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北京和拉萨的“金色飘带”(散文)
—歌曲欣赏《毛主席派人来》
周光华
毛主席呀派人来
雪山点头笑罗彩云把路开
一条金色的飘带
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
我们跨上金鞍宝马哟
哈达身上带到北京
献给毛主席
感谢他给我们带了幸福来
…………
记忆中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仿佛再现了悬崖上开道、江河上架桥、世界屋脊上修路的场景,聆听了藏族同胞因公路修到家乡而激动万分,要跨上金鞍宝马将哈达献给毛主席的心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顽强奋斗铸就雪域高原的公路奇迹。这首歌是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而唱响。
(一)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使命。然而,此时的西藏没有一条畅通的道路,进藏无路是摆在战士们面前的首要困难。毛泽东主席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修路成为进藏部队的第一任务。
面对海拔在四五千米以上峰峦起伏的大山,奔腾咆哮的河流,还有恶劣的气候,山洪、泥石流等频发的自然灾害,甚至是高寒缺氧、饥饿等艰苦生存环境, 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跋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高万丈的二郎山只是修筑川藏公路的第一只“拦路虎”,远不如川藏线上其他山峰险峻。世界屋脊上修筑公路谈何容易。川藏公路穿越了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齐拉等14座大山,连结成一部大山的史诗;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组合成一部江河交响乐;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其意义早已超出了路的涵义。勇猛的跨跃,顽强的飞腾,韧性的开拓,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前所未有。
这是一条在悬崖上开道、江河上架桥的路。经过4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种种困难,筑路大军终于把路修到了拉萨。1956年,这两条公路通车了。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安、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巴宿、波密、林芝到拉萨。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为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青藏公路始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30多公里。这两条路总长度4000多公里,海拔也都在4000米以上。
这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路。在整个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有4000多名解放军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都付出了一条生命的代价。这些英烈们永远留在了雪山高原上。 “战士走遍天涯,处处都是战场”“打通了世界屋脊,饱尝了雨雪风霜”“一颗红心似火,浑身筋骨如钢”……一首首情深意长的诗歌,赞美伟大的筑路英雄,颂扬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青藏、川藏两条路——高原上的奇迹,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
藏民群众说,高原上原本没有路,自从来了亲人解放军,就有了青藏和川藏两条路——藏族同胞们为出现在高原上的奇迹而万分激动,他们要跨上金鞍宝马,将哈达献给解放军,献给毛主席。

(二)
歌曲《毛主席派人来》诞生于1960年,由阎树田作词,科会作曲。这首歌由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李淑君、谢忆生演唱。在演唱中,他们进行了耳目一新的尝试,那就是用男高音美声唱法和女中音民族唱法来演唱,将两种音色有机融合,使曲调高亢热烈的特点得到了发挥。伴奏则是民族乐器为主,运用藏族踢踏舞欢快活泼的节奏,使曲调更显浓郁的藏族风格。
谢忆生和李淑君都有演唱藏族民歌的经验,能够驾驭和体现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民族唱法的女中音李淑君,运用藏族歌手那种特有的直唱方法,吸收了弦子、朗玛等藏歌唱法的长处,加之她的高音区在降E调的高音部分,更使歌声浑厚、凝重,她每唱出的第一句,中音就像泼水一样喷发而出,听众立刻激动不已。而第二句男高音谢忆生的重唱,也给人一种享受感。每回下连队表演,这个节目总是受到热烈欢迎,观众要求演员多唱两遍,尤其是进藏的官兵常把主创人员团团围住,热情地夸赞这首歌的表演。 《毛主席派人来》,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藏族人民的关怀,歌颂了解放军用生命与血汗修筑的公路,如同金色的飘带,将内地和西藏紧密地连接起来,反映了藏族人民欢天喜地将哈达献给毛主席的心声。
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14国归来,途经成都听了这首歌,留下深刻印象。李淑君曾经幸福地回忆道, “总理在成都听了歌以后,就记住了,还专门把我叫过去,问我是不是藏族人?我说不是。他说,你们的藏族味道唱得很好,欢迎你们来北京。到北京以后,他老人家又非常热情地把我们请到中南海紫光阁去,我和谢忆生又唱了一次。总理说,你们唱得很像藏族同胞,你们向藏族同胞学来的本事很好,艺术就是要来源于生活,要不断地向民间学习才有生命力。 那时,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创作人员经常下基层采风,在西藏、四川的阿坝和甘、孜等地,都留下了他们采集藏族民歌的身影,所以演员们演唱时都会有深厚的藏族风格底蕴。”
1964年5月,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到北京参加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男女声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受到了热烈欢迎。演出中演员们多次返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往往要再次演唱这首歌才能结束。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创作演出人员,合影留念。李淑君还回忆道:“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汇报演出时朱德元帅头一天就看了,第二天我们当观众,没有这个节目,朱德兴致勃勃地问总政文化部陈其通部长,今天有没有《毛主席派人来》啦?回答说昨天演唱过了。朱德又问:今晚还演行不行?陈部长着急了,赶紧找到我们军区的领导,派车从人民大会堂到西苑饭店把服装取来,我们来了可是没带乐器,只好借用沈阳军区、北京军区的乐器,又上台唱了一遍。当时北京汇演汇集了全军的文艺团体,我们住在西苑饭店,来了57个文工团向我们学习,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录音和音响设备,就用清唱来教唱,我和谢忆生嗓子都教哑了。他们学会以后全国都在唱《毛主席派人来》,这首歌很快就流行了。各族人民都喜欢这首歌,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还出版发行了唱片,给我们每人70元,我用它买了唱片,送给朋友们。” 李淑君还说,“我们团里庆祝建团五十周年的时候,我和谢忆生又唱了一次,观众依然非常欢迎。这是一部经典老歌,每当唱起我都会浮想联翩。”
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伟大实践的“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1万解放军官兵、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众,响应党中央号召,开筑川藏、青藏公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忠诚与担当,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近代公路的历史,开启了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篇章,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对 “两路”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毛主席派人来》歌词热情扬溢,旋律欢快流畅,是一首非常好的音乐作品,历经70余年久唱不衰。这首内涵丰富、感情真挚的经典红歌,其艺术魅力一直与时代和历史同在。
作者简介
周光华,女,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
岁月、生活和事业塑造了思想和信念,同时,也给予了诗意和灵感。不少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中国口岸》《国际商报》《中国商检》《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中国国门时报》《婚姻与家庭》《作家文摘》等国家级报刊,其中有些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有些作品收入歌集、诗集及语文教材,有些作品汇辑成集。依赖童心的、激情的、辛勤的劳作,辟出一条常青之路,与生活道路一齐向前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