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光辉 画
——纪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公映廿八周年
服刑廿八之久,恍惚间还是昨天。
十八年前的旧文《逃避体制化的可能性——纪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公映十周年》读起来仍旧冒着呼呼热气。继续——继续对抗——想起来路易斯·格丽克说过的。一个朋友坚持把格丽克称之为格利克是基于对性别的深刻认识。我为什么还称之为格丽克?是因为我在对抗另外一种认识,犹如安迪·杜佛兰对抗着自由的反面。自由的诸多反面如此丰富绝对不是独裁或者残暴几个词就能概括的,监狱长与狱警队长以及某些服刑人士的头顶均可戴上一顶镶嵌着不同词语的帽子——造成不自由的各种元素之中肯定包含着服从与帮忙。
是帮忙而不是帮凶——我变善良了。
住在监狱之中就是服刑。隐喻落实也就不必藏着掖着。恍惚间想起集中营想起蒙元时期的夜生活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体制化和爱之罪仍旧存在,只不过还想谈点儿别的,比如与自由关联的具体工作——你在这里为自由做过什么努力吗?凿墙壁之洞或者传播关于自由的信息——是的你绝对能够想起来圭多曾经替欧洲自由电台编织的希望之火,犹如富有人性尊严的方块诗句仅仅流传于朋友圈中。安迪是社会改造者,从图书馆建设开始。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人渡人。我度不了别人,能不能自救恍惚间也不能确认。它们至少构成自我改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自救救人。也许救人就是自救。而我并不凿洞——也许凿壁偷光可以算入其中。普罗米修斯盗火。也许说高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暗夜之中微弱之火就是灯塔。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制造类似的羽毛:在屋顶喝啤酒是,在监狱办公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是,与瑞德的倾心交谈是。而且因为瑞德之名,我不得不看到对一种文化的改造。
是我牵强附会。但是我不得不如此。
出不去就制造希望。这从来就不是浅薄的,就如一味认同黑暗与绝望同样是浅薄的一样。在狐狸河在肖申克确实可以这样说,犹如我在楼下咖啡馆里多次说过的,但是在狱警们中间我只是微笑。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类似狱警的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就是狱警。但是我知道。而且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黑暗与绝望的存在。遗忘或者自我麻醉都是坏的。所以我倾向于瑞德所说只是善意提醒。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事物,它能让人变得无比疯狂。所以只是控制情绪的技术问题。把它细化为一百零八种方法如何?老谋深算。至少保证我的显示屏在“他们”面前绝对不显示。“他们”这个词已经具有特殊的含义,至少在我的诗中可以与YOU-KNOW-WHO相提并论。为此暗喜属于自我表扬性质——我做对了。所以我提出的概念是“自由感”。它与隐藏于灵魂深处的“自由”非常不同,它是肉体不自由之年代和灵魂遭受暴力攻击之年代的一种身体感觉,比如喝咖啡或者写诗获得的某种瞬间感觉就可以称之为一种自由感。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希望重获的其实只是自由感。希望并不能保证自由的彻底获得,它仅仅是条件之一,它仅仅是推动。
在绝望中推动,在绝望中嗅蜜。Show me。
真正的黑暗可能仅仅是这个——Every man has his breaking point——人总会有脆弱的一刻。这个时刻容易挺不下去。老布挺不下去是因为他的朋友都在肖申克。所以我的问题也可能是这个。我怎么在没有朋友的情况下活下去。现在可以和老伴儿相互取暖。万一只剩一个人呢?在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我和老伴儿严肃地谈起这个问题。独立生活的强化训练——主要是内在的。外在技术反而容易。在狱警们中间活下去。我们内心建设的潜台词是活久见。只有活得久才能看到塌房以及雷峰塔的倒塌。死了不仅看不到而且正合他们的心意。还有一个略微具有犬儒色彩的自我安慰:暴风骤雨之际不如在房檐下等雨过天晴。自然力量是否存在?肯定存在。因为针对一个人的牢骚是普遍的。去年我尚不能确认。最近几个月完全可以确认——甚至某些狱警公开表示过——他们知道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人心如此,铁何以堪。
