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札记
作者:季志林
五、献青春 献终身 献子孙
第二天,张力安排我们到机车乘务中队采访。他说:“机车乘务中队管理着军事专用铁路的火车头,这个单位的发展历史也很有特点,不采访他们,你以后写出的东西就不完整。”
“我还没见过军人开火车,那一定很新奇。”李光强在一旁说。
“也不完全是军人,我们铁路管理处刚组建的时候机车乘务员全是职工。后来逐渐补充兵员,给这些师傅们当徒弟。随着这些老师傅们相继退休,现在大部分火车司机都是专业军士。”张力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情况。
机车乘务中队位于军事专用铁路以北,面朝航天城,背靠青山头,几栋红色的砖瓦房坐落在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林中。营区西侧是一片十分繁忙的建设工地,张力告诉我们,随着国家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蒸汽机车已全部淘汰,现在国内各大厂能修理蒸汽机车的技术人员已不多了,因此我们也必须淘汰蒸汽机车,逐步更换成内燃机车。目前正建设新的车库、油库、维修厂房以及机车回转线等基础设施。原有的营房已年久失修,这次一并建设新营区。
五十年代末期组建这支铁路运输管理部队时,为了确保军事专用铁路尽快投入运行,国家从各铁路局抽调了一批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铁路职工充实部队,机车乘中队的火车司机以及修理工就是当年国家一声令下来到部队的,在北区防风林带,我们遇见了正在浇树的退休职工张学文,他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调入部队的经历。
张学文原是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的火车司机,年轻能干技术好,是全段的业务尖子。一九六零年的一天,他刚出乘回来,脸还没顾得洗把脸就被叫到段长办公室。进门一看,段长身边还坐着一个干部模样的军人。段长给他倒了一杯水后说:“学文啊,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你去完成。”
“段长您说,保证完成任务!”张学文干事一向都是干脆利索。
“这一次啊,和过去不一样,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我们国家最近修建了一条军事专用铁路,需要一批火车司机,组织上考虑你符合条件,决定让你去。这位就是来接你的刘同志。”段长一边说一边把张学文介绍给那位刘同志。
刘同志是个东北人,操着一口浓厚的东北口音热情地说:“张师傅好!我代表部队欢迎你啊!”
事出突然,张学文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刚还说保证完成任务,现在却一脸惊愕不知如何是好了。
段长拍拍他的肩膀说:“学文啊,这次给部队调人,是铁道部下的命令,选人的条件非常严。我们段经过反复筛选才挑出三个人,还要报请路局审查。据我了解,你们去的地方在大西北,那里还是很艰苦的,工作环境可比不上北京。现在我们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但是困难再多我们也要发展国防建设,没有护国利器我们的腰杆就不硬啊!所以说你们要去干的事业关系着国家命运,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也非常光荣。能不能克服困难对于大家来说是一次考验,每个人都要做好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学文啊,你们三个人可是咱丰台机务段的优秀机车乘务员,组织上相信大家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你这几天就不要再上班了,回去把家里好好安顿一下。可是有一点,这次调到哪里去,部队干什么事是军事机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说。”
听了段长一席话,张学文似乎明白了这次调动有些不同寻常,他紧紧地握着段长的手说:“请段长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到部队以后我们一定努力工作,为咱们机务段争光!”
“好!我相信你的能力。你走以后家里要是有什么事就给段上说一声,大伙儿都能帮上忙。”
几天后,张学文和他的伙伴们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虽然来之前已经有了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但他们没有想到戈壁滩竟然这么苦!
更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没有机会再回去了!
张学文和他的伙伴们就在这条铁路线上长年奔波,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航天事业。
出于保密要求,军事专用铁路选择了一条人烟稀少的路线,而且要穿越几个风沙区。这些地方每遇刮风就容易出现积沙埋道,要求司机必须加强瞭望,及时发现并减速停车,否则就会造成事故,轻则列车掉道脱轨,重则颠覆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张学文他们深知责任重大,每次出乘,只要上了机车就感到精神高度紧张,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防范措施。有一次夜间行车遇上刮风,当时看起来风势并不大,但根据多年的行车经验,张学文知道越是小风越没有到的可能,所以行驶到风沙区后他非常警惕,突然,他发现前方黄沙连片,看不清两条钢轨,心想莫非这次真遇上了风沙埋道?此时张学文头脑清醒眼疾手快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停车后他们下车查看,好家伙,足足埋了三四百米,几个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暗自庆幸防止了一场大祸。面对着滚滚黄沙张学文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徒弟们:“干咱们这行的,就得眼尖耳明手脚利索,这条铁路是通往场区唯一的交通运输线,铁路畅通关系着航天城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导弹卫星、尖端设备还是生活物资,都必须确保安全运输。乘客们既有科学家,也有长年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部队官兵,这些人都是航天城的精英,无论怎样都不能有半点闪失啊!”
