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天空,湛蓝而清澈,早上8点多钟,阳光穿过稀薄的云层洒下来,给华容城区楚藩大道披上了一层暖暖的金色。路上的行人,感受到阳光轻轻地温暖身体,心情随之愉悦起来。
前两天,姜焱国、吕三民、童国斌等年逾六旬的参战老兵到辛亥革命烈士彭楚藩烈士祠、革命先驱刘伯垂纪念馆、早期党员和烈士赵子俊故居、辛亥革命人物徐达明、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参观。每到一处,聆听讲解员讲解当年的战役画面,历历在目,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让参战老兵的心灵深深被感染。他们一遍又一遍阅读《华容区红色遗址遗迹汇编》《华容区革命老区故事选》《华容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等红色教育教材,以史鉴今。

11月12日上午,“参战老兵红色之旅”车载着“红色华容”的阳光,穿过鄂州空港新城,奔驰在黄黄高速。车进入桥头,只见早晨的一缕缕阳光洒在江面上时,江水像打碎的镜子一样泛起阵阵涟漪。远眺江滩,暖暖阳光就这样不歇息的洒在人们的脸庞上、身姿上、草木上、桥面上、沙滩上、江面上……这里宛如冬日的天然伊甸园,洁净淡蓝的天空,银光闪闪的江面,浸水清波的河滩。
一路奔驰,“参战老兵红色之旅”车兴奋起来,沿武黄高速、沪渝高速、大广高速、都九高速、神浮高速、G237高速风驰电掣,倚车窗望去,满眼徽派建筑,田野、城镇、山坡、河旁或山谷连片,或坡岗独屋,或街道成线。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外观建筑高大,内部装饰奢华,远看是白墙青瓦,任性的是高叠的马头墙,这也被认为是徽派建筑的“灵魂”;而近看内室则是工艺精湛,使用的建筑材料无论是青石、青砖、木头,都是精美的雕刻,从底到上眼花缭乱。

“‘马头墙’好‘威风’啊,”正当笔者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下子接话茬:“‘威风’的‘马头墙’是用来防火的,因为徽派建筑外观看是白墙青瓦,看似很‘泥性’、很‘石性’,但内部却完全是木质建筑的,也就是说徽派建筑是‘木’芯,最怕的是火。”老人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掌拍打着散发芳香的木柱。粗糙的手来回抚摸柱子,那眼神好亲切啊!
祁门县“绿”出了名,有牯牛降等8大景区,“中国红茶之乡”更是让祁门唐代兴盛茶市扬名于世,祁门县“红”出了特色,有舍会山、祁门县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旧址、祁门县汪镇丰“土佬墓”等红色教育基地。
参战老兵一行来到祁门县祁红境内的舍会山,这里地处皖赣边界,与江南浮梁瑶里相邻,因陈毅元帅曾经到访而闻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实现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同志来到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随后,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改编,奔赴抗日前线。老兵们个个聚精会神地阅览《舍会山史料》。
“在艰苦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祁(门)浮(梁)婺(源)中心县委是皖赣特委下属的四个中心县委之一,其活动区域 人的祁门舍会山为中心,辖祁门县东南、浮梁县东北、婺源县西北约1000平方公里的山区,这里也是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以下山抗日前的集结地。”祁门县党史办负责人刘建利深情地讲述着三年游击战争中,祁、浮、婺三县边区人民与红军游击队共患难、同生死的动人故事。

