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山的混合宿命
作者:朱双顶
三年灭秦、五年楚汉之争,出身贫民、毫无立锥之地的刘邦,终靠着巧用天下英才,夺得江山坐上龙椅,接过秦帝国之手,开启了大汉帝国的起步远航。一切茫然的他,想到痴欲传之万世的强大的秦帝国,竟然在手无寸铁、只是揭杆而起中的役卒起义下就被推翻,统治时间仅14年,这令他慌张愁怅起来。怎样才能避免秦政的短命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在刘邦的脑中是一闪再闪,是犹豫再三难取舍,这便有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混合杂用政权组织架构搭建,以相互制衡而取长补短,来巩固维护已建立的大汉江山。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确有过人的稳定江山的优势,它让诸侯们知道,封地就是我的国土,百姓就是我的子民,百姓安居乐业我便安稳获利,封国衰败自家就会受损,所以他们就努力地想治理好自己的封国,以便传给子孙。后嗣的子孙们也因此感念自己的先祖,而继承他们的遗志。因此做君主的不敢有苟且之心,做大臣的就思考如何辅佐诸侯巩固政权。加之诸侯国本身又偏小而容易治理,诸侯们对天子也存有一份感激之情而归服,他们所恨的往往是对一些想蚕食或吞并他们的大诸侯。也只有大诸侯才不听周天子的调度而分庭抗礼。所以,实际反对周天子的还是少数的大诸侯们,但他们也对众多的小诸侯们还是有所投鼠忌器的。这从楚庄王问周鼎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楚庄王耀武扬威于周天子,陈兵周都郊外进行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心中有非份之想的楚庄王,借此就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问鼎也就是问江山。王孙满回答说:“一个王朝的兴衰,在于德行,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不满地说:“不要夸耀九鼎!楚国长戟的钩尖就足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毫不退让地说:“当初虞夏强盛时,九州的长官就各贡献一只鼎。当夏桀道德败坏时,鼎就迁到了殷商,殷商因此享国六百年。殷纣暴虐时,九鼎迁到了周都。如果一个王朝政治措施美好清明,鼎即使小也重而难移;如果奸邪昏乱,鼎即使大也轻而易失。当初周成王把九鼎放在洛邑时,就占卜得知周应当传国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现在周的德业虽然衰败,天命还没变。鼎的轻重,还不能问。”楚庄王一想到其他诸侯还依然是归服周天子,就只好识趣地撤回了楚国。
周王朝的分封制,还是让它的国运延长了一百年,达到八百年而灭。其虽然自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之后,王室日趋衰微,出现诸侯合纵连横的春秋战国大变局时代,就是到了末代君主周赧王被降为庶人,仍能代代相传,名义还是天下的共主。所以周朝的分封制还是有可取之处。缺点就是容易造成离心离德各顾各,造成强枝弱干,是诸侯叛乱的根源,乱在地方。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它的好处就在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是真正拥有天下,而获至高无上的大权,官吏的升迁罢免任命全掌握在朝廷之手,各级官员都要对上负责而述职,这样使得官吏们不得不时刻保持警醒之态,而勤勉治国理政,随时都能指挥调度。所以国家政策法令能够贯彻到底,地方也无抗拒中央的实力,真正达到了强干弱枝的效果,国家统治就变得容易起来。
但是,秦国的郡县制却让秦帝国只存了14年就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郡县制的最大缺陷是皇帝权力过大易失控,皇亲、贵族、功臣、官吏,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一寸封地,而失去治国理政的内在动力,皇室外围既失去利益与权力的制衡,又失去卫护的诸侯藩王保卫屏障,一旦发生叛乱就毫无呼应,是败在上层,孤立于民。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贾谊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说秦朝治国是“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这样的秦帝国,只靠一个皇帝孤立无援地统治,很快就灭亡也就不足奇怪了。