蒸汽机车乘务员的工作十分辛苦。尤其是戈壁滩的夏季对乘务员来说是最难熬的,这里的气温本身就高,而他们还要面对熊熊燃烧的锅炉,驾驶室如同蒸笼一般,用不了几分钟汗水就浸透了工作服。最辛苦的要数司炉工,每个班要烧好几吨煤,全凭司炉工一锹一锹填入炉膛,没有结实的身板和持久的体力很难坚持下来。
然而到了冬天,则是机车司机最难受的时候。戈壁滩的冬天格外寒冷,探身窗外瞭望时,阵阵寒风袭来,两颊如同刀刮,那个滋味可不好受。有时眼睛里还会钻入细沙,越揉越难受,得用眼药水慢慢地清洗。
除了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还得克服家庭生活的困难。张学文的老家在距丰台不远的乡下,他调到部队后,妻子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他妻子没有文化,但人很贤惠,丈夫不在,她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在60年代初期全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一个妇道人家要支持全家的生活那是十分不易的。深知家庭困难的张学文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不乱花钱,他不抽烟不喝酒,除了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之外,每月工资的大部分都邮寄回家。他来部队之前,丰台机务段的领导曾经说过家里有什么事可以给段上说,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心里明白,在那个举国困难的日子里,部队都在勒紧裤带过日子,地方上就更不用说了,咱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他坚信只要咬紧牙关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其实组织上更关心他们这些职工的生活情况,部队为了解决职工与家属两地分居问题,破例出台政策,批准他们的家属随军。解决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同时,部队还修建了十几栋家属楼,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张学文和他的伙伴们先后把家属子女接到了部队,从此,他们就在戈壁滩安家了,慢慢地也就有了新的身份一一东风人。
家属子女迁来之后,职工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在营区周围开荒种菜,各家的菜地当年就有了好收成,部队领导考虑得更加周到,给每户都修建了菜窖和鸡舍,菜窖里放满了自产的土豆萝卜大白菜,贮存一个冬天没问题。鸡舍里能养十来只鸡,孩子们上学时可以吃一个煮鸡蛋,平时的剩汤剩饭菜帮子什么的都可用来喂鸡。有了这些家庭副业生产,节省了不少生活开支,大家的日子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张学文是机车包乘组组长,他们组九个人按三班制轮换工作。随着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导弹卫量发射试验任务越来越多,张学文他们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每当参加特种军事运输任务时,全组人员精神高度紧张,他们知道,特运专列不同寻常,所有物资都是参试产品和设备,那可是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绝不能在运输途中出现一丝一毫的问题。同样,参试人员中有许多人是国防科研事业的精英,更不能出半点问题。
每次执行特运任务,张学文都要对全组人员提出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年对我们部队提出的要求,国防科研试验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万人一杆枪,所有参试人员都必须严格要求密切配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年他们执行过多少次特运任务,张学文已记不清了,他只记得他们组曾经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八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岁月静静地流逝着,张学文刚来部队的时候才三十五岁,如今已年过古稀,两鬓苍苍。三十年来,他在这条风沙弥漫的铁路线上日夜奔忙,辛苦劳累已使他略显驼背,但他的精神挺好,说起话来嗓门大,底气足,而且很健谈。那天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给营区周围的防风林浇水。他说儿女们都在场区工作,大儿子也是火车司机,现在正领着一帮技术人员学习内燃机车业务,部队很快就要接回内燃机车了,他们得提早培训掌握内燃机车运行和保养技术。二儿子在场区参军,起初在发测系统当战士,三年多后就提干了,现在已是团职干部。女儿在场区军人服务社工作,女婿也是部队军官。最让他自豪的是孙子军校毕业后回到发射中心,现在也是一名军官。
“那您一家都是航天人了?”我羡慕地问道。
“是啊,我们这一辈人是老铁,到了儿子这一辈就是铁二代,孙子就是铁三代。儿子孙子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我们也不能吃闲饭啊!这不,退休在家闷得慌,忙了一辈子咋样也闲不住,一帮老伙计们就自告奋勇担负起管护树林的责任。这些年部队植树面积大了,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树林,戈壁滩很少降雨,不及时浇水树就很难成活,更重要的是有事干心里踏实,老弟兄们每天还能在一起聊聊天多好。
当我问起张学文退休后想不想回北京时,他的情绪显得有些复杂,话匣子也随即打开了。
“要说不想回北京那是假的,谁不想回家乡啊!这些年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戈壁滩生活条件不能和北京比。当年也想过退休后回北京,可是我们回不去,也不能回去。”
“此话怎讲?”我有点疑惑地问道。
“说 回不去,是因为地方政府接收有困难。我们刚退休后,部队就专门派人联系在原籍安置,但是不好办啊!就说住房吧,北京房价那么高,那商品房咱买得起吗?还有子女随迁问题,工作单位也不好落实啊!这一晃就是十几年过去了,退休下来的也有个百十来号人了,还不都在这里待着?”
他说的这些情况恐怕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遍及各地及各行各业,假如都提出回内地安置还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所以我们就不能再提回去的事了,地方政府难,部队领导也难啊,他们已经尽力了,不能再为难他们。”
“您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部队,现在回不去了,后悔吗?”
“要说回不了北京我真的很遗憾,人常说落叶归根,我的根就在丰台呀!但是我对调到部队工作从来没有后悔过,这是国家需要,我心甘情愿!刚调来时多艰苦啊,肚子都吃不饱,还没黑没明的干活儿,咬咬牙照样坚持过来了。这一辈子,能开着火车把卫星送上天,我真的值了。”
“看来您是铁了心在戈壁滩守一辈子了?”
“不守不行啊,儿孙们都在这里工作,过去我们是一心要把卫星送上天,如今国家越来越强大了,不光是发射卫星,听说很快就要搞宇宙飞船了,航天员们要上天,还要上月球什么的,这些事情都得靠年轻人们去奋斗啊!当年因为我在部队孩子们才跟着来了,如今他们都在航天城工作,我在有生之年得陪他们上班,陪他们奋斗!所以说不能回去,我这把老骨头啊,看来得留在九号半了。”
九号半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所在地,那里长眠着几百名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有元帅,有将军,还有普通的士兵和职工。
我突然想起前两天在场区看到的一条标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难道这不正是张学文等老一辈东风人的真实写照吗?(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