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继业(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独立诗人。
浙江省杭州市人。
1969届 杭州开元中学(6607班)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雨巷文学》社长,《杭州鲁迅读书会》文学专栏创立人,认证编辑。
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短篇小说:青葱岁月
作者:雨巷(藍調)- 杭州
车间更衣室的墙上挂着一把断了头的二胡。这把二胡虽然断了头,但无论从样式以及做工的精巧程度上,你都可以判断出这把二胡不简单,确实它是一把绝好音色的二胡。
这把二胡的主人是刘连发,我的大师兄。这个工厂动力车间的一名极其普通的青年工人。我在这个车间工作了将近10年,这把精致的二胡也在这个固定的位置,一直没有被移动过。直到我终于要离开那工厂,到其他地方去谋生的时候,依然如此。它始终陪伴着大师兄,也给我们那时的枯燥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
保俶路临近西湖,在杭州少年宫边上,由此可以上宝石山,上面有西湖名胜保俶塔。保俶路那时不是现在这样平坦的道路,还保持着丘陵的起伏状态;两边只有很少的建筑,大多是树林、山坡。
刘连发一家就住在保俶路靠路边的一座二层的砖木结构房屋里。他家庭贫穷,有4个兄弟姐妹,母亲没有工作;父亲在房管处工作,工资收入微薄,仅靠此维持家庭的生活。当杭州市招考半工半读的技校生时(由于有生活补贴),他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报考了杭州市轻工技校(机械班)。其时,他已经在浙大附中的高中部读了一年。由此,他退了学,去了杭州市轻工技校的机械班半工半读。
刘连发没有其他特别的爱好,只有这把二胡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手。他拉二胡是两个时间段,早晨上班以前和下午下班后的时间。清晨,当我们去车间上班的时候,远远地就可以听到二胡独奏曲《良宵》那悠扬的琴声;下班后,当人们准备离去的时候,那《良宵》的二胡琴声又会再次响起来;那美妙、悠扬的琴声伴随着人们渐行渐远……
刘连发,他会拉许许多多的二胡曲子,如《病中呤》、《二泉印月》、《牧羊姑娘》等等;但他拉得最好的曲子是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良宵》。他对于《良宵》这首二胡独奏曲,情有独钟。
他拉二胡有个特点,那就是连续拉一个曲子,一拉就是一个周期。有时是几天,有时是几个星期。拉琴时,他最讨厌有人去打搅他。因此,他拉琴时大家都很体谅他,不会去打搅他、影响他。
刘连发拉二胡很投入,神情如痴如醉、如醉如狂,倾注了他的全部情感。这琴声也因他而出神入化,每当人们经过这里,都会自觉停驻,倾听这二胡的悠悠琴声,久久不肯移步离去。
那时,我与他都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又同在一个班组,所以经常陪伴着他。偌大的一个工场,下班后静悄悄,只有他的二胡悠扬的琴声,像精灵一般在这上空荡漾。我始终是他最忠实的粉丝、也是多数情况下唯一的在场听众。

记得那年杭州市举行文艺汇演。二胡演奏的比赛,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我们工厂文工团参赛的节目是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良宵》,由刘连发演奏。
预赛进行的非常激烈。最后,决出了5名选手参加最终的二胡演奏的决赛。那天是晚上,我们住在工厂集体宿舍的青年工人们,在工人俱乐部集合后,分乘着几辆厂里的大卡车都去参加了。大家铆足了劲,要为大师兄刘连发鼓掌、呼喊、助威。
二胡演奏决赛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的大礼堂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5位选手一起登场与观众见面。评分的老师分别来自于各个专业剧团和文艺学校,也一起上台来与大家见面。
每一位选手的演奏,对于观众来说都是绝妙的艺术享受。人们几乎分辨不出谁能获得最后的桂冠。我们也是一样的感觉,觉得参赛者的水平实在太高了;剧场里,掌声响过了一阵又一阵,喊声高过了一浪又一浪。
刘连发是最后一位上台表演的选手。那天,他理了发,穿了一身洗的很干净、有点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他高高的、修长的瘦个,面色略显腼腆,手里拿着那把挂在车间墙上的二胡。他在台上向大家鞠了一个躬,然后坐在台中央的放置的一把椅子上,拿起了那把断了头的精致二胡。
刘连发的个性非常地沉稳,他拉二胡的风格也是如此,没有华丽,只有朴实。一开场,那把断头二胡独特的声音,一下吸引住了观众;随着刘连发指法、弓法的熟练运用,那二胡声仿佛是一幅幅生活的画卷展现眼前;这琴声时而行云流水像一阵风过、时而又像恋人呢喃、娓娓细语。《良宵》,这中国二胡的第一名曲,如果刘天华先生真的在场,听了刘连发如痴如醉的演奏,也会为此而感动!
刘连发演奏了两遍《良宵》,当他演奏完毕收弓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极点!大家呼地一下都站了起来拼命鼓掌,一时全场掌声、欢呼声雷动一般,久久没有平息下来…

那年刘连发获得了杭州市二胡独奏比赛的第二名。许多年后,一个朋友听到刘连发这个名字时,突然问我:“他是否是拉二胡的?”当他听完我的介绍,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直望着我说:“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评委,当年在浙江文艺学校授课二胡。”
刘连发是我的大师兄,在那些风雨如磐的夜晚、在我人生至暗被冤屈的时刻,他与师傅始终保护着我、陪伴着我、鼓励着我。使我在黑暗中能够看到光明和希望。
那么艰难的时刻,那个遥远的青葱岁月,他与我在一起。听他拉二胡《良宵》,共同谈这世界的未来,我们情同手足。
如今,大师兄刘连发与师傅离我远去20多年了。每当我听到二胡独奏的琴声、听到《良宵》的时候,眼前会浮现出未曾忘怀的岁月、大师兄刘连发和师傅张元奎的音容笑貌。
我爱你们!很怀念你们!
(2021-05-25)
注:本文曾发表在2021年5月27日的《英国文学》。
2023年11月20日


雨巷文学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3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