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毛 钱
王满院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一些往事,常常浮现脑海,难以忘怀……
记得那一年,我二十岁,参加工作不久,冬天很冷,临近春节,单位领导体恤我离家远,平时很少回家,就多给了几天假,归心似箭的我,别提有多兴奋了。
那时的农村过年,腊八一过,镇上就天天逢集,男人们都忙着跟集上会,开始置办年货了。女人们去集市上扯几块布料,给娃娃们做过年的新衣服。腊月二十六前后,家家户户开始全家大扫除、蒸年馍……厨房里飘出阵阵肉香味,年气越来越旺。三十下午贴对联、上坟请先人,标志着过年进入倒计时。
最讲究的是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团圆!所以,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千方百计赶天黑前回家。这次,我提前三、四天回家陪父母过年,他们很是高兴,出来进去都脸上挂着笑容,逢人便说,我大儿已经回来了,回家过年来了!
晚饭后,我躺在母亲为我烧好的火炕上,钻进暖暖的热被窝,迷瞪了一会。
一觉醒来,只见母亲坐在炕上正在给妹妹过年的新衣服上缝扣子,神情竟有些低落。
“妈,你怎么啦?”
“哦,没事,不小心扎了一下。”
“妈,你有什么心事吧?”
“唉!”
“怎么啦?”
“你老奶奶不在了,走了……”
“啊?啥时走的?”
“有十来天了……”
我心猛地一沉!老奶奶虽是我远房同族本家的老奶奶,但对我很亲。
母亲放下手中的活,长叹一声:“当年,如果没有你老奶奶,早就没有妈了。”母亲说着,就流下泪来。
“妈,到底咋回事?”
在我的催问下,母亲向我讲述了这件令她一辈子都刻骨铭心的事情。
原来,在我两岁多的时候,母亲病了,病得很重,她已经快七天没吃东西了,肚子很胀,且疼痛难忍,瘦得没有人形了。
就因为没钱治病,爷爷无能为力,父亲不知所措,一家人束手无策。
住在村子西头的二奶奶,前来看望我母亲,她也是同族本家,平时来往比较多。
二奶奶是一个热心人,当年我母亲从甘肃武威逃荒来到村上,就是经她撮合,母亲嫁给了我的父亲。
那天,二奶奶坐在我家炕头,观察了许久,临了,她摇着头说:“人,怕是不行了,准备后事吧。不管咋说,老二媳妇给咱生了个男娃,瞎好也要给做几身衣裳,不能太亏人家媳妇了。”
我父亲哇的哭了,家里人也都跟着哭了。
就在这时,老奶奶闻讯拄着拐扙赶来了,她摸了摸我母亲的额头,问了些情况后,就生气地数落我爷爷和父亲:人都这样了,也不想办法,就这么眼看着等死。她顿着手里的拐杖,大声说:“这可是一条人命啊!不能就这么等死,咋都要尽力救回来!蔚村的康大夫看病看得好,赶紧把人弄去,让康大夫给治疗。”
当得知我家里没有钱时,她马上从自己棉衣下的衬衣口袋里掏出了仅有的五毛钱,递给了我父亲,催促道“赶紧把人弄去,不敢再耽搁了,救人要紧!”
家人一刻都不敢耽搁,急忙弄了一辆平板车,拉上我母亲,一路跑着去村西边二里远的蔚村找康大夫。
一到诊所,康大夫马上给我母亲做了检查,他问我母亲:“你最近吃了什么东西?”
母亲说:“前些天,去邻居家串门,那家老大的媳妇和我关系好,我俩看到院子树上结的柿子很繁,很好看,就嘴馋了,摘了几个吃了。”
康大夫说:“这就是病根,柿子没成熟,涩得很,吃下去,难以消化,放在了胃里,就把你害成了这个样子,现在已经很严重了。我给你开两付药,回去熬了喝,看怎么样。如果还不行,你就赶快来。”
随之,就开了两付中药,一付药两毛钱,两付药共收了四毛钱。
回来后,父亲赶紧熬了药,让母亲喝了。
母亲说:喝了一付后,她就感到肚子“咕噜咕噜”直响,等第二付药喝下去,不久就拉了,排出来大量黑乎乎的东西,硬得跟砖头一样,外面裹着一层滑滑的黏膜。拉完以后,她的肚子一下子舒坦了,人也轻松了,有了饿意,想吃东西了,家里人赶忙给她做了一碗面糊糊,她喝了,睡了一觉,病就这么好了。
之后,母亲去老奶奶家感谢她:“奶,这回多亏了您,要不是您给了救命的五毛钱,让找康大夫看,我就没命了!”
