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都有一大批
热爱写作的年轻人
◎宋新强
每个年代,都有一大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
我分析一下,那些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会出现以下三种类型:
一、只有小部分人被时代眷顾,他们得天独厚,天才加勤奋、或者好的机遇,使他们取得一些写作成果,所以,这部分人会一直坚持走写作这条路。
二、会有一部分人,他们对写作情有独钟,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万不得已,只能写写停停,断断续续地写作。
三、大部分热爱写作的年轻人,写着写着,就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或是兴趣转变了,或是写作激情退去了,或是被生活压垮了,总而言之,就不再写作了,这叫半途而废。
如果有人问我属第几类,我说,我是属于第二种类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家乡读初中,十多岁的年纪,也是青少年了。
那时,不知什么原因,我总喜欢看课外书籍,喜欢写日记,喜欢老师布置写作文,反正就是爱好写作,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我曾经在学校举办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记得那时学校有个图书室,学生可以去借书看,我就时常在图书室借一些文学杂志书籍,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很多文学书。
那段时间,我还特别留意《作品》、《花城》等省内的文学刊物,经常在《作品》、《花城》看到陈国凯、吕雷、孔捷生等作家的文章,心目中十分崇拜他们。
几年后,我开始萌生出向报刊投稿的念头。
两年时间,我写了散文、随笔、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约40篇(首),多次向报刊投稿,只在《广东农民报》和另一份小报上发表过3篇“豆腐块”文章。
我知道这与自己写作水平有关,还需加倍努力,但同时又想,和那些写了几年,一篇文章都没发表过的作者相比,我自己也知足了。
那年代流行交笔友,互相写信交流,我也以此认识了几个爱好写作的年轻笔友。由于久无联系,加上时间久远,我现在已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
笔友A君,家在广东台山上川岛,高中毕业回家务农。A君爱好写作,渴望成为一名作家。
笔友B君,家在广东博罗,只读过初中,热爱武术、文学,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笔友C君,记不起哪里人了,好像是广东中山,又好像是广东佛山,印象模糊。他在给我的信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让我至今都还记着:“我们生长在这个年代,有幸遇上了文学的黄金季节。只要我们能写出一篇获奖小说,就可以在全省甚至全国闻名。”
与这些笔友说起投稿一事,他们说都曾给报刊投过稿,但一直没有发表过文章。但是,希望总是有的,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的人,大家都要加倍努力吧。
又过了几年,和笔友写信渐渐减少,后来就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们如今是否还在写作呢?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被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
那时,我开始学习小说创作,几年时间,我在报刊上发表了新闻、通讯、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70多篇。其中,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和散文20多篇,我写的小说《鹤山之恋》还获得了鹤山“首届彩虹文学大奖赛”鼓励奖。
我记得当时还写了一篇近3万字的中篇小说《凤凰梦》,那时全都是用笔写在稿纸上的,白纸黑字,底稿写好之后,还需重新用稿纸抄正了才能投稿。只是这篇3万字的小说和当时那些退回来的文稿,后来都遗失了,现在想起来,真有点遗憾!
不过,我凭着自己已发表了的作品,先后加入鹤山县文学协会和江门市作家协会。
那时江门鹤山的年轻作者,我知道的有张启雄、李小梅、温伟强、王培杰、曾金玉、杨志明(野松)、陈毅锋、麦和幸、吕达权等等。如今,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的加入了省作协,有的很长时间没见到发表文章了,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放弃写作了。
2000年是千禧年,新世纪到来之时,新的年代也到来了。在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被称为“00后”。
那个年代,网络文学正处于初期阶段,一大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开始了网络文学的创作。
那时,我除了用电脑写作外,还学会了上网,游走于一些文学网站、论坛之间,并认识了许多爱好写作的文友。
我在网络论坛上认识的第一个文友,网名叫“四季豆”。其时,她正在网站上连载她写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浏览量很高,我开始在网上阅读她的长篇小说时,发觉她那篇小说有很多读者。
