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峥嵘岁月
作者:邸刚(山西侯马)
谨以此文:
深切缅怀我的父亲母亲!
第一章
(序言)
我的父亲邸振清,19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祖籍河北省唐县一户普通小商户家庭。1931年春,中国正饱受战乱之苦,人民在动荡的年代里艰难求生,为了生存,我祖父携家人从河北省唐县,一路翻山越岭,举家迁徙至遥远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所辖的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全胜局村,在此地安身立命,从此成为第二故乡。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排行第二。父亲幼年丧母,早年读过三年私塾。平时帮助祖父打里店铺生意,并在本村孙氏木匠铺做过几年学徒,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
我的父亲1942年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1952年1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排级以上干部集体转业,安置到长春地质调查所任职。父亲11年零10个月的军旅生涯,正营科级军转干部。1953年调任天津华北冶金地质勘探总公司供职,1956年4月调任驻地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冶金勘探515地质队履职,1961年遭政治迫害,蒙受冤情,回乡务农。1981年沉冤得雪,恢复原职,1985年10月离休,1997年12月15日(农历冬月16日、周一)父亲忽患肝癌医治无效,猝然长逝,享年73岁。
父亲久经沙场,身经百战。1944年9月,在一次筹措军需物资任务时,与日军遭遇,被日本兵投掷的手雷炸伤右脚,从此落下终身残疾,系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我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历次战争中多次立功受奖,荣膺【共和国人民功臣】勋章。
我的父亲性格沉稳睿智,心胸豁达,光明磊落,待人真诚,有着传统老派的美德。父亲是个充满正义感、充满人情味的男人。男子本强,为父则柔。父亲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子女面前是慈父亦是良师益友。
我的母亲李敏安,祖籍广东省.梅州市。1925年11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一个小职员家庭。母亲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排行老大。母亲毕业于辽宁省女子国高,善女工、烹饪、以精美的刺绣、精巧的针织而见长。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礼,为人谦和,具备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文化韬略的贤惠妇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她老人家的性格刚强智慧。母亲在闲暇之余,经常教我们识字画画、唱歌跳舞,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兄弟姊妹们一生受益匪浅。母亲自幼就生活在城市里,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能陪伴我们在农村最艰苦的岁月里共渡时光,实属不易。母亲在相夫教子中渡过了一生。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才貌双全、人品出众的母亲,是我们兄弟姐妹莫大的幸福、骄傲和光荣。
2015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五、周一,母亲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故,享年91岁。
父亲和母亲不仅对我们兄弟姐妹寄予厚望,而且教育有方,总是教导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好好学习,而且还要学会做人做事,一生都不要忘记这十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们始终牢记父亲和母亲的教诲,踌躇满志,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父亲和母亲孕育了七位子女,依次是:长女邸翎、次女邸翔、长子邸刚、次子邸强、三子邸伟、四子邸红、三女邸鹏。现如今我们均已退休,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衣食无忧。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生中能得到父母的爱就是最大的幸福。父爱重如山,母恩深似海,养育之恩大于天,百善孝为先,子孝天地行。父母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永远鞭策着我们,父母的养育之恩,铭心刻骨,今生今世无以为报。
时至今日,每当我遇到年纪与父亲母亲相仿的耄耋老人,目送着他们颤颤巍巍的背影,父亲母亲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甚至觉得每位老人都是那么的亲切,父亲母亲总让我牵肠挂肚。然而,当他们步履蹒跚的离去后,我是多么的失落,当我猛然间醒悟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失去了父亲母亲的人,我的心顿时感到一阵酸楚,让我泪眼模糊。正所谓: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来日并不方长,父母一别再无归期,唯有无尽的思念,您长眠,儿常念,愿另一个世界,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只有安息。如有来生,下辈子还做您们的儿女,再续尘缘,报答父亲母亲的深情厚爱。
第二章
(1941年12月至1952年12月)
1941年冬天,父亲与本村白氏催收欠债时,白氏企图继续赖帐,与父亲发生纠纷,并手持木棍对父亲进行驱赶殴打,父亲忍无可忍,徒手进行反抗,不慎将白氏面部打伤,父亲身上也多处受伤。起因是白氏连续多年拖欠债务,仗势欺人。白氏有个舅舅,残暴蛮横,勾结匪患,扰害村民,为乡亲所不齿,给本村妇女儿童带来巨大的恐惧和痛苦,当地百姓恨之入骨。白氏的舅舅得知其外甥被打伤,扬言非要打断父亲的腿,为其外甥报仇,父亲畏惧白氏舅舅的恶行,被逼无奈,只能背井离乡,从此开始了漂泊流离的生活。
