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文|憨子
大道无味 用之不竭
提要:本章的基本内容是歌颂按照道治理国家的伟大作用,可以使天下人生活宁静安泰,享受音乐美食,并且这种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大道无味 用之不竭。实际生活也是这个道理,越是有大作用的道理,越是让人“淡乎其无味”,越易为人所忽略。
[原文]
执大象①,天下往②。往而不害,安平太③。乐与饵④,过客止。道之出口⑤,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⑥。
[注释]
①、执大象:执,掌握。大象,指道。在道德经中,道是无物之象,无处不在,化生万物,是最大的象。②、天下往:天下,指天下的人们。往,向往,归附。③、安平太:安,做动词解,使安于,使安定。平,平和、安宁的意思。太,同“泰”,安泰。④、乐与饵:乐,音乐。饵,美食。这里都是名词动用,意为享受音乐与美食。⑤、出口:说出来,说起来。⑥、不足既:不足,不可,不能。既,尽的意思。
[译文]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归附他、投靠他。向往、投靠他不但没有妨害,还能使大家得到平和、宁静和安泰,享受音乐和佳肴。过路的客人看到了都不愿意离开。道说出来,是平淡而乏味的,看它,不能能够看到,听它,也不能够听见,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的基本内容是歌颂按照道治理国家的伟大作用,可以使天下人生活宁静安泰,享受音乐美食,并且这种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大道无味 用之不竭。实际生活也是这个道理,越是有大作用的道理,越是让人“淡乎其无味”,越易为人所忽略。
我们已经看到,在《道德经》中,道不断地被反复讨论,但基本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本章论述了道在治理社会中的作用,目的在于提醒国家领导者要按照道来治理国家。
本章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按照道来治理国家,就会使天下归心,归附他的百姓都能过上宁静安泰的生活,享受动听的音乐与美味佳肴,让过客羡慕而停下离开的脚步。第二个层次告诉人们,道虽然说起来平淡无味,看不到,听不见,但它却实实在在的起着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有人认为本章里的“过客止”的“过客”是说人们来到世间就像匆匆的过客,“乐与饵”是对人们的诱惑。我联系上下文,认为此说不通,既与整章的含义不符,也没法解说“止”在文中的含义。属于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解释,故而我不采纳这种看法。
前面我反复说过,老子是平民政治家,他的《道德经》是论述他对社会治理的观点。本章就是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建议领导者要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国家,并要领导者不要轻视,忽视按照道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巨大作用。用今天的哲学常识讲,就是要领导者尊重客观规律,严格按照社会规律治理国家,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违背规律可能一时得逞,但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说道尊重规律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导致失败,最典型的莫过于秦之兴亡与刘胜项败。
时至今日,很多人还闹不明白为什么秦能摧枯拉朽般的扫灭六国,北驱匈奴,南收百越,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但却因一为人佣耕的陈胜发难,竟然如雪崩沙塌般的很快毁灭。还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世代将门之后的霸王项羽竟然输给了祖辈耕田种地,名不见经传的“街头小混混”刘老四(刘季)。他们不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道”(规律)在悄无声息的起着决定作用。
这个规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按照这个规律,得罪项羽没有危险,逼反刘季(老四)必然亡国。
就秦之兴而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摧毁了压在民众头上的贵族、宗族等中间组织,实行了“编户齐民”,由中央以郡县乡里四级行政机构直接将民众组织起来,民众也只需向国家纳税即可安居乐业。由于民众负担减轻,因而他们也支持和拥护国家。于是整个秦国形成了举国一致高效运行的国家组织形式,这种举国一致带来的强大的战斗力优势是全方位的,很难由几个军事奇才所能逆转,这就是秦能灭六国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举国一致的前提是民众对国家的拥护。
就秦亡而论,秦律讲究编户齐民,每一个在秦国土地上合法耕种土地的民众,都要被记录在册,他们需要向帝国按时缴纳税赋,承担帝国的徭役和兵役,当然,如果承担了这些责任,秦帝国也会赋予他们在自己土地上正常耕种生活的权力。但问题在于,这些记录在册的民众要承担得起帝国加给他们的税负。秦统一六国之后,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这是对的,但是与这种推行同时的,是以苛法提高民众税负并以暴力强征,加大了对六国民众的掠夺与盘剥。民众不堪重负,就只能逃离,成为编户外的“盗匪”。陈胜吴广起义之前,这些“盗匪”就已经大量存在,著名的如彭越、黥布。就是当过泗水亭长的刘季,也是因不愿服徭役的民众逃跑而被迫成为“盗匪”。正是这些“盗匪”构成了推翻秦王朝的基本力量。这就是“瓮牖绳枢”之辈的陈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的根本原因。
秦之败亡,不在于秦扫灭六国贵族,而在于逼反了刘老四(季)这样的下层农民。
就楚汉相争而言,这个被迫造反的农民儿子刘老四(季)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他知道老百姓“苦秦久已”,所以起义之后始终以推翻苛政,广施仁义,为百姓除害的形象展示给天下。比如他进入咸阳宫后小混混的毛病犯了,想在温柔乡中享受,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樊哙拉他他都不走,但当他听到张良说他“在秦宫中享乐,这不是和秦朝暴政无道一样了”之后就立即离开秦宫,因为他怕毁坏自己的形象。他召集关中有才德影响的人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因而获得民众的拥护。这就是他后来虽然屡战屡败,但民众却源源不断的将子弟们送到前线让支持他继续作战,这就是他越败越强大并最终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反观项羽,他有楚国贵族的地位和影响,也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力,但却没有让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想法,他的军队打到那里,就烧杀抢掠到那里,民众因为反对秦之暴虐无道而支持起义,当他们看到项羽与秦一样暴虐无道之后自然就抛弃了他,这就是他虽然百战百胜,但兵力却越战越少,甚至连他赖以起家的江东子弟兵也都在四面楚歌声中离他而去,其中就有著名的季布、钟离昧。他垂死之时还唱什么“时不利兮骓不逝”,这那里是“时不利兮”,而是他违背规律,失去了民心的结果。
杜牧感叹项羽的“羞见江东父老”,认为如果项羽回到江东卷土重来,胜败尚未可知。但王安石则明确的驳斥杜牧:“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不愧是改革家,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规律。
不是有姓无名的“街头小混混”刘老四(季)战胜了英雄盖世,贵族豪门的项羽,而是“执大象(道、规律)”的“竖子”战胜了无道的霸王。
贾谊在《过秦论》中的结论是正确的,值得领导者借鉴: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将《道德经》的这一章概括为做人处世的道理,那就是“大道无味 用之不竭”。越是有大作用的道理,越是让人“淡乎其无味”,越易为人所忽略。比如说为人要讲道德良心,有人反诘:“道德良心多少钱一斤?”是的,就急功近利而言,道德良心其实是最没有用的的东西,很多时候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利益,相反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危害,这正是窦娥呐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原因。但是我们检点一下历史,被窦娥抱怨的“天地”到底饶过谁?岳飞有道德良心,39岁被以“莫须有”罪名冤死狱中,连带23岁的儿子岳云也死于非命。秦侩奸臣,长期当权,加太师,进封魏国公,64岁善终之后还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可我们今天去杭州岳庙看看,岳飞金身高坐享受香火祭祀不断,秦侩鉄像做捆绑状跪在庭院任人唾骂。这不正是“大道无味 用之不竭”的道理么?
2023-7-18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