服刑期间总归要做点儿什么打发时间。Prison time is a slow time. A man will do most anything to keep his mind occupied——监狱里的时光是无比漫长的,一个人总要找点事做,不能让心里空荡荡的。写诗看书看电影打游戏喝咖啡下国象扯淡骂娘都是事儿。还有凿洞或者凿壁偷光。凿洞就是润。狐狸河暴动是什么?小打小闹的波澜?也许吧。起义这个词不能轻易用。十年过去了,廿八年也会过去的。安迪来肖申克的时候,瑞德已经服刑二十年。安迪服刑十九年然后润了。瑞德在第二年获得假释的机会。假释相当于什么?休年假?并不恰当,但是类似。只是我没有墨西哥的Zihuatanejo,最终还是要回到肖申克去。即便如此,假释也有意义。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当然回到肖申克会更加痛苦。这可能就是瑞德善意提醒的事实基础。没有尝过自由的服刑人士与尝过自由的服刑人士谁会度日如年?
显然是后者。对自由欲罢不能。
至少我们享受过——自我安慰。《逃避体制化的可能性——纪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公映十周年》写出来至少可以公开发表可以被其他报刊转载,《与自由关联的具体工作——纪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公映廿八周年》还有公开发表的机会吗?如同我的某些诗让诸多编辑朋友无能为力——我完全理解因为我自己也是编辑。但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行为本身并非象征,但是它确实属于与自由关联的具体工作之一。停,让我先喝一口老伴儿刚刚手冲的花魁咖啡。在假释期间甚至在服刑期间会有如此待遇是安迪瑞德不曾有过的。当然不可能为此沾沾自喜。但是我会在某一个小地方或者细节之处感受一点儿喜剧性的开心。比如中文常说的老头儿英文怎么说?old man——老伴儿说。我说这是老男人。老头儿居然是old head——呵呵。扮演瑞德的Freeman说The sun shines on my shoulders like a free man——每次看到这个都会呵呵。所以除了写诗翻译骂娘还有开心。不管开心一秒钟还是一个礼拜。我do most anything,正如在看电影的时候这种感觉的海浪强烈地拍打着我。必须写。
必须及时行乐。
除了那些脆弱的时刻,那些黑暗的时刻,还有其他时刻。只要在脆弱绝望黑暗的时刻挺住其他就好办了。我早已如此——He made the worst of it, because he knew that it would be good to have an optimistic expectation as long as he was prepared for the worst——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因为他知道只要已经为最坏的结果提前做好了准备,那么抱着乐观的期望就没问题。如果真的存在辩证法,希望绝望的辩证法大约如是。我只是不知道下一次纪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公映是什么时候。最好是雨过天晴的时候。如果不是,就如瑞德接受假释听证的时候说的——改过自新是什么意思?我还会用安迪模仿瑞德的一句话——都是我的律师的错。在肖申克没有一个人是有罪的。我也没有。
2023.11.18
逃避体制化的可能性
——纪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公映十周年
桑克
每个人都有罪,赎罪也就理所当然。此罪当指原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从片名到内容显然有此意味。但原罪却非本片关注的核心,仅仅作为一个借助性概念,以阐释类似困境——司法之罪与恶人之罪双重管辖的肖申克监狱。
安迪没有杀害他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从世俗层面判断,他无罪。然而安迪在回忆妻子的二十年里,逐渐认识到自己有罪,此罪是因缺乏表达而疏于关心妻子。安迪认为这个罪是应该赎的。此罪为爱之罪,赎期二十年。但显然爱之罪也非本片关注的焦点。
无辜的安迪与堕落的肖申克监狱之间的复杂关系,似乎更能转移观众的视线。
肖申克监狱一进入观众视野就毫不掩饰其黑暗本质。安迪入狱第一夜,某无名新囚即因狱警海利的暴力行为而丧命。这也直接证明监狱长诺顿对囚徒所宣布的令人发指的亵渎性箴言:把你们的灵魂交给上帝,把你们的小命留给我!
