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札记
季志林
三、桥头有棵胡杨树
在黑河铁路大桥的桥头,我看到一棵高大威武的胡杨树。
胡杨的蒙古语称为“陶来”,它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和抗风沙等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因而也被称为“活着的化石树”。
据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加拿大存有胡杨树,而我国的胡杨树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的黑河流域以及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
胡杨树是一种十分神奇的树种,它似乎天生就有超强的生命力,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唯独胡杨能在风沙中屹立于天地之间,而且活着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被人们誉为“三千年胡杨”。正是因为胡杨具有这种坚韧不拔的内在品质,它又有个名字叫英雄树。
我眼前这棵胡杨树十分高大粗壮,树冠如盖,枝繁叶茂,独自站立桥头如同守桥卫兵一般。而手持钢枪站立于胡杨树下的正是我们的大桥卫士。
这棵大树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树杈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一串串小红牌,每个牌子上都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大桥由一个排负责维修和警卫,张力把排长刘泉给我做了介绍之后,说他要看一看大桥维修施工,下来一趟能多看就尽量多看点,采访的事由刘泉负责安排。我十分好奇地问排长刘泉,胡杨树上的小红牌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些小红牌上面是所有守卫过大桥的士兵名字和入伍时间,每当老兵退伍前,他们都会把写有自己姓名的小红牌挂在胡杨树上留作纪念,到现在已坚持了三十多年。
“真不容易啊”!我不禁脱口而出。看来这棵胡杨树不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而且身后必定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刘排长,我们这次来,就是想采访咱们基层官兵的工作生活情况,还需要你给我们多介绍啊!”出于职业习惯,我边说边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那没问题,您能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来,是看得起我们,不过我们维修和警卫大桥工作很普通,大桥两侧哨位上由警卫战士轮流站岗,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大桥安全。其余人员负责大桥的日常维修工作,其实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英雄事迹。”刘泉笑着说。
“你谦虚了,就凭着这棵树上挂着这么多的小红牌,大桥上面一定有故事,同志们的岗位虽然普通,但都在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我要写的就是咱们这些普通战士。”
“其他同志都在工地上,我看您就写写他吧!”听我这么一说,刘泉指着哨位上的战士笑道:“他叫马拴牢,山西兵,入伍近六年了,虽然没文化,但是很能干。”
眼前这位战士,个头不高,黑瘦黑瘦的样子,眼睛不大却很有神。可能是全副武装的缘故吧,他站在哨位上显得很精神,眉宇间流露出一股坚毅的神色。
他不善言辞,而且说一口晋西北方言,我根本听不懂,语言交流十分困难。于是,刘泉排长就给我们讲起了他的故事。
马拴牢老家在吕梁山区的一个小村庄,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落后,80年代属于国家划定的贫困地区。马拴牢的父母婚后一口气生了四个姑娘,第五胎生下马拴牢,夫妻二人有了男孩异常高兴,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生怕这个孩子有半点闪失,拴牢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他们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连个学校都没有,要上学就得去七八里外的邻村小学,翻山越岭的很不方便,所以他没有上过学,从十二三岁起就在山上放羊,每天赶着羊群从这个山梁梁到那个水沟沟,哪里有草就朝哪里去,天长日久,也就习惯了这种单调寂寞的放牧生活。
