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散文诗群”发出参加韶关市本土作家黎红梅纪实文学《蝶之变》研讨会报名链接。因为在北江文评平台上了解到这本书是写企业转型面临的方方面面,我长期生活在国企环境,尽管没有看过这本书,却想实地了解一下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操心这项活动的杜秘书长迅速建了一个群,不断在群里收集、录入参与者的出行方式、车牌号、发言者的发言稿,拟订发言顺序、发言时间……不止一次发会址定位、聚餐地点定位。甚至为了照顾家住城镇的参与者,将开会时间由九点延迟到十点。谁知就是延迟了一个小时,我们还是因为路途不那么通畅迟到了,也就没有时间好好打量一下会址风度书院了。不过,我注意到了参会者有“20后”、“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还有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真是老中青幼具备,人不算多,却也热闹。会场布置得温馨和谐,红底黄字的大横幅将会议主题、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会议时间展示得一目了然。三十多张桌子围成一个大圆圈,让与会者觉得平等、团结。

会议开得紧凑而顺畅,二十余名发言者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与会者对原著的评价我听起来自然有些膈应。不过,我却听明白了出书的提倡者官见全先生对这本书前世今生的有趣故事的幽默解读,听清楚了作者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四易其稿的劳碌与执着,更感受到了参与者的热情。我曾经试图壮大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队伍,却不止一个人有我最初进入评协的心态:“文艺评论”似乎太高大上了,不敢轻易进入。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加入,正如主持人钟女士所赞扬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有些老年化的评协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热爱文学的妈妈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将还是幼儿的女孩带入现场。我不禁对着可爱的孩子称赞:“文学后继有人了,真棒!”

“有缘总会相见。”这次见到了好些在群里有交流的文友。我接受了吴杰老先生惠赠的名片,还与他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吴老不止一次在群里对拙作进行鼓励,甚至到我的住处附近与战友相聚时也热情相邀却遗憾错过。这回有缘相见,我们都挺高兴的。广东电视台采编黄蕊美女也将我们的交流由线上到线下,然后再进入微信。我们聊起学生,聊起看书,她向我了解学生喜欢看什么书、我这个语文老师会不会向学生推荐什么书。我有些遗憾地跟她实话实说:我感觉到我跟学生有代沟,虽然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会要求他们阅读教育部门要求学生必读的十二本名著,也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是没有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有些孩子爱看情爱类小说,有些孩子喜欢看科幻冒险类小说,有些孩子爱看漫画书。当然,也有孩子看了我没有看过的《共产党宣言》,看了我没有看过的日本小说,所以真的很难界定学生的阅读情趣到底是高是低,爱看书总是好的吧。黄美女跟我谈起读者杂志,我也对此有长期的阅读兴趣。据说,读者、意林这两种杂志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真假难辨,但我知道喜欢它们的人不少。有趣的是,因书起缘的成月秀女士与我打招呼,我一脸懵逼:“请问怎么称呼?”她显然没想到我有这样的反应,也愣了一下。好在很快我就从“脸盲症”中解脱出来了,她也笑了。与我同在曲江区任教、退休后在市区一所学校发挥余热的赖老师见到我也挺高兴的,见我有明显的睡眠不足的状态,热心向我推荐安神补脑汤。总觉得相聚时间太短,我们约定年会时再见。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利用短暂的时间向温老师请教。温老师提醒我要注意选材与主题的关系,行文不要过于琐屑,要思考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聚餐过后,杜秘书长带领一帮文友在莞韶园漫步。杜秘书长边领路边介绍莞韶园的来龙去脉。所谓“莞韶”,就是东莞与韶关联手共创。先是东莞支援韶关,后来是互惠互利,得到“双赢”的结果。因为兴建的时间并不长,里面的房子,不管是宿舍还是厂房,哪怕是饭堂,都显得崭新而有特色。里面功能齐全,停车位很多。杜秘书长告诉我们,莞韶园还会进一步规划,一定会建设得更好。漫步在绿道上,天空湛蓝湛蓝的,两边的植物呈现出秋冬时节的绚烂色彩。人工河上的青石板有几分野趣,时不时出现的跳桥、小石拱桥也有几分韵味。水不深的地方,不时冒出一条不同色彩的鱼儿,泥巴疏松,明显的有石螺活动。一路上说说笑笑,谈论着研讨会的收获,谈论着粤北这一块荒地的蝶变。正如这次活动的主角黎红梅女士感慨的:“要想做成一件事,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具备。”黎女士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好友的帮助下化茧成蝶完成《蝶之变》,莞韶园在东莞和韶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美丽的产业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