老奶奶拉着母亲的手,说“瓜娃哟,甭说这话,只要你病好了,就比啥都强。”
就这样,老奶奶的五毛钱,救了我母亲的命。如果没有这五毛钱,我母亲就没命了,我能不能活到今天都难说了。
在那个贫困时代,这五毛钱是大钱,挽救了一条人命,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我听着母亲的述说,禁不住潸然泪下。
小时候,我家曾和老奶奶家在一个大院里住着。老奶奶中等个,一双小脚,人虽清瘦,但精神矍铄,头发总是整齐地盘在头上,一丝不乱。出门行走,时常柱着一根木拐扙。老人是一个很爱好的人,把自己的房间收拾的一尘不染,地上看不到一丁点垃圾,板柜擦的明光锃亮,深褐色的漆面都能照见人影儿。
老奶奶和她的小儿子一起过,有四、五间房子,老奶奶住的房子是一间坐西向东的厦子房,房门正好朝着院子,从我家一出来,一眼就能看到了老奶奶的房子。一进房门,迎面是一个大板柜,旁边是土炕,炕席上铺着一块羊毛毡,毡子上面铺着一条手工织的土布床单,她总习惯盘腿坐在炕上。
我记得,老奶奶房间大板柜上面的墙上,挂着一个大镜框,镶嵌着大大小小的好多照片,中间是一位军人的半身像,一双大眼睛明亮有神。后来,我听大人们讲,这张照片是老奶奶的大儿子,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老奶奶因想念她的大儿子,常常在夜里流泪,把眼睛都快哭瞎了。老奶奶家的大门上,挂着蓝色的牌子“革命烈属”,每到过年时节,就有公社和大队的干部来慰问这位革命老奶奶。
听我母亲说,老奶奶虽然和我们家只是同族本家,但老奶奶待她就像亲孙媳妇一样。其实我小时候,去过最多的地方,就属老奶奶的房间了,每当我去了,她总是会拿东西给我吃,常常摸着我的头,嘴里喃喃地说“娃娃乖”,“唉,看把我娃可怜的。”
那时候,我们家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年春荒时节,我们家就揭不开锅了。听我母亲说,我刚生下来不久,还没出月,家里就没啥吃了,因为没有奶水,我饿的哇哇直哭,老奶奶就下一碗酸汤挂面,端给我母亲吃。后来,老奶奶一听到我哭,就知道我饿了,就拿些吃的东西过来。
在我五岁的时候,爷爷把我们分家了,我们小家有了一间小房子,却被住在了另一条街上。分家时就分给了我们小家三个碗,别的啥也没有。分家的当天,我们一家三口就没啥吃,还是老奶奶看我们可怜,让人端了一碗饭、拿了两个馍过来给我们。
我擦把眼泪,问母亲:“老奶奶是怎么死的?”
“得了癌症,疼得厉害,老人家最后可受罪了。”母亲说。
老奶奶病重时,母亲前去探望,老人已经好多天吃不下去东西了,人也瘦干了。但她强忍着疼痛,对母亲说“不打紧,没事。”
老奶奶咽气那天,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村人纷纷议论:那是天地戴孝啊,是老人家功德高,老天都为她动容啊!
说到这,母亲泣不成声:“老奶奶活了八十多岁,一辈子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在村子里威信很高。安葬时,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隆重地把老人送走了。”
“娃呀,老奶奶是妈的救命恩人,也是咱全家的救命恩人,啥时候咱都不能忘了她老人家……”母亲怔怔地看着窗外,又流泪了。
第二天,天色蒙蒙亮,我就去了老奶奶的坟上,点燃一根蜡烛,上一炷香,敬献祭品,焚烧纸钱,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在她老人家的坟前,长跪不起......
作者简介:王满院,陕西乾县人。刚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喜欢读书,爱好文学,曾在省、市报刊上发表过科普文章、政论文章多篇,文学作品曾发表《一次生命享受之旅》、《五毛钱》、《农校记忆》,愿与文朋诗友相互交流,以求思维提升,文笔精进。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