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札记
文|季志林
二、轨道车上的尴尬
采访了总部机关在航天城的主要活动之后,余下的时间便是体验基层部队的工作生活。我已和老同学张力约定:先去军事专用铁路沿线看看。
军事专用铁路是进出航天城的唯一通道,航天人自豪地称其为大漠生命线,可见其对于航天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这天一大早,我和随行的摄影记者李光强来到东风车站,车站不大,但很整洁。此时张力已在站台上等着我们。好几年没见,眼前的张力显得更加威武更加成熟。当年我们一起在军校培训时,张力担任区队长,他是从基层连队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在部队管理方面很有经验,尤其以思维敏捷,善于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区队无论是军事训练、歌咏比赛还是内务卫生,在学院总是拿头名。而他那种豪爽坚毅且富有亲和力的性格更是在同学中吸粉无数。
“两位大记者,欢迎啊!”张力一边和我们握手一边就风趣地寒暄上了。
“大记者不敢当,首长早上好!”我也以开玩笑的口吻顺便和他打了招呼。在军校时同学之开玩笑那是家常便饭,张力带兵极严,队列训练时可没少给我们几位女学员开小灶,动不动就让我们贴着墙壁站军姿,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贴着火炉般的墙壁,那个滋味可不好受。尽管训练场上非常严肃,但在业余时间,我们常利用开玩笑的方式找他出气。今天刚一见面他就喊我大记者,我自然不会让他半分,所以马上回敬了他一句。
“哎哟哟!还是当年嘴不饶人的性子啊!我说大记者,上级有令,我们全力配合你的工作,我今天专程陪同,想去哪儿听你安排。”
“那你就别贫了,一口一个大记者是敬我还是损我?”
“好好好!不开玩笑了,你说,想去哪些点号?”
航天城的人把分散在中心场区以外的部队驻地叫点号,这也难怪,茫茫戈壁哪有什么地名,部队每建一个驻地,就按先后顺序编上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驻地的名字,这是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而军事专用铁路每隔十公里一个点号,大一点的点号为连部所在地,小点号只有一个排驻守,他们的叫法更有个性,点号建在铁路的某公里处,这一公里就是他们的驻地名。
“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体验基层连队生活,也要采访一部分干部战士,去哪些点号还是由你安排吧!”
听我这样一说,张力马上在车站值班室给组织行车的值班调度员打电话,对我们的行程做了安排,然后带着我们上了轨道车。
轨道车是用于运送施工人员和材料的车辆,车体比大巴还要长大,车厢内没有固定座位, 张力特意放了几把椅子让我们坐,轨道车边走他边向我们介绍情况:
“ 这条铁路始建于1958年5月,竣工于1959年年底,1960年初开始运行,如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要建设导弹综合靶场必须先修铁路,否则人员和物资都无法进来,为了早日通车,铁道兵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行的方式,所以这条铁路是典型的“三边工程”。当时,钢轨枕木还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国家只好从各地调来部分材料,要么是堪用品,要么就是非标产品,就这样我们坚持了几十年。如今部分枕木腐朽失效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我们目前正在对全线实施大修改造,你们这次来,既能看到部队施工的紧张场面,又能体验一下小点号的生活。”
“看起来我们这次来的正是时候,施工场面一定很感人。”李光强是搞摄影的,一提到紧张激烈或者生动感人的场面他就来劲。
“是啊,我们这个团队经过几十年艰苦环境的磨练,已经形成了特别能吃苦,持別能战斗的优良作风,现在面临二次创业,全处上下都蹩着一股子劲要大干一场。你们到现场一看便知。李记者,你想要的镜头到处都是,只怕你带的胶卷不够用 哈哈哈!”张力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给人一种开朗,直爽,干练,自信的印象,只要他走到那里,气场就能带到那里。他从一个普通战士一步一步走上团职领导岗位,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团队,从他的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对这支团队的深厚感情,也能想象到他对这支团队的工作倾注了多少心血!
说话间轨道车在一个小点号停了下来,上来了二十多个身着迷彩服的战士,一个个脸庞黑里透红,精神抖擞,这个地方所有人皮肤普遍有点黑,这大概是戈壁滩紫外线较强的缘故吧!
到了下一个小点号,又上了二十多人,张力告诉我,铁路维修连队分散在各点号上,现在集中兵力实施大修工程,所以每天由轨道车接送。
这些士兵们在车厢内整整齐齐席地而坐,也许因为车内只有我一个女性吧,他们那异样的目光几乎都紧盯着我,一个个眼中露出一副好奇的神色,我总觉得这种神色有些怪怪的。众目睽睽之下我突然感到十分尴尬,扭头对张力悄声说:“老同学,你们这些兵是怎么回事?”
张力诡秘地一笑反问道:“怎么回事?没什么事啊!”
“那他们为啥老看我?看得人都不好意思了。”
“很正常啊,你想想,这些兵平时在点号连个鸟儿都见不到,今天突然见到了从京城来的美女记者,他们肯定得多看几眼。我记得当年你在军校参加文艺演出挺大方啊,上千人在台下观看的场面你都经过了,还怕这几个人看两眼?女为悦己者容,今天你就是这里的主角,是主角就不怕人看。你这一来,我们的战士一会儿在工地上绝对是玩命地干。”
张力就是这样,他在训练时是铁面包公,闲谈时那张嘴也是信马由缰。
不过张力对自己的部队真是了如指掌,这个连队果然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这些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战士们干起活儿真不含糊。到了工地,他们挥舞铁锹以极快的动作扒开铁路,撬出道钉后十多个人分为一组,然后合力把钢轨抱起放在道床一侧,再将旧木枕扛到道基下垛起来。平整完道床之后,四人一组叫着号子把水泥枕从路基下边往上抬。这一套动作简直如风卷残云一般,看得我真有点儿眼花缭乱了。我觉着自己不能甘当旁观者,回头想问问张力我能干点什么事,然而此时的张力在施工队伍里也是挥汗如雨了。我的同行李光强则不住地按动快门,摄下了这一幕幕动人的施工场面。并且不住地念叨:“这活儿干的,太厉害了!太感人了!大姐,这里绝对是一块富矿!”
工间休息时,战士们围成一圈又说又唱十分热闹,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表情,一个个情绪饱满看不出丝毫的疲惫,我真不明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这支施工部队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张力一边递给我水壶一边问:“感觉怎么样?戈壁滩的太阳毒啊!别把你晒黑了。” 面对这群不知疲倦的士兵,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厉害!你们这支部队真的太牛了!”
“别看这些黑乎乎的兵,一个个特别能干,我就喜欢他们干起活儿来的这股疯劲。我们的铁路维修连队每天就是这样过来的,工作很普通,没人看得见。在航天城里大家出入场区都要坐火车,人们时常抱怨我们的火车没有点,但谁能知道在戈壁大漠之中维护管理这条铁路是多么不易?又有谁知道我们的战士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他们在我面前显得那么朴实那么高大又那么可爱,不禁暗自感叹这次真没有白来。(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