参军后,他在家放羊的这一段经历使他很快适应了铁路沿线小点号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他感到当兵比他在家放羊可是好多了。他有的是力气,虽然没文化,但学习精神很刻苦,而且他的脑袋瓜转得快,大桥维修的各种活儿一教就会,不到半年就达到了业务骨干的技术水平。每年春季黑河凌汛期间,为了防止冰块漂移对大桥形成威胁,我们会以实施爆破的方法疏通河道,而马拴牢在老兵的带领下练就了一手熟练的爆破技术,几年之后,他成了排里的技术骨干,尤其是破冰工作全靠他。就凭这一点,全排战士没有不服气的。
刚入伍那会儿,他不识字,写家信还得让战友代笔,在战友帮助下他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识字,几年下来竟然也能断断续续地能读报了。
他是一个勤勤恳恳干工作的人,在工地上重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业余时间也闲不住。每到星期日,忙碌了几天的兵们除了洗衣服写家信,剩余时间不是打篮球就是玩扑克,而他却独自找点活儿干,打扫院子下伙房帮厨忙个不停。别看他话语不多,但人缘极好,大家都说他这个人厚道实在,尤其是他那种闲不住的性格,让全排战友们对他刮目相看。
黑河岸边地下水资源丰富,挖五六米深即成井。大桥排在营房旁边开了一块菜地,业余时间可以发展农副业生产改善部队生活。种地是马拴牢的强项,每有空闲时间,他总是默不作声蹲在菜地里,施肥浇水打尖扳叉,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大桥排的蔬菜生产连年丰收。食堂的伙食越搞越好。
说话间刘泉已带着我们走进营区。营院不大,但干净整洁,院子正中既是训练场又是篮球场,两侧分别是单杠双杠和乒乓球台,一座青砖红瓦房坐北朝南,四周是一排排高大的新疆杨,那树沟抹得笔直平整线条分明非常亮眼,人说部队的特点就是直线加方块,今天我算是有了亲身体会。营房东侧是一块两亩见方的菜园,一畦畦碧绿青翠的韭菜、芹菜和小白菜十分惹人喜爱,西红柿、辣椒和茄子等高秆蔬菜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菜园旁边有一排鸡舍,大约养了七八十只鸡,刘泉介绍道:他们每天早餐都有煮鸡蛋。
我第一次体验边远地区基层连队生活,如今亲眼看到这么整洁有序充满生机的小点号,不由得深受感动: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能把一个小小的点号建设到这个程度真不容易!
从营区回到桥头,我想还是和马拴牢再聊一会儿,他的故事确实让我很受感动。
“小马,在大桥几年了?”
“六年。”
“这些年你可是辛苦了!”
“也算不上多辛苦,连队好着呢!”
“这还不算辛苦啊?点号就你们这些同志,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其他人,多寂寞啊!”
“不苦,比老家好多了。”
“你当兵这么多年了,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心里是怎么想的啊?”
“不想咋,我又没个文化,就会干活儿,我就是要干好工作。”他的晋西北口音确实很重,我听起来真有些吃力,幸亏有刘泉在旁边翻译。
“那你以后怎么办?”
“我听组织的。”
“就这?”
“就这!”
“难道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吗?”
“我不想啥,我干好工作就行了。”
我心里明白,再问下去他还是这几句话,这就是他的可爱之处,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踏实的工作,少说多做就是他的本色。他和大多数战友们一样,宁可为航天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也不会对组织上提出任何个人诉求l
刘泉在一旁插话道:“其实连队一直想把他留下来,他有技术,又能干,我们的大桥维修还得靠他这样的人,况且他有一手爆破绝活儿。连队想把他转为志愿兵。但是他文化程度太低,不知他能不能过了业务考试这一关。”
我想转志愿兵对马拴牢来说确实是个机会,然而按规定必须接受业务考核,这是一种制度设计谁也不能特殊。马拴牢能过关吗?可能有点悬,如果因此而失去转志愿兵的机会,我真替他惋惜。
这时张力走了过来,我对他反映了马柱牢的情况,他笑着说:“哟!到底是记者,一小会儿的工夫就掌握这么多的情况了。不过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办,全处像马拴牢这样的战士每年都有好几十个,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干起工作呱呱叫,没说的。他们都是好同志啊!辛辛苦苦干了六年就这样离开部队实在可惜。说实话,我真想把他们全留下来。但是选改志愿兵的名额有限,最终只能忍痛割爱。至于马枪牢嘛,你放心,我们会慎重考虑的,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张力一向鬼点子多,我相信,只要是他看上的兵,他一定会有办法将其留下来。
“呜一一”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接我们的轨道车过来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马拴牢和刘泉。轨道车开动后我探身窗外再次向他们挥手致意,看着他俩昂首挺胸站立桥头,我仿佛感到他们就好像是桥头那棵高大的胡杨树!(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