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冬雪
【简介】曾钜桓,退休小学副校长。现任大埔区文艺协进会小组委员、香港美术教育协会增补委员、深水埠体育会委员、海峡两岸四地书画联展组委会委员、国际当代画家协会公关顾问、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副主席、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顾问等。作品被海内外名人及多家机构收藏。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外还曾作词作曲。其中有作品被选作校歌。
【前言】我与校长相识多年,以他为中心,认识了许多书画界的前辈:如陆惟华、侯杏妹夫妇、莫少英、陈用、何永祥、曾钟贵、梁砚奴、伍润棠等等、一面之缘的名人前辈更不胜枚举。每次都得曾校长郑重介绍,很感恩。今日很高兴与黄伟雄到访校长在大埔的工作室和他做一个人物专访。
伟雄问:
校长曾在2001年获颁香港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可唔可以分享当时的感受?而这个奖项是否与你当时的校长工作有关?
校长答:
知道消息时,除愕然外,心情是高兴的!
我相信同校长工作关系不大,应该是和社区服务有关,因为我当时曾任全港美劳科科目委员会的主席,为政府的视觉艺术课程出过力;另一方面又是地区两个委员会的成员,一个是防火委员会,一个是清洁委员会;同时也是一个大厦业主立案法团的主席。应该可以说是政府对我在社区工作上的肯定而颁发这个奖项以作鼓励。这个奖项是由当时的特首董建华先生在礼宾府颁发给我的。
婵娟问:
校长的书法了得,而且对金文书法素有研究,可否和我们介绍一下这种被称为书法艺术的鼻祖?
校长答:
目前在国际公认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在商朝出现的甲骨文,距今大约3600年。但根据最新出土文物的考證,推测中国文字的发展应有9000到10000年,比传统固有的5000年文化有很大的距离。
再讲金文,即是指钟鼎文,是铸刻在重要的鼎、钟上或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而铸刻的位置通常都在器皿不太显眼的地方,多在器具的底部或内壁。青铜器分有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兵器、农器、工具器和杂器。其主要用作祭祀礼器,有纪念和传承后代的作用。金文初始于商朝中期,而盛于西周,它是由甲骨文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字。可以说是上承甲骨文,下启小篆的文字。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伟雄问:
请问校长擅长的是国画还是西洋画?可否和我们分享两种画的特点?譬如说有甚么是西洋画有的而国画是没有的?
校长答:
国画和西洋画都有涉猎,本人倾向中西合璧多些。
我只能浅谈一下,西洋画发展以油画为最具代表性,其作品特点是画在油画布上,颜料遮盖力好,色彩丰富,质感、透视、层次感和立体感强,色彩保留持久。而国画则是纸、笔、墨的运用和发挥,也有设色的。西方有壁画,而中国也有敦煌壁画等。另外西方的油画很多是画于麻布上,而中国亦有画在布帛上的帛画,在近代出土的马王堆一号的汉墓帛画也是世界知名的。
至于为何有错觉认为西方艺术比东方艺术领先?这个可能和国家经济实力、国力和拍卖与收藏有关,西方国家常定期举办拍卖会,集中将西洋艺术品商品化,基于文化爱好的差异,藏家对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品又缺乏认识,兴趣自然低了一截,因而长期忽视了东方艺术吧……
其实世界上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无论文化材料处理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不能单说谁好谁不好,本人认为东西方艺术都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希望大家应以理性态度看待,正如近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任何事只要懂得互相欣赏,才能达到真善美的世界。
伟雄问:
有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长对于书法所用到的文房四宝有甚么要求?
校长答:
纸:中国发明了宣纸,出产地在安徽宣城泾县,故称宣纸。而宣纸粗略分单宣、夹宣、生宣、熟宣,行笔效果自然各有不同。至于现今常用的纸张实在太光滑,又不吸墨,故不宜用来写毛笔书法。
笔:用兔毫、羊毫、狼毫、山马尾毫、獾毫等,只要用真心适应用家去做的都是上乘的毛笔,而毛笔又讲求毛质的含墨量、柔软度、硬度、弹性和锋,而且做一支毛笔同中国阴阳学说很有密切关系,即如笔杆是刚(阳),笔毛就是柔(阴),做出刚柔并济,万毫聚于一点,笔锋够尖长又够幼才易令行笔顺畅。至于市面流行的科学毛笔无疑是方便,但却写不出书法的味道,我甚少采用。
墨:徽墨较著名。前人用墨,多靠人手锤打制成的墨条加水在墨砚研磨出墨汁来用,但现在的墨汁已用科学方法制造出来,比较方便。但讲究起来,用好墨靓砚磨出的墨是用家最称许的。讲到墨法分乾、湿、浓,淡、焦,运用起来更多变化,令书法字体更可观。
砚:靓的墨砚身价不菲,以四大名砚的端州墨砚为例,呵气成水,冬天磨墨不易结冰,墨质滑溜,不伤笔锋。
婵娟问:
是甚么原因驱使你学习绘画和书法?请问几时开始学习及师承何人何派?
