。好吃好喝不说,还要好睡。老军有随意奸淫南人妇女的特权。新娘的初夜权,非老军莫属。这些老军兼有特务职能,南人的一举一动尽在元人的严密监视之中。元人之威福,南人之屈辱,真是人间地狱。
从1271年忽必烈改元,8年后的1279年南宋灭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不得不吸收中原文化,以勉强维护其统治。不但蒙元,后来的满清,也均被强大的中原文明所同化而融洽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野蛮元人的残暴统治,好日子不足百载。元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1368年,朱和尚翦灭群雄,建立大明。宣告了元蒙覆亡,中华复国。短命的蒙元帝国,何匆匆忽忽?盖自掘坟墓,不足为怪也。
元末义军中有一支,和我们高邮有关。张士诚于腊月二十四,举火为号,击杀老军。南人一呼万应,扯旗反元。张士诚占领高邮后,在北门承天寺建国称帝。据说我地腊月二十四夜玩草火的习俗,即此遗韵。孩子们对火有与生俱来的兴致。平日一接触火,往往遭大人的严厉禁止。只有这一晚,在大人的监视下,可以疯一气了。
老军的罪孽罄竹难书。为保汉人血统的正宗,那时,南人头胎必溺死,以绝杂种。但仍难免,二胎三胎也保不齐的。所谓"胡骚",就是胡人的遗传。
我们江淮地区人做亲,有项非常必要的程序,即民间访亲。其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访底子清不清。所谓底子,就是有无“胡骚"遗传。如有,则如遇瘟疫,避之惟恐不及,这头亲事必黄无疑。其实,从现代医学来看,这"胡骚"即狐臭,生理上的小毛病,可动小手术摘除的。
老祖宗们的屈辱,对老军的深恶痛绝,演变成了句泄愤的诅咒。 我们大概都从老辈人口中听到过"老军犯""细军犯"的斥骂声。也许,你们小时候就被这样骂过。有人说,骂的是"军阀"。我以为不对。军阀者,拥兵自重的武装集团的头子。这些被骂的老头子小伢子能叫军阀吗?那这骂语的由头从何而来?正是我上文所写的老军。
几百年了,历史尘埃堙灭了多少陈年往事,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是永远不灭的。我们祖先的南人蒙受的奇耻大辱,这种剧痛己深入基因,代代遗传了下来。从这句看似寻常的骂语中,可以听见历史的隔空回响,即南人世代不忘的愤怒诅咒!对军犯的切齿痛恨!
雪泥鸿爪,草蛇灰线。善恶因果无不留有蛛丝马迹,有踪可循。
中华民族大家庭,关于满蒙,特定历史时期的有关纠葛,自有特定的恩仇渊薮。不然,我们何以理解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
小文就细军犯、老军犯的话由扯了一通,提供点小掌故,无关民族仇恨的,古老八代了,只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作者简介】
王玉权,江苏高邮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