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旧事(一)
作者: 兴盛 朗诵: 高尚

我家大约在太爷爷那辈从辽宁海城搬来小奉天山城镇居住。小时候常听祖母讲起山城镇的故事。她说她小时候,山城镇不叫山城镇,而叫“小奉天”。因为当时东北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山城镇当年是仅次于奉天的第二号城市,所以得名小奉天。
她说,在她十一二岁时山城镇有个奇人,今年人家问他多大年纪了,他回答是99岁,明年人家再问他,还是99…… 一直到祖母十九岁那年,问他还是99岁。还有个奇人,祖母亲眼见到他能够在自家大炕的炕沿上离开炕面大约一尺多高,从炕头飘到炕梢,又从炕梢飘到炕头……她当年已经是十六七的大姑娘了,亲眼见证此事,直到她老人家晚年了还是不明白那人是怎么做到的……还有就是她常提起山城镇当年驻扎着日本宪兵队,宪兵队离我家不远,太爷爷和爷爷当年都是山城镇有名的木匠,手艺特别好,人家红白喜事好多都是请他们去做木工。当年的几个大户人家——镇上东掌柜的,寇家大院掌柜的,还有樊家大院掌柜的都与爷爷私交甚笃。我家在山城镇东街还有个大木匠铺子,雇了许多伙计,太爷爷和爷爷对伙计特别好,家里有好东西总是最先做给伙计们吃,从来不克扣他们的工钱。所以,伙计们都把木匠铺子当作了自己的家。奶奶说有一年半夜,一伙胡子到我家木匠铺子抢东西,十几个伙计,拿斧子的拿斧子,操锯子的操锯子……迅速操家伙,一会儿功夫就把七八个胡子给打跑了。她见证了日本人,也见证了俄国人。说日本宪兵天天巡逻,穿着大皮靴子,老百姓看到日本宪兵都很紧张。一般日本人一个星期检查一次卫生,到时候翻译领着日本人挨家挨户检查,戴着雪白的手套,专摸门楣、窗沿、炕沿下边和犄角旮旯,发现手套黑了,就会叽里呱啦地说一通,然后命人将这家不合格的被褥等搬到院子里“展览”,羞辱他们认为卫生不合格的家庭。俄国人进驻山城镇,有的俄国兵到店铺买东西,给钱多了,说让他回来找给他多余的,他以为给的不够,又给一些。但是有的俄国兵就特别恶劣,他们有时候会祸害年轻的良家妇女……所以,爷爷、奶奶不喜欢日本人也不喜欢俄国人。

我印象中,小时候的山城镇古色古香的,家家户户都是那种青色的小页瓦特别好看。那胡同左拐右拐,前弯后折,有的巷子有几里地远,那老房子屋檐高耸,有的在上面还雕琢成龙和凤等图案,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一看到这些胡同和老房子,总能勾起我无限遐思,就好像在久远的年代里,自己也曾在这里住过,天天和巷子里许许多多的小伙伴玩耍,好不快乐哟。那胡同那房子总给人特别神秘的感觉,就像这里凝固着无穷无尽说不完的动人故事。现在再回山城镇,再也看不到童年时代看到的老房子和那深深的巷子了,没有了那种感觉。人们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亲切,都已经利益化、物质化,没有了那种人情味也没有了那种神秘感。
小时候,我家至近的老亲戚基本在山城镇。父亲在山城镇水电学校毕业后分配去了离梅河南边近旁的曙光镇不远的海龙县鱼种站工作。当时,国营海龙县鱼种站归省水利厅直属,海龙水库和碱水水库是我们的两个分厂。我们去山城镇只花一毛钱从红梅镇四井坐小火车到三井下车,大约三十五公里左右,再从三井步行三里多地就到山城镇街里了。其实当时山城镇已经没有红梅镇繁华,记得红梅镇那时是全国卫生先进城市,连中国煤矿文工团和中国广播说唱团的国家级演员们也常来演出。他们一来,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人山人海的,那场面特别壮观。只是山城镇更让我感觉亲切和神秘,可能是这里凝固了我家太多的家族基因的缘故吧……