安迪发达的头脑以及由此产生的忍耐力在这种困境之下得以显示。而正是头脑使他以后的命运具有一种传奇色彩。虽然这与真实性具有较大差距,但却代表每一个观众的强烈意愿。其实,观众也愿意暂时遗忘安迪料理监狱长及其同事金融业务的非法性,甚至把这当作安迪个人魅力与卓越才能的体现。
“三姐妹”是以性暴力为主的囚徒帮派,首先对安迪构成一种困境。其解救者竟然是更为残暴的监狱长帮派,理由极其简单,他们需要安迪为其逃税。初次理财成功为狱友赢得喝啤酒的机会,这是才能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它换来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的自然性比自由主义课程更具感染力。安迪日后的朋友瑞德正是此时此刻观察到了安迪脸上奇怪的笑容。
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其实并不相同。年老的囚犯老布(布鲁克斯)对自由的理解限制于肖申克大墙之内,他在大墙之外的生活处境不能仅以不适应解释,而轻率判断老布未曾社会化或社会化程度较低则更为荒诞——从其狱中地位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柔韧性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对之下,瑞德的阐释更为合理和精确:老布已体制化。这个概念让人毛骨悚然。瑞德继而详细阐释:体制化就是,开始痛恨它,然后习惯它,最后离不开它。这是全片台词的核心。
按照瑞德所受教育程度,他不大可能提出体制化问题。但在电影之中偏偏是他说出这个概念,并准确地做出阐释。既然走到这种地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死守分析框架,不如改为肆无忌惮的误读。饰演瑞德的演员叫摩根·弗里曼,因出演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而成名,在深色皮肤的演员之中具有极高地位。弗里曼的英文拼写是FREEMAN,译成中文即为“自由人”。电影正是通过自由人之口,使体制化的本质得以显示,或者说,自由正是体制化的对立面。当然,我们非常清楚,演员姓氏与主旨之间只是一种巧合。我们将之与电影本身进行联系,也是牵强附会。但此时此刻,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人类历史进程之中,神秘主义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或许并非因其实存,而仅是出于一种精神的迫切需要,就仿佛肖申克监狱播映的黑白电影、安迪琢磨石子的小嗜好。
从瑞德的角度(其实也正是观众的角度)来看,安迪具有神秘性。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好奇。比如为扩建监狱图书馆每周给政府机构写信,六年从不间断——在这里,中国观众可以顺便了解美国监狱制度,比如索要丽塔·海华丝的电影海报——在这里,中国观众可以顺便了解当年美国文化时尚,以及通过海报的更换,了解时尚的变迁。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下面发生的情况才令人惊骇——熄灯时分坐在床上的安迪,翌日在监狱长惊慌的面孔之下消失,仿佛空气。瑞德以及我们开始默默回顾安迪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似乎皆具深意。散步是为巧妙地扔掉挖洞时产生的土块和石子;告诉瑞德去树下取物不是白日梦,而是一种嘱托。甚至他对监狱长的账簿也大做手脚。一切看起来像是预谋。如果真是如此,安迪的智慧必定极为恐惧而惊人,其预见性惟卡桑德拉可拟。当然是预谋,但安迪冤案知情人汤米之死才是预谋的开始。而最初挖洞,虽具逃脱愿望,但主要还是营造希望和消磨时光。在逃脱的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机会与急智。事实上,机会的出现从来无法预想。比如安迪如何确定偷梁换柱那日一定下雨。不偷梁换柱,就无法获取金融资料,无法报复监狱长,令其人财两空;不下雨,而且必是雷雨,就无法借助雷声掩护砸开排污管道。偷梁换柱与下雷雨,二者缺一不可。当然,这是电影传奇,不是历史新闻。但是安迪的惊人机会与惊人智慧却意外削弱了他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从而使他的自由成为特例。
