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文安
最近城步诗人段文华邀我去丹口游玩,俩人便乘着“电动客车”来到了丹口,到丹口,我总会想起这里的很多“人文故事”。
丹口的“男女双吊龙”,这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步争过不少光!新铺里的“木叶歌王杨光清”,他的事迹上了《中国国防报》(这文章由本人撰写,反映杨光清年轻时当放映员重点放映军事题材电影,培养村民国防思想,这十多年利用空余时间清扫“红军桥”、“红军烈士墓”,并认真擦洗墓碑。题目为《苗乡“木叶歌王的拥军情》)。
这一次我重点介绍了“自强图书宬”的创办者“杨光勋、张玉英夫妻”。他们夫妻俩几十年相亲相爱,不但在家庭生活中彼此扶持、恩爱有加,而且是“三观绝对吻合”的老俩口。年轻时丈夫忙于工作,妻子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庭事务。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妻子”,也真是这样的。他们夫妻俩前面几十年居住在邵阳、长沙两地,因杨老后从城步县委副书记调至邵阳人大(后在市外贸主任、招商局领导位上退休),他们常年在外地生活,现为照管“自强图书宬”(已办了20年),夫妻俩回到家乡定居。
现在夫妻定居村子老家,事情并不见少:两口子轮流照管图书宬,忙时两夫妻都在图书宬里忙来忙去,“夫唱妇随”,公益事业就意味着“奉献牺牲”,除了时间精力的付出,还有金钱的奉献。没有家庭亲人的坚定支持,“自强图书宬”也难走到今天。
图书宬荣获“全国伯鸿书香奖”,这都是一大家子努力付出的结果。张玉英作为妻子,一辈子“相夫教子”成果斐然:三个孩子都学业有成历炼为成为社会精英,这其中“母教”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的张玉英老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平时干起了“农妇”的活。种了不少菜,各个季节的时鲜蔬菜都种了,碰到熟人还热情送菜。村子的“永兴庵”是丹口下团的“名胜古迹”,当她看村子热心人在恢复古庵昔日繁华时,自己也积极地参与忙着“筹划”。
当我望着这对夫妻忙碌的情景,便想起过去从城里到乡村的“知青们”,他们这老俩口不也是一对老知青吗?“当年有知青,上山下乡忙。如今老两口,从城返村庄。一心做公益,奉献乡村多。心中有理想,满山夕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