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岚皋箫洞
作者/吴飘飘
岚皋县孟石岭镇易坪村为清代宫庭画家甘棠的故里,村里有一棵十几人合抱的银杏古树。古树不远处,有一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溶洞,洞里还有地下河,当地人叫它箫洞。
深秋时节,我和当地三位朋友结伴走进了箫洞。进洞前,我们备齐了矿灯、绳索、干粮、药品、相机等一应用品。
洞口隐藏在一方几丈高的陡崖下,崖边生着茂盛的草木,若无知情人带路,常人是难以走近洞口的。
看着极其隐蔽的洞口,同行人介绍道:四十多年前大集体时,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不太严格,有年冬季下大雪天,村里几人上山打猎为乐,便到了洞口。我问道:那咋叫箫洞呢?同行人答:那河水汩汩地淌,发着轻柔的声音,像吹着的箫声,村人便叫它箫洞了。
洞口不大,直径一米大小,我们低着头,弓着腰,踩着凸突不平的岩石,小小翼翼地走进洞口。弓腰蹑足走进约两三米后,洞窟向右边拐去,再行五、六米,扑面来缕缕凉风,洞窟陡地变黑变大,头顶无了压迫,人便可以昂头挺腰直立行走了。
洞窟五、六间屋大小。我们用矿灯四处照射,见洞中白莹莹一片,晶莹剔透,石形奇特,细瞅,洞中石质已为钟乳石了。窟顶垂凸着几处石乳,石头上似乎有水珠滴落。静寂的洞窟里,断续着低缓的水滴声,清晰而又生动。
矿灯光影里,洞窟深处竖着一处人形大小的笋石,金光烁烁,星点闪闪,直面着洞口入处,似乎千万年守护着箫洞的秘密。我们慢慢走近,矿灯下看清了,这是一个大半人高柱形的钟乳石,柱面上生着零碎的金质矿石,顶圆身阔,石面白皙,像位腰身壮实、鬓发星星的守洞老汉。
我们往洞窟深处寻路。钟乳石“矮老汉”身侧数米处隐着一个两人并排行走的通道,蹑手蹑脚走了四、五米后,通道尽头竖起一个两人高的石笋。侧身勉强挤过石笋,石笋背后通道陡然下坠,滑滑溜溜落下去一个垂直约二十米的斜坡大吊洞,洞壁洞底上全是银光灿灿的钟乳石,凉飕飕的、湿漉漉的。小郭先用长绳一头拴在笋石上,一头拴住自己身体,缓缓降了下去,双脚踏实后高声招呼我们依次降了下去。
坡底聚齐后,我们留下拴在坡顶笋石上的绳子留待我们回程时用,稍稍休息后便顺着找到的小洞往前行走。小洞呈下坡路状,拐拐弯弯,时阔时窄,有如《西游记》中盘丝洞之境况。
曲曲折折,前后照应中,我们大约走了几十米后,耳畔传来了丝丝缕缕的泉水瀑布声。寻声而行,水声渐行渐近,曲径通幽般地呈现出了一个高约两丈宽约四、五丈的洞窟大厅。矿灯光下,大厅四周如幔布般展开,杂列着石幔、石旗、石屏、石花,形态万千,相接相缀,如卉如花,如锦如画,令人目瞪口呆。寻声走近,大厅的左上方流泻下一条一米宽的地下河水,跌宕起伏地泻入一个饭桌大小的深潭。水潭深不见底,水花迥然激荡却不外溢,汩汩地旋转着,却不知流向了潭底的哪处暗河?
洞窟大厅中间垂吊着一个宽阔的钟乳石,晶亮亮着,像偌大个簸箕,又似牛马的肝肺状貌,石的下端,间隔好长时间地坠下一粒水珠,矿灯下,曳着白色的光点。望着窟顶的钟乳石,同伴们说:“这石头怪怪的,像牛肝马肺。我们就叫它为‘牛肝马肺’石吧。”
洞窟大厅的洞底是温润的黄色石砂,踩上去,软绵绵的,不知道有多厚,也不知从何而来。抓起一把细细摩挲,细砂硬朗,多着一份石砂的粗粝,浅着一抹泥沙的柔腻。
大厅底层左右两角尽头各有一个一米直径左右的洞窟,窟底铺展着黄砂,不知伸展进何处,也许若干年前曾是地下河水的去处。
灵动的河水吸引了我们探秘的脚步,我们一行缘水攀爬上瀑布的上方,逆着暗河水旁的岩石摸索而行。河道凹凸不平,曲折窄狭,阔处两、三人并行,仄处仅一人爬行。河壁缀结了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矿灯光照在上面烨烨生辉,如阳光般明黄,似月光般皎洁。水流或急或缓,跳跃款步无形;路径或左或右,挽水相缠相系。我们缘河岸前行,忽左忽右跨水觅路,窄处又不得不在水中踱步。河水清澈澄明,泛起缕缕凉意。水声似笙似埙,有弹有拨,有着冬雪低喁声,有着春花绽放音。
缘水爬行约两、三个小时后,河水弯在了一个两间屋大小的水潭里。水潭上方的急流自崖壁一罅隙里跌出,人是无法爬进的。再觅,无了向前的路径。
洞窟里没有信号,手机只闪烁着时间。我们在水潭旁休息,吃着携带的干粮,喝着随身的饮料,补充着体能,交谈着探秘的欣喜。我在想,箫洞如能敞开秘境,亮相世人,岚皋的旅游将会又是一番怎样的热闹呀!
伫身大山深处的水潭旁,凉意愈加浓厚。单薄的秋装似乎抵挡不住衣襟外袭身的寒意,我们未敢做长久滞留,起身原路返回了。
出洞时,已是晚上八、九点。天上爬上了绢白的月亮,满天的星星闪烁着光芒。草木的清香润入鼻息,我们重回到了人间。
从洞中,我捡回了一方好看的石头,它端坐在岚河边居所的书桌上。钟乳石质的,透着银白的光,温润着时光的包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