1942年2月,父亲在绥远省.归绥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投身革命,矢志报国。入伍后,因父年少,为人机灵,天资聪颖,再加上读过三年私塾,是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人。父亲酷爱马匹,骑术娴熟,求知欲强,是一个志趣广泛的热血青年,颇受首长青睐,破格提拔父亲做了通信员。父亲丝毫不敢懈怠这份职责,勤勤恳恳,严于律己。首长经常把重要的任务交给父亲独自去完成,实属难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炼,提升了父亲的素质和能力,给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父亲之后一直享受干部待遇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父亲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意味着能在更多的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做更多的贡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43年9月,因父亲各方面表现出众,被抽调到晋西北军区一支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武工队,执行筹措军需物质的任务。父亲讲,为了筹措军需物质,经常乔装深入敌战区执行任务。有一次进入大同市执行任务时,被日本宪兵特务跟踪,情急之下,父亲躲进一家澡堂才得以脱身。1944年春季,父亲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执行押运军用马匹任务,在押运途中,经过内蒙古商都县境内时,遭遇了一小股日军的骑兵小队,父亲和战友们机智勇敢的击毙了日军,并截获了六匹战马,圆满地完成了押运任务,受到了部队首长嘉奖。
1944年9月,父亲在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筹措军需物资时,与日军遭遇,被日军投掷的手雷炸伤右脚,导致右脚面骨粉碎性骨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治愈,右脚里的弹片始终没有取出来,从此落下终身残疾。父亲脚伤未愈,就请战回归部队,跟随部队转战山西大同、怀仁、朔州等晋北地区,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继续抗击日寇。
1945年8月15日,在全世界人民的同仇敌忾下日本帝国主义被打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历经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3500多万同胞伤亡,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为了护我河山,千千万万个少年儿郎拜别父母,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向了由鲜血浸染而成的战场。而今,硝烟散去,警钟长鸣,我们要永远缅怀先烈,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日本投降后,中国人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蒋介石集团企图独吞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残害无辜百姓,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为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父亲放弃卸甲归田,荣归故里,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和战友们继续并肩作战。
1946年1月至9月,父亲参加了解放大同、集宁战役。此役期间,父亲所在部队的番号于1947年3月,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建制。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进攻延安,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为了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父亲所部奉命西渡黄河,执行掩护党中央机关的转移任务。延安保卫战结束后,参战部队排级以上干部,荣膺【共和国人民功臣】勋章。
1948年2月至4月,父亲参加了解放宜川战役和宝鸡战役,之后部队驻防陕西省宝鸡市。直到1949年2月,父亲所部奉命增补到第一野战军序列,在某团团部后勤处任职(连职)。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当天,300余名国民党残兵败将,逃上具有“天下第一险”之称的华山,企图依靠华山天险负隅顽抗,父亲所部奉命追击,在当地老乡的指点和大力支援下,一举歼灭了敌人,解放了华山。1949年7月,父亲所部在扶眉战役结束后,转战甘肃平凉、华亭、泾川、灵台、静宁等地,执行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作战任务,战绩斐然。
1949年9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从全军抽调文职干部,支援东北野战军,父亲也在抽调的干部之中,被抽调到第四野战军第42军司令部后勤部任职(正营科级),部队调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军则势如破竹,乘胜追击,从胜利走向胜利,解放了除台湾省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打败了蒋家王朝,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喜笑颜开,首都30万群众欢欣鼓舞,聚集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活动。
解放战争结束后,伟人毛泽东主席原计划是乘胜追击,迅速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解放军都已经开始勤奋练兵,随时准备出兵解放台湾,朝鲜战争却打响了。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战云密布,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党中央决定:应朝鲜邀请,出兵增援。发出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军委紧急下令42军迅速恢复作战状态,父亲征尘未洗,再披战甲,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比兄弟部队率先三天从吉林省辑安市(今吉林省.集安市)秘密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向长津湖地区集结,与兄弟部队汇合,并迅速投入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在朝鲜战场血拼两年多,屡建功勋,一共参加了五次战役,其中包括:长津湖.黄草岭阻击战、西线穿插战、踏平汉江战役、东线横城反击战、西线防御战。共歼敌2.8万余人。其中,第一次战役的长津湖.黄草岭阻击战,是第42军建军以来最辉煌的战役,一战成名,被载入史册,成为主力作战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号称“旋风部队”,以防御战得名的王牌部队。
