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后是蓝天白云,眼前是诗和远方
——“三人行”诗文集分享会散记
作者:谭春燕
11月19日,时值初冬,作为新会员,我有幸跟随青年文学会团队赴腾文筱院,参加由韶关市青年文学会、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韶关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三人行”诗文集分享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作协会员、市青文会总顾问桂汉标老师,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国企分会主席罗明生老师,省作协会员、市五月诗社网络部副部长梁丽云老师以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青文会副会长杜海涛师兄。出发前,洪俊欣师兄说此次与韶关著名作家面对面交流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嘱咐我们一定要细心聆听,认真学习。
虽已时隔数日,但现下想来,彼时场景犹在眼前,遂执笔散记以记之。
我们于当日下午14时抵达腾文筱院,远观似茅庐一座,以修竹作门,不甚大,若有“初极狭,才通人”之状,走近,方得“豁然开朗”——冬日暖阳下,鲜花小径,石山流水,清池修树,亭榭暖烟……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将文学场景置于这样古朴雅致的环境之中,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心中不免生出期待。
分享会设在顶楼木屋,脚下遍铺绿草,仰头是高楼大厦,在蓝天白云下高高耸起,视野甚是开阔。我们走向竹屋,打开竹门,阳光透过帘子,撒在白布长桌上,将那琳琅满目的点心点缀得愈加精致诱人。我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便与众人互相交谈,发现各人修学的专业五花八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此刻因文学相聚,怀揣着一颗纯粹的心,在此共同进行文学交流,属实难得。
“在通往文学的路上,不是独行。以生活为灵感,以情感为源泉,与道友分享,与前辈相谈,兴然前往。”洪俊欣师兄以此开场白拉开了“三人行”诗文集分享活动的序幕。
在文学创作分享环节,我与其他文友轮流发言,通过阅读桂汉标老师的评论集《爱是艺术的心》、罗明生老师的诗集《唯有流水可以自在》、梁丽云老师的诗集《诗访青春》,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阅读感想和引发的思考。其中,我不仅聆听了文友“在满是灯光的山边,与同伴哼歌起舞,享受片刻的欢愉”的有趣经历;还看到“在天灾面前,人类生命的脆弱”时发出的无奈与感慨,越发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文友们分享的内容丰富多彩,触动良多,引人深思。
听完我们的发言,老师们提出了不同方面的看法和宝贵的意见。这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节点”——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面对互联网、AI智能、大数据等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桂汉标老师以长远的眼光,对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基调——“文学作品必须是有温度的。”桂汉标老师说道:“AI智能随时代而逐渐普遍全社会,但AI是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而文学与艺术需要爱与精神文化滚烫的温度,需要具有人文气息、不可替代的创意和创新。”由此可见,文学创作无可替代,它可以将情感融入优美的文字,巧妙地传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他还以超过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策划组织经历,向我们分享自身经验,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梁丽云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生活与创作经历,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面对生活,需要拥有自信心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热爱的文学,激励我们开启文学创作道路。同时,梁丽云老师也阐述了自己的写作特色——从生活的细节出发,发现其中蕴含的美,挖掘人生的意义。正所谓:创作源于生活,离不开人民和社会。
罗明生老师听完我们的发言后,给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与要求:首先要保证时间、保持心情;其次要提高分辨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最后要关注社会,为正义发声。他说道:“共鸣共情、知德明理,这是文学传播的力量。”
分享与点评完毕,“盲盒诗会”现场创作正式开始,我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施展自己的才能。分组抽签结束后,各组在现场限时做诗,最后交由各位老师进行评比。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平台,增强我们的文学底蕴,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互相交流与沟通,产生心灵与思想的碰撞,实现共同创新。
活动于14:30开始,17:30分结束,历时3个小时,大家都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在合影留念时,我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手上拿着老师们签赠的宝贵书籍与文友手书的书签,心中满怀对下一次相见的期待。随着“咔嚓”一声,时间被定格在那个美好的瞬间,身后是蓝天白云,眼前是诗和远方。
虽然这次活动举办时间不长,但意义非凡,至今仍在不断回味、思考。我将所得到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归纳为三个词,分别是“收获”“自信”和“践行”。
收获——虽然交流活动只有短短一个下午,但是韶关市青年文学会却为我们请来了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的桂汉标老师、罗明生老师、梁丽云老师等著名作家,如此“豪华”的阵营,构筑起了本次活动的知识宝塔,让修读不同专业的我们,特别是刚进入文学领域的新手,与作者进行亲密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多维度拓宽文学创作视野,深化文学创作认知,增强文学创新意识。
其中,我从桂汉标老师的《爱是艺术的心》中,明白了“文学创作不能脱离实际,要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将情感通过优美的文字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文学传承的同时,要坚持多元化地创新组织形式,与时俱进。
被梁丽云老师的《诗访青春》和亲身经历所感染和激励,我激动地分享了文学创作的启蒙经历,从害怕、胆怯到自信、跃跃欲试。持乐观态度来追求自己所热爱的文学。
阅读罗明生老师的《唯有流水可以自在》后。我分享道,“罗明生老师的诗作让我也好似变成了一位“饮者”,品他的诗,沉醉于他的诗。”“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师的诗作如流水般温润尔雅,又随和自在,包容万物。
自信——韶关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机缘,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岭南文化的万千气象。当得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青文会副会长杜海涛和市青工作协副主席、市评协副秘书长马怡林等优秀作家就是来自韶关学院的师兄,我十分钦佩,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自当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在文学领域发展。
交流是让文学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在“三人行”诗文集分享活动上,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讨论交流,深入分析文学发展难题。同时,这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次响亮自信的回应。在韶关,诸如“三人行”诗文集分享会的文学活动相当之多,每一次文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对韶关文学创作队伍整体实力的一次提升,为韶关文学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重要支撑。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感受到了韶关各文学组织的努力和韶关文学队伍的强劲实力。
践行——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需要正值意气风发的我们去学习和尝试。我们要时刻牢记创作的初心和使命,将活动所得转化为行动力量,不断提升文学创作水平,创新更加优秀的作品,推动文学事业发展。
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要以满腔热血的态度创作文学作品,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增强文化底蕴;在创作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为正义发声。坚持传承和创新,不断为文艺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冬日,暖阳,良师,同好,清茶,谈天……我们因热爱文学,欢聚在此,分享文学阅读与收获的喜悦,互相交流学习,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们携手同行,互学共进,不断攀登高峰,去采撷那文学之花!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