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之蛊惑谈开去
作者:梅芹圃
近日,在中国老五届大学生平台看到了一张北京美术展览的海报,画面上是一个黑色无头的人,伸出十个手指,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夹一个园圈,美展海报的题目是 语言之蛊惑。
这张海报立即引起了评论。华师大毕业的著名评人周老师快人快语,鲜明地指出这个所谓的蛊惑实是呓语表演,自说自话;任怀晋老师也说作者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我只是一个医生,确实看不懂这张海报的高深意境,也无意无力去评价这个美展。仅就这个海报及两位先生的评论,谈一谈我的观感。
可能是受断臂女神维纳斯更显示出美丽的影响,这个海报上的人干脆把头都去掉了,无面部表情,无显示心灵之窗的眼镜,两个手指夹一个园框,这种画面语言是要表达什么?是要歌颂美好,还是要抨击丑恶?脆秘、迷乱、夸张的语言,让人看不懂,如何给人以启迪?这个画展的意义何在?
正如周老师指出的,这种乱象还不只一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些抽象派、朦胧诗渐渐出现。一看几十行不知所云。近年来还出现了魔幻文学,书名都脆异。只要在外国出版了,或得一个什么奖就不得了了。一些应声虫未必看懂了也跟着么喝,甚至一些著名学府都为它提供讲台,恐怕听两个小时出来更加魔幻。
我还记起了2020年浙江省的一篇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文字生僻。诸如“嚆矢”“肯綮”一类需要翻字典的词语就有八处之多,还有不少欧化语言。两位初评老师请示终评,终评教授一看就说好,给于满分。他真的看懂了吗?
一个作品有创新,寓意深远当然好,但是寓意深远的文章不一定要用复杂、晦涩的语言来表达。南北朝的刘勰早就说过“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例如我们古人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是寓意高深,富有哲理的名句。
我不是一个老学究,年轻时也喜欢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经典名言: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都是非常明白易懂的;几十年前的印度黑白电演《流浪者》,大法官在庭上说“法律不承认良心”,女律师立即反驳“那么良心也不承认法律!”更是语言精品中之精品。
我们反对的只是文艺的某些乱象,那些脆秘、虚幻的创作不应该再宣扬,那些蛊惑、无病呻吟的诗句应该摒弃。按照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继承中华丰富文化,吸收外国的新进东西,让文艺创作更加健康蓬勃的发展!
【作者简介】
梅芹圃,武汉人。男,1967年湖北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毕业。黄梅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黄冈市首届内科学会付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特约通讯作者。退休后在广东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任主任医师六年,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心电图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今年自传体长篇《漫漫行医路,勤恳写人生》发表於纪实文学丛书《我心依然》第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