父亲讲,由于部队入朝紧急,没有做好相应的御寒措施,再加上当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寒潮,还未开战就有很多战友被冻死,活下来的战友们也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即便如此,战友们依然坚守在阵地上,没有因此而退缩。父亲讲,他曾多次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冒着美国军机的狂轰滥炸,给前线部队运输后勤补给,每次都有战友壮烈牺牲,为国捐躯,长眠于异国他乡。父亲说:打仗不但要靠勇气和意志,还要靠运气,父亲从上战场那一刻起,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没想过活着回国。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进入收尾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奉命率部凯旋回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将军举行宴会,为战功赫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全体将士送行,成为我军的楷模。
中国出兵朝鲜,旨在阻止战争蔓延,更是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决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更是为了铭记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只有充分理解和记住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不可不说的一战,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一场利国之战,也是一场胜利之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永载人类战争史,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撗扫一切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会象基因一样,植入中华民族肌体。
1952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奉命回国后,部队番号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一部分部队进驻辽宁省营口市。同年11月,经部队首长介绍,父亲和母亲在辽宁省营口市喜结连理,恩爱终生。
1952年12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排职以上干部集体转业,转业后,父亲被安置到东北长春地质调查所任职。结束了长达11年零10个月的军旅生涯,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给父带来了很多荣誉,也带来了很多伤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天”。硝烟是最熟悉的朋友,子弹是最忠诚的伙伴,硝烟和子弹是父亲无悔青春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身边的战友都是陌生的面孔,因为那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赴后继,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三章
(1952年12月至1976年12月)
1953年5月,父亲调任天津华北冶金地质勘探总公司任职。因父亲在军队长期从事后勤保障管理工作,资历深厚,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爱岗敬业,职业素养令人钦佩。在天津华北冶金勘探总公司总部倍受瞩目,深得总公司领导的欣赏。
那些年,说实话、办实事要担很大风险,那位心胸狭窄的时任领导自从与父亲发生争执之后,恼羞成怒,对父亲怀恨在心,把父亲列为排斥和打击之列,视为他仕途中的绊脚石和眼中钉、肉中刺。为泄私愤,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各种场合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对父亲的一言一行做片面解读,歪曲事实,进行无端的诬陷诽谤,公然煽动群众,用不光彩的手段栽赃陷害,把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污名化,并打上政治烙印。在工作中,到处对父亲进行无端指责,从中作梗,设置障碍为难父亲。
在一次运输勘探设备和仪器仪表的途中,遇到了暴雨,父亲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顾脚部旧伤再度被感染的风险,在暴雨中用身体遮挡雨水,导致装在上衣口袋里的报账凭证被雨水浸泡,无法按时向财务科报账。父亲在第一时间就与时任领导和财务科负责人做了汇报,并商讨了补救措施。可这位阴险狡诈的时任领导一手遮天,根本不给父亲补救的机会,却罔顾事实,借题发挥,在背后捅刀子,诬陷父亲挪用公款,故意销毁报账凭证。时任领导拉帮结派,与培植的个人势力同流合污,助纣为虐,狼狈为奸。在他的指使授意下,一小撮利益捆绑的关系户也表现的十分活跃,趁机跳出来写大字报,捏造谎言,煽动不明真相的干部群众跟风炒作,以讹传讹,企图利用舆论的力量打压父亲,割裂群众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他们苟且私刑,持续轮番对父亲实施疯狂的极限施压和胁迫虐待,使父亲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压迫。他们嚣张跋扈,无所不用其极,明目张胆地把单位视为他们兴风作浪的堡垒。
由于家乡政府和百姓对父亲知根知底,父亲不但没有被孤立,反而受到特别关照。因为父亲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按照国家政策,家乡政府每年给父亲补偿50元的残废军人抚恤金,每个月补贴7元钱的医疗处方费,还给我们家新建了两间土坯房,分了三亩自留地。父亲因伤致残,旧伤经常复发,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乡政府安排父亲在大队林场做护林员,偶尔受邀去学校宣讲战争年代的红色革命故事,为中小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校方的赞誉。父亲经常回忆战争年代的艰辛和牺牲,也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记得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述亲身参战的故事,父亲那深沉的嗓音总能把我们带入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第四章
