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个人的车站
从黑河大桥南行约三十公里左右,我们在一个名叫石梁子的小车站停了下来,站台上有两名战士并排站立迎接我们。
小站四周是茫茫无际的沙海,放眼远望,沙丘连绵波浪起伏直通天际,沙海在阳光照射下更显得线条分明非常壮观。往远处看,便是魔幻般的海市蜃楼,飘飘渺渺似乎还有些动感。面对如此奇特的景象,李光强如获至宝兴奋不已,他忙不迭地反复选择角度按动快门,嘴里不住念叨:“美!太美了!典型的原生态,真是绝世美景人间仙境啊!”
我非常好奇地问张力:“这地方明明都是沙丘,为什么叫石梁子呢?”
张力笑着说:“以前这地方荒无人烟,根本没有地名?部队在这里修了车站,就得有个站名吧。据老一辈人讲,当年建站时,这里的沙化问题还不算很严重,驻地附近有几道石梁,基本都是褐色矿石,所以最初起名红墩车站,那个年代时兴红色文化,我们好几个车站都带有红字,此如红卫、红岩、红星、红旗等等。后来统一更改站名,觉得这个车站还是叫石梁子更顺口一些,所以就把站名改了。现在这里完全沙漠化了,石梁变成了沙丘,但这站名已经叫了多年,也用不着再改了。”
“ 原来这个小站还有这么多故事啊!”我不禁感叹道。
“你别看这车站不大,故事还真不少。”张力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会滔滔不绝:“当初铁道兵十师修建这条铁路时,有一个营驻在这里。那个年代真的是天当房子地当床,部队就地搭起帐篷,一座连一座十分壮观,而遇上大风时也会出现帐篷被风沙刮倒的情况。”
“这地方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修这个车站有必要吗”?我不解地问道。
“有啊!当时修这个车站主要是为了方便装卸施工材料,通车后又考虑到如果撤了这个车站列车运行区间过大影响交会,倒不如保留下来更合适。要说这个车站确实没有更多的业务。没有任何货物可装,没有别的旅客来这里,车站只有三个人,一个值班员,两个扳道员。你看,另一个扳道员从北头回来了,他刚在扳道房负责接我们的轨道车进站”。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的确有一个战士正在往回走,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不知是沙漠中的紫外线过强,还是常年风沙侵袭的原因,车站三个人的模样一个比一个黑,皮肤也显得有些粗糙。
“三个人的车站,真有点意思。”李光强口中念叨着,手中却按动快门抓拍了我们聊天的场景,然后招呼几个人站一起照了一张合影。
“你们三个真幸运啊,北京来的记者给你们拍照了,如果在报纸上发表,你们就出名了。”张力转过身又对李光强说:“李记者,照片洗出来之后可别忘了寄给他们啊!”
“不用寄,我晚上就在场区文化工作站冲印,明天一定送到咱们处机关。”
照完相后值班员小李领着我们进了车站值班室,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一个控制台,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两侧墙壁上挂着一排排工作守则和规章制度。当我问起他们的工作情况时,小李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说:“要说我们的行车业务确实没得多少,每天就是接发几趟列车。列车通过后我们就清除站内积沙,擦拭道岔。您别看我们这个车站小,它的位置却很重要。遇上风沙埋道,火车可以停在站内避风。”
“听说你们这儿是有名的风沙区,要是列车遇到风沙怎么办?”
“这个鬼地方哟,不下雨光刮风,在我们家乡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风,龟儿子刮起来就不停了。容易被风沙埋道的区段还在前边,只要刮起风来肯定会埋道,埋一次连队就去清一次。从场区每天晚上开出一趟旅客列车,遇上风沙埋道,列车就停在半路上,等清完沙之后还得我们护送列车通过风沙区。后来连队在风沙最严重的地方设有防沙点,如果出现风沙埋道,防沙点就会通知车站,我们可以安排列车在站内等,这样更安全一些,所以这个小车站算得上一个避风港。”
听小李这么一说,我顿时对这个连队肃然起敬,他们整天和风沙打交道那是多么不易啊!
“那你们一定很辛苦了?”
“是的。要说不苦不累那不是实话。风沙埋道严重的时候,清起来就得几个小时,清完之后再护送火车往前走一直送出风沙区,大家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多么坚强的连队,多么可爱的战士!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们长年累月在风沙中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我转身问张力:“老同学,这么好的连队,这么动人的故事,你们怎么不去宣传呀?”
“我也想宣传,可是要保密啊!部队有规定:涉及我们的驻地、编制、人员及任务等等,都不能告诉任何人,哪怕是你写的报道,李记者拍的照片,恐怕也得严格审查。”张力回答。
“那么小李,你们整天就守在这孤单单的小车站,不觉得寂寞吗?”
“要说寂寞嘛,真是寂寞得很!每天出来进去就我们三个人,除了上级来检查工作,您算是我入伍六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客人了。不过我们都习惯了,反正这个工作得有人干,没有我们守护这条铁路,场区里那么多人的生活怎么办?”
“你说得对!看来你们的觉悟蛮高呀!”
“记者同志,您就别表扬我们了,其实我们刚入伍那会儿根本受不了。我们没有想到部队如此艰苦,有时候也哭过鼻子流过泪。但是有战友们的关心和鼓励,我们能感受到连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再后来呢,同志们明白了为谁当兵的道理,思想就有了变化,从被动地适应逐步成为自觉的坚持。因为我们的工作和航天事业连在一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航天梦,坚守岗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觉得在这里守得值!时间一长,同志们对这个地方 都很有感情了,每年老兵退伍,哪个不是流着眼泪离开的?因为他们舍不得连队,舍不得这小点号,更舍不得陪伴了好几年的大沙漠啊!”
听着听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在物欲横流、不少人只顾追逐个人名利的今天,这个小小的车站和三个黑瘦黑瘦的士兵真的让我深受感动。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经有位航天专家发过一句令人深思的感慨:“如今我们这些搞导弹的还不如一个贩鸡蛋的。”这从薪酬待遇层面反映出当年航天人的窘境。而这些在戈壁小点上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兵们,既没有优厚的工资,也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风沙相伴,默默地守卫着这条铁路,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假若他们生活在内地,他们可能会到沿海城市去打工,也可能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去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工作之余,他们会有各种潇洒快乐的生活方式,比如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着啤酒聊着天,到卡拉ok歌厅去唱歌,或是与自己心爱的女朋友相依相偎逛公园上大街,总之,年轻人会以各种方式开心地享受生活,这种现象我在北京的街头小巷见得多了。而这些兵们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洒在大漠深处。
告别了三个人的小车站,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世人,让人们知道在探索宇宙的大军里,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车站和三个坚守岗位的士兵,他们像那轨枕上的道钉一样,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