四季豆连载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爱情题材小说,写的是女主人公与一位男生缠缠绵绵、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十分感动人。
虽然四季豆的小说拥有很多读者,但不并意味着那些关注她的读者都会支持她,因为其中有一些是“黑粉”,可能会捣乱,起反作用。每当四季豆在网站上更新了小说章节时,就会有很多读者在文后留言评论,有赞美的,有谩骂的,有胡闹的,有打情骂俏的,很是热闹。
四季豆从未披露她自己的年龄,但据我观察了解,她当时的年纪应该还不到30岁。
在阅读四季豆的网文时,我又留意到另一位作者连载的长篇小说也有很高的人气。作者网名叫“区区司徒”,是一名年轻教师。
那时,区区司徒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连载他的长篇小说已有三个月了,可能是因为工作忙的原因,他平时除了回复一些读者的问题之外,极少与人互动。但因为他文笔较好,小说情节很生动,所以,读者也很多,我就是追着阅读他文章的读者之一。
记得我曾在他文后跟贴留言问过他一些问题,他也回复过,他的愿望是通过网络能实现自己出书的梦想。
初到网站的时候,我由于不熟悉网络环境,开始还不敢在网上发自己的文章,后来慢慢熟悉了,就把自己写的一些散文、随笔发在一个散文版页上,由此认识了散文版主文珏。
文珏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是一名白领。因为我在她任版主的散文版页上发表过一些散文、随笔,得到她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和她比较熟悉。
文珏的散文写得很好,我经常在她的文后跟贴写一些评论,因为文珏曾说过,她的散文准备结集出版了,凡积极给她的文章跟贴评论的读者,前20名将有机会得到她免费的赠书。我那时是发自内心愿意与文珏作文字交流,绝对不是只冲着她的赠书才跟贴写留言评论的。
后来,我有幸收到了文珏亲自签名的赠书。
那几年,在文友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的写作的劲头特别大,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差不多每年都有作品获奖。其中,散文《姐姐陪我读函授》获2000年《挚友》杂志社、江门日报社、江门购书中心合办的“书香盈门”读书征文比赛三等奖,散文《走近妈妈》获2002年江门市迎十六大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散文《家乡的路》获2003年江门市国庆征文二等奖,散文《再见师姐》获2004年江门市国庆征文优秀作品奖。
2006年,我因忙着在家乡建房,抽不出时间写作了,只好暂时停止写作。
之后,可能是惰性心理影响,一停就是几年时间。
到了2009年的7月,当我看到江门市作协发出的征文通知,才鼓足勇气写了一篇散文《客家小镇》,这篇文章获2009年江门市“伍氏兴隆杯”征文大赛优秀奖,并发表在2009年12月《江门作家》和2010年3月22日总第13期的《鹤山文学报》上。后来还编入了鹤山题材散文集《西江朗月》。
2017年,我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作家故事”,并坚持在公众号免费为作者、读者提供作品发表和阅读交流的园地。
这期间,我的长篇小说开始在公众号上连载。我又认识了很多爱好写作的文友。其中,很多都是比较年轻的作者。
由于近年来抖音及微信短视频等平台的出现,给大众带来很多休闲的娱乐节目,文学已被边缘化,文学公众号(尤其是纯文学公众号)的读者已越来越少,阅读公众号文章的人数已大不如前,虽然办纯文学公众号前景不佳,但作家故事公众号还是坚持下来了,至今已有6年时间。
2020年遇到疫情,居家办公、居家学习、居家写作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是2023年后,我发觉利用公众号写作的人也忽然多了起来,而且似乎以年轻的作者居多。据说有年轻的作者喊出的口号是“喜欢写文章的,现在依然可以写,但不要非认准纸媒,经营一个公众号,写自己的文章,也挺好!甚至更好!”
既然办纯文学公众号前景不佳,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年轻作者经营公众号呢?
经了解,我才明白其中奥秘。原来,微信平台公众号现在有推荐机制,即使刚注册的很少人关注的新号,发文后如能被系统推荐,阅读量会飙升,一篇文章的阅读量10万+是有可能的。
在流量为王的年代,有浏览就会有流量,有流量就能变现。
我猜想,纯文学公众号的文章可能很难得到推荐。在此,我向寂寂无闻仍然坚守纯文学公众号阵营的编者作者致敬!
现在喜欢在公众号写文章的年轻人,他们写作可能也与文学有关,但不一定就喜欢文学,他们经营的公众号也不是纯文学公众号,他们写的文章只关注热点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大众关注。他们这样做,可能只是在选择一种生存之道,和以前那些文学青年追求的文学情怀,似乎不可相提并论了。
如今,喜欢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每个年代都有一大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
(全文完)
宋新强,作家故事公众号总编、自媒体人。1991年开始小说创作,1995年加入江门市作家协会。在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联、江门市作家协会、《江门日报》主办的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已在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著有《百里呼啸》、《当今写作圈》等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