如果我们也在肖申克监狱,我们会是谁?每人可以挑选一个角色。老布,可怜的体制化老人,当他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却因自身体制化而不能享受自由,最后悬梁自尽。与所有角色比较,老布的角色其实最深刻,最值得反复思索。安迪,睿智的化身,首先使自己获得比较特殊的狱中地位,其后又以智慧加良机成功越狱。这个角色,其实只是代表一种希望,而无任何效仿性,可以说他就是老布养的那只乌鸦小杰,仅仅是一个自由飞翔的幻影。正因安迪的存在,才使老布的体制化显得如此严峻。安迪获得自由的意义绝对不是缩短服刑期限,而是成功逃脱体制化的可能性。按照正常逻辑,即使安迪不越狱,最后也能假释,因为残暴的狱政具有偶然性。因此,安迪逃离的真正理由就是为了避免成为老布。曾经犯罪而今改过的瑞德假释之后,即成第二个老布,没人下命令,连尿都撒不出。他也体制化了。当他望着橱窗里的枪械之时,他想的也是通过犯错重返监狱。对体制化的瑞德来说,监狱已经是他的生活,已经是他的一生。“监狱也是一种日常生活”——这种看似朴素实则愚昧的认识一旦产生,居于灾难之中也就悠然自得。这是最恐怖的认识。幸运的是,作为希望化身的安迪拯救了他。拯救他的不仅是安迪的钱,不仅是安迪的友谊,更主要的是安迪所代表的精神自由。什么是精神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没有这个自由,人身自由就仅仅是一种虚假的自由。
整部电影最令人激动之处,是安迪将自己反锁在监狱长办公室内,通过监狱的广播系统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美妙而激越的女高音在监狱上空回旋,逼仄的囚室,荒凉的空地,四处翻涌着激动而沉醉的心灵。安迪露出满足而奇怪的笑容——这是本片第二次出现的笑容,意味深长。老布与安迪不同的命运正是表达了这样的观念:真正的自由不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针对体制化而散发出的芳香思想。
2005.3.18.
桑克,著有诗集《朴素的低音号》《桑克的诗》等,随笔集《我站在奥登一边》等,译诗集《老负鼠的实用猫经》等。

“黄金台杯”第二届南方诗歌奖征稿启事

《南方诗歌》2023年10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11月目录
张卫东:晦暗的布局刚好盖过了词语
李聿中:十二份的悲伤(组诗)
“90度诗点”:冯晏&张媛媛|观测与被观测的诗——读冯晏近作
“香樟木诗学”:中国当代诗歌呼唤“绝对文本”
“他山诗石”:温经天 译|鹿是光芒之间游走的幽灵——外国诗歌精选10首
“未来诗学”:王东东|漫谈一种现代诗教
阿娜尔:千山外,白云边
也牛:菩萨寂寞时长一身灰
许天伦:信仰被高高举起又落下
“未来诗学”|婴儿易:王君的诗歌创作与刘凡中的书法互文
高春林:躲雨的人(8首)
游天杰:天空是我爱你唯一的理由
卢文悦:世界的骨灰——献给艾略特《荒原》
桑克:最难拿捏的生存技艺
麦豆:感受一个词的反义
哑石:六月“非诗”
“他山诗石”:黄琳 译|娜塔莉亚.科雷亚 诗十八首
“未来诗学”:蔡启鹏|“现代主义”不一定“贫困”
广子:荒野的召唤(系列诗组选10)
“崖丽娟诗访谈”:王寅|用摄影表达诗歌不能表达的,用诗歌表达摄影不能表达的
吴昕阳: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