校长答:
我在四、五岁时就对绘画有兴趣,爱看连环图,公仔书,因没有纸笔就在地上临摹。到了小学我的美劳作品已很出色,作品经常贴堂,六年级时被老师选出来画圣诞画挂在校门外,毕业后仍见多年挂出来哩。谂中学时参加校内书法兴趣组,跟张锐老师学书法,中三那年所画的作品参加市政局举办庆祝香港大会堂成立15周年纪念比赛得到优异奖,纪念品至今仍由学校保存着。因得到学校的悉心栽培,对绘画和书法兴趣越来越浓厚。毕业后曾到过香港美术专科学校进修,学过素描、水彩、写生、版画,而当中又以西洋画为主。
至于师承,书法方面,学前在家练习描红,小学和中学期间以临帖为主,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在学时的字帖在工作室和家里,也临过三希堂法帖等。绘画方面,主要靠读书时上美劳堂去学,加上课余自我研习,去图书馆借美术书籍研习,在教协担任美劳组组长时常举办美劳班,开设美劳课程推动老师进修,又积极参与香港美术教育协会推动和发展美术教育交流活动等。退休后最初曾跟随岭南画派胡宇基老师学习短期课程,后来亦跟随过林勇逊老师的高足梁棠校友学习中国画,亦跟过留学日本的姜丕中教授学习诗、书、画、凿、印。
伟雄问:
无论书法和绘画都同样出色,请问校长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作品是那一幅?到底好在哪里,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校长答:
怎样说呢?目前代表作就欠奉,因为通常画完便放下,不作深究那幅满意或不满意。至于受外界好评的,倒有几幅可以讲讲。先说画作,第一幅是早前曾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展览过的马来西亚《槟城双溪槟榔渔村风光》,充满渔村风情,色彩自然流露,表达该地不同的渔民文化。第二幅是香港鲤鱼门灯塔,是写完生再用焦墨方法来呈现出来,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完成的,已被朋友收藏了。第三幅是四尺大宣纸画的,将深圳龙岗甘坑客家小镇的风貌浓缩而成的。
另外一幅书法作品是将孔子论语季氏篇中的「君子九思」经本人注解,利用诗、书、画、凿、刻、拓、印的形式创作的十三屏挂轴作品,经专人挂在长30呎高6呎的屏风上展览,后来更被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收藏了。
婵娟问:
请问校长从事教育工作有多少年?有甚么教学心得可分享一下?
校长答: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四十几年(包括私校)。而走上教育之路,多少也有受朋辈影响,当年我们受英式殖民地教育,要做一个好公民只是倾向有公民教育,社会教育,但没有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而当时大学的学生会普遍也有「认社关中」的思潮,加上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爱读鲁迅、巴金、朱自清、冰心等五四时期文人的作品,觉得闻一多所言,不应困在象牙塔内,应该走出来认识社会,所以便立志从事教育,将自己爱国家民族的理想传承到下一代。
至于教学心得,有一件事比较深刻。我记得当年在一鸣中英文中学执教时,在一次家访,由于该名学生出名顽劣,所以在家长面前尽数学生的不是,只弹不赞,却惹来反效果,学生回校后事事与我作对,我指东,他去西,十分反叛又难教。后来我静心和他倾谈后,使我领悟到,对待小朋友不能主观单方面只弹不赞,应著力先找其优点先赞后教,这样学生就较易受落受教。这个方法很受用,后来我也经常推荐给其他老师作参考。
【后记】由于访谈长达一个半小时,而受篇幅所限,所以很多精彩内容不能尽录,敬希诸君见谅,将来如发行纸本刊物定必详尽载录。再次感谢曾校长在百忙中抽空应邀作嘉宾,为表示对曾校长的敬意,容我和伟雄以「拙诗一首赠知音,盼望永恒常在心」。
曾见先生气吐煌,
钜编文采照辉芳。
桓伊三弄谋篇技,
水墨兰亭更溢香。 婵娟题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曾经挥笔写辉煌,
钜作丹青万世芳,
桓表精深宏国粹,
翰林泼墨永留香。 伟雄题
文 /婵娟
圖/冬雪制(鸣谢黄锦洲老师题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