(1976年12月至1997年12月)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在渐渐长大,有的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为此,父亲和母亲都倍感压力。农村虽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但生活环境毕竟不比城市优越,亲戚朋友纷纷给父亲做思想工作,劝说他尽快回原单位洗清冤屈,讨回清白,给子女们创造一个好的前程。
虽然岁月在流转,但流水般的时间冲不淡父亲的战友情,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至此,全国走出了灰暗的十年光阴,父亲原单位的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虽然年华已老,但友情未变,并给父亲写来一封联名信,信中向我们全家人表示问候,分享了彼此的回忆和关心,介绍了515地质队已于1964年春,由河北省.唐山市整体迁徙至山西省侯马市。信中说:当年父亲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压和迫害,声明原单位对父亲的处理决定是错误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长期积淀,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幡然醒悟,纷纷站出来为父亲鸣冤叫屈,诚心诚意为父亲声援,踊跃为父亲出面作证,呼唤父亲尽快回原单位落实政策,讨回公道。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父亲不愿再提起那段尘封已久的陈年旧事,本想让那段悲剧随风而去,把真相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殷切期盼父亲的早日归来,在家乡父老的耐心劝慰下,父亲决定与原单位的老战友、老同事们重逢,和母亲一同踏上了漫长的上访之路。
然而,平反昭雪的路并非一帆风顺。1977年春天,我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一切按既定方针办”是那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时任领导在原单位耕耘了二十多年,个人影响力根深蒂固,利益捆绑的关系户人多面广,擅权妄为,任人唯亲;派系斗争盘根错节,权力纷争;领导班子成员频繁更迭,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组织机构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各部门负责人思想僵化,不作为、乱作为,形同虚设;干群关系矛盾交织,乱象纵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平反的路阻碍重重,父亲和母亲在申冤的路上艰难的奔波,经过四年又五个月的慢长等待,从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周而复始,充满了挣扎与煎熬。最终在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的呐喊声中,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侯马市人民政府的督办下,真相大白,于1981年9月,含冤负屈近二十个春秋的父亲,终于得到了正义的伸张,沉冤得雪,二十年沧海桑田,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当年父亲是中年人,归来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可以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剩余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事实依据印证父亲是清白的。谎言可以掩人耳目,暂时蒙蔽群众,但是,历史不会说谎,经过时间的积淀,谎言终将被揭穿,真相必将浮出水面。
经查:专案组一致认为,515地质队当年强行给父亲扣的“对国家粮食政策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帽子是荒唐至极的弥天大谎;处理决定是草率的、是毫无根据的抹黑、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迫害;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冤假错案。
做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共和国人民功臣】,遭遇政治迫害二十年,因此,父亲母亲的前途受到极大的阻碍,子女教育和家庭前景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父亲心存爱国之心,正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当时父亲正直当年,对祖国的经济建设信心满满,热情高涨,母亲是受过高等教育,也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人才,随时可以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母亲经历了二十年的农村落后环境,成为一位家庭主妇,所学到的文化知识也一同被淹没。
1981年10月,原单位领导向父亲及我们全家人道歉,给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原职,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苦尽甘来,恢复了城市户口,全家迁居山西省侯马市,为此,我们全家人欣喜若狂。为了让国家更好的发展,维护当时安定团结的局面,经专案组负责人与父亲沟通后,父亲摒弃了个人的是非恩怨,相逢一笑泯恩仇,放弃了对始作俑者的追诉,让他们愉快地逃避了追究,他们都感到自责与惭愧,并向父亲及我们全家人表示歉意,并求得谅解和宽容。父亲服从大局,不计前嫌,彰显了父亲一直以来以大局为重,和宽宏大度的人格魅力,他的坦诚和光明磊落令人敬佩。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善恶有报,正义的力量是无法被抹杀的。
作者简介:邸刚,男,网名菩提树,1957年7月7日生人,籍冀唐县,现居山西省侯马市,大专学历,工程师职称,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专业,曾就职于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自幼酷爱文学,博览群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诗人,蓦然回首才发现吾已两鬓染霜,年过华甲,未成正果,觊觎努力写文说字,看否梦想成真,闲睱时间写些诗文等类作品,自认为写作之路艰辛而漫长,且不敢荀活于现状,决心用余生谱写诗文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