“我们村里有个老兵叫高法群,1949年参军入伍,1951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去年6月,中建三局组织10多名志愿者同老兵一起包粽子、讲故事,欢度端午节。”华容镇包王村籍的参战老兵童国斌听了舍会山的故事深有感触地说。
战争,是每军人心中“天生”的话题,与婺源擦肩而过,车里充满了浓浓的“硝烟”味,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从建党之初到红军长征,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老兵们个个“战”思潜涌,小小的车厢成了国防教育课堂。
老兵们亲历自卫还击,话锋一下子转到了耳闻目睹的战场:猫耳洞地势很低,而且空间十分狭小,正常人要是想在猫耳洞中生活,只能蜷缩在里面。一个成年人如果在里面待上几个小时,就会四肢发麻。战斗的场景浮现在参战老兵眼前,这天,连长受领任务后,带领指挥班对敌据点各号目标,进行了多次反复认真的侦察和精确交会;细观目标,进行逐次分段编号,规定了各号目标的基本瞄准点。为了使火炮在战斗中展开迅速,撤离及时,同时又不至于过早地暴露阵地,对于进出道路、炮位等进行了周密选择。姜焱国、吕三民两位参战老兵谈得正浓。突然,透过车窗看到前面有一群山峰,两人异口同声:选择观察哨要选多山峰,防止暴露目标。
走进浙江金华市,领略了另一番红色教育场景。去年,全市新增金华烈士纪念园、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第3团纪念馆、兰溪革命烈士纪念馆、磐安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共浦江县委旧址等5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漫步在位于婺城区环城北路1199号的金华烈士纪念园,园内主要有一碑(烈士纪念碑)、一馆(烈士纪念馆)、一景墙(英烈墙)、一广场(五星纪念广场)。金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44年清明节建成,碑高21米,碑身系汉白玉贴面,上面刻有图有院及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金华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
金华烈士纪念馆,迎面便是“八婺英烈”大型雕塑。13位雕塑人物形象,有不屈不挠求进步的革命者、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抗日英雄,还有全国解放奋勇向前的解放军战士。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昂扬奋发的革命姿态,让人肃然起敬。
从金华至义乌约63.9公里,“参战老兵红色之旅”车跑了一个小时。义乌是中国小商品的天堂,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无论你想有什么,这里都能找到,这里的氛围让人震撼,也是无数商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宝库。
14日上午,奔波了两天的“参战老兵之旅”车踏上义乌至绍兴的旅途,一会钻隧道,一会过桥梁,车窗外一座座翠绿的山峰映入眼帘。有的高耸万物,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蓝天里去,险绝异常,有的低岭连绵,如云烟贴在村落,远远望去,像一层层翻滚着的绿色波浪。
嘉兴南湖,冬日融融,清波荧光,游人如织。青山绿水映衬下的百年红船更显安详静卧。在岸边搭乘小渡轮,几分钟便抵达湖心岛。小岛方圆不过10余亩。沿湖亭栏行走,亭台阁榭,最引人注目的是停泊于小岛东岸、与烟雨楼相对的那艘中共一大的纪念船——红船。伫立岸边,凭栏湖面,深情凝视驶过无数风云激荡岁月的红船,抚今追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中国共产党起航的地方,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观览之际,讲解员讲到1964年4月5日,九旬长者董必武视察南湖,登上一大纪念船,神思飞越,感慨万千,诗兴顿起,挥毫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令人回味无穷,使人自然追忆起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真情实景。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参战老兵南湖之行,身临其境观瞻红船,只有短暂一瞬,然而在心底却带来了强烈震撼与深刻感悟。
下午2点多钟,老兵们参观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劳动路369号周恩来祖居。通过手机扫码进入参观区,这里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1998年3月,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绍兴市人民政府对祖居再次扩建,并在祖居对面建广场,耸立一座高4米的周恩来全身铜像。2001年建成周恩来纪念馆,与祖居毗邻。
参战老兵一行踱步纪念馆二楼,这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块内容,都闪耀着往日的风采。纪念馆正门,庭院里鲜花娇艳、绿树葱葱,青砖黛瓦之间,游客络绎不绝。《祖居、故居复原陈列》版块,再现了当年周氏家族生活及周恩来回绍兴时的场景;《周恩来与故乡》图片陈列,展示了周恩来与绍兴的血脉联系;《风范垂青史》主题陈列展出的20件藏品,生动展示了总理爱国、爱民、勤政、廉政的光辉一生;拾级而下,就能看见周总理塑像。周总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在他身上,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着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参战老兵红色之旅”是一次追寻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旅程,旅途中,我们在江西上饶市枫林镇“三青山”旁感受到了“退役军人驿站”的热情,由此,红色基因的传承展现在面前。每当走进红色旅游景区,仿佛时间倒流回到那个时代,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历史瞬间的激荡和慷慨激昂;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自驾旅行,也是一次文化体验和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神圣。(陈庆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