说起我们的渔场——国营海龙县鱼种站,更是闻名遐迩。那时,我们渔场近旁全是朝鲜族大队。记忆中有五鲜、四鲜、曙光朝鲜族村,黑山头朝鲜族村。再远还有花园朝鲜族自治乡等。后来成为延边州长的龙熙就是离我们渔场不到八里路的曙光朝鲜族村人。小时候我们经常和五鲜的小孩玩耍,他们喜欢吃鱼,我们喜欢他们的冷面和大米。记得,五鲜的水稻田特别多,初夏时节,绿油油的全是水稻,一眼望不到边际。一到秋天,稻浪翻滚香飘十里。我喜欢春天的稻田,特别是春光明媚的早晨,晨露尚未散尽,云蒸霞蔚,令人心旷神怡。经常能够看到远方的雁群,成群的野鸭更是让人惊叹——真有“早雁排字鸡冠山,晨鸭两两起稻田”的壮观和优美。有一个五鲜的小孩,长的特别像我当时最喜欢看的一部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电影里的一个阿尔巴尼亚小英雄。记得他从小就特别英俊,浓眉大眼,跑的还非常的快,我们都追不过他。只记得他爸爸叫金义宪,是五鲜的大队会计,会做木工,我父亲在世的时候一直保留着金会计做的木匣子和木拨浪鼓。还有就是我们同班同学李冬云,白净文雅,秀美沉稳,眼睛特别有神。那时我在班级学习好,是学习委员,她经常来我家找我一起写作业。后来我去延边上学听说她嫁到了柳河三源浦镇的一个朝鲜族村。记得有一位李大伯,名字叫李士靖,他是我们渔场聘用的医生。也住在我们渔场近旁的五鲜,是一位既精通中医又擅长西医治病的医生。李大伯沉静寡言,瘦高的身材,医术很高。在我们那一带非常有名,就是红梅镇的许多矿工也都慕名找他瞧病。后来父亲被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调去集安渔场任厂长,李大伯也追随父亲来了集安。在集安给人诊病,从来都是收最低的医药费,看到特别贫困的人来找他看病,有时候竟然分文不要!他是一位特别有爱心的医生。后来父亲退休回家了,李大伯随后也回了梅河老家。再后来听说他去了韩国,有一次在汉江游泳,不幸溺水身亡。当我们全家听到这个噩耗,悲痛万分,父亲竟然哭出了声,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父亲哭泣,每每忆起,我还是难掩悲痛之情。还有一位五鲜的康奶奶,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喜欢来渔场到我家串门,经常给我们带冷面,康奶奶一来,弟弟妹妹也特别开心,因为知道又要吃那劲道可口的朝鲜族冷面了。康奶奶走时,妈妈总是要给她拿些渔场分的白鲢和鲫鱼等鲜鱼。记得我考入延边大学农学院,康奶奶和李大伯以及渔场的苗大伯、鲁婶他们是最先到我家道贺的。

渔场的春天特别美妙,每到春天,孩子们就像长久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突然被放了出来一样。大地吐绿,先是成群的野鸭从南边飞回来了,接着是各种水鸟——有细长嘴巴的钓鱼郎,有像彩虹般美丽的翠鸟,有在柳林中窜飞的豆贼,有在榆杨等各样乔木林里生活的啄木鸟、戴胜和其他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鸟儿。这时大柳河也像一位睡醒的少女,春风起处,碧波万顷。河堤两岸到处生机盎然,婆婆丁、苣荬菜、大脑嘣、柳蒿等时令野菜特别多。那可都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实实在在真实的野菜哟,现在同样的“野菜”都带着利益在里面,都是化肥、农药、农膜等西方化石农业的产物,想起来难道“发展”如果牺牲掉了那最自然、最本真、最淳朴的东西能算作是真正的发展吗?记得当时渔场周边和办公的“大院里”以及工人们喂鱼时休息和放置渔网、豆饼和其它渔业作业工具的“白房子”周边有许多高大的榆树,春风起处榆钱翻绿,孩子们这时会竞相爬到树上摘榆钱吃,那榆钱薄薄的放在嘴里有一股甜甜的清凉,特别好吃——不仅仅是好吃而已……
一到周三和周六我们都特别高兴,特别是周六不但休息一个半天,第二天紧接着是星期天,不用上学。有时候一放下书包,顾不上吃午饭,我们几个小伙伴就飞也似地跑到一望无际的鱼池中间通往红梅镇四井的小路上,一口气来到四井,他们喜欢四井建矿工地上散落在地五颜六色的废弃的炮线,我却喜欢矿山周围的小山岗,因为山岗上到处是红红的野百合花,微风起处,红花烂漫,至今还深深地凝刻在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
1965年12月生于吉林省海龙县,1981年7月,毕业于吉林省重点高中——梅河五中,1985年7月毕业于延边大学农学院。1985年7月——2023年11月,分别在柳河县农业局、集安市特产局、通化市生态环境局集安分局工作。曾经在新华网、中国环境报、吉林环境报,吉林省文化厅《参花》杂志,通化日报等媒介发表诗歌、散文、游记等题材作品上百篇。

【精英主播简介】
高尚/任新奇,陕西省眉县人,爱好广泛,喜欢舞文弄墨、音乐体育,尤喜书法朗读,偶尔也写上几首诗词以记事抒怀。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刘军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和天悦色 柳阳甫
特刊主编:王小泥 兰志芳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刘生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牛天堂 严正华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团长助理:于江群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宣传部部长:果多堂 韩梅香
宣传部副部长:王百灵 和天悦色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