刘邦也真是位不同于寻常的君主,他汉承秦制,却又吸取前朝教训,在权力组织架构上,来了个分封制与郡县制杂用,是半分封制半郡县制,以各取所长,达到相互制衡又相互隔离,制衡于犬牙交错而确保江山抗乱安稳,隔离于互不干涉而起到一个防火墙的作用。他的这一组织架构设计,为子孙们留下了一个安稳器,每当遇到危及国家安稳时,总能凭此化险为夷。所以汉朝的江山,虽然不断的发生波折,但其存在时长远胜过秦朝的14年,而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最长的一朝,前后共达426年,创造了大汉文明,让汉字、汉人、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朝刚建立之时,刘邦就封疆裂土,论功行赏,他一方面封赏王室子弟九个诸侯国,使他们的国土犬牙交错,成为王朝的护卫屏障;一方面大封功臣将领,分了七个异姓王,上百人封侯,都得到了城邑,使他们乐于继续为王朝尽忠。刘邦在大封功臣时,就遇到了有功将领争吵不休的头痛事,还是张良帮他出注意解决了这一难题,先封了一个与他有旧仇的雍齿为什方侯,这才安定了人心。同时,刘邦又加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集权,将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用突袭的手法削夺了最不放心的韩信兵权,将他从齐王调封为楚王,之后又降为淮阴侯。任用萧何为相,采用修养生息治国之策,开启了大汉的统治。刘邦采用杂用权力组织架构,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度过危机风险,使汉江山行稳致远。
但是,刘邦的分封制,还是让他偿到了“有叛国无叛郡”的滋味。这也果如前朝相似,封立的诸侯,尤其是异姓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拥有跨州连郡的诸侯国,便有了不满足的野心,凭什么皇帝只有你贫民出身的刘邦做,今天就不能到我家呢?刘邦称帝半年不到,燕王臧荼就率先发难叛乱,接着是楚王韩信露出谋逆之苗头,继而陈豨自立代王与韩信勾接叛乱,连着梁王彭越又谋反,最后淮南王黥布兔死狐悲不得不反,这让汉王朝经历一次比一次凶险的危机。刘邦就是凭着手头掌握的大军,亲自率军征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平叛,最终才使汉王朝稳固下来。其中就有同姓王封地犬牙交错,将异信王封地割列开来,使叛乱不能成片起到了很大的制衡作用。
为了彻底防止异姓王的危害,刘邦临死之前,又搞了个“白马之盟”,杀白马让各个大臣在他面前立誓:“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可以封王,不是功臣的不可以封侯。谁违背这个盟约,大家就共同讨伐他。”果能如此吗?等到吕后临朝称制后,一口气就封了她娘家人吕姓王三个,吕姓侯更是多人,还封了五个人去诸侯国当丞相。连当初参与“白马之盟”的陈平,也无奈地附和。可是等到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依靠同姓王的势力,很快就产平了吕姓王,让刘氏江山又得以回归。异姓王的危害也从此根绝。
就是同姓王的诸侯,在觊觎皇位上也好不了多少。刘邦的大封同姓诸侯王,虽有了“屏潘汉室”之功效,却也使宗室子弟不仅拥有封地、人口和军队,更有权在封地设立官署,有了名副其实的独立“小朝廷”之享,王侯实力越来越大,越心也与日俱增,成了威胁皇权的毒瘤。先有淮南王刘长及刘安父子先后的谋逆,后有七国之乱。而七国之乱的平定,则又是靠了朝廷的大军。在刘邦之时,先后对王室子孙封了22个诸侯国,到了汉景帝时,一些大的诸侯国就成了养虎为患,也与王朝分庭抗礼了。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个诸侯国,在吴王刘濞的率领之下,发动七国叛乱,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旗号,号令全国,一度气势汹汹震惊朝野。景帝拜周亚夫为太慰,率36位将军讨伐平叛,历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七国之乱”,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所埋下的隐患,巩固了汉王朝中央的统治。所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主父偃就说道:“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是“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这就是此时郡县制的隔离墙作用。
汉景帝时的“智囊”晁错,对强大起来的诸侯提出了削藩之策,被景帝所采用,却因“七国之乱”的“清君侧”所逼而丢命。而“七国之乱”虽被平定,但同姓诸侯的隐患依然存在,强削怕由此再引起动乱,不削又养虎为患,这成了君皇最为头痛之事。到了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一策,将君皇这一头痛问题彻底解决。
原来,在汉朝诸侯国越来越强之因,不是靠蚕食吞并造成,而是诸侯国的君主只有嫡长子一人继承之因,诸侯们一代一代的精心经营自己的诸侯国,对外虽无大的发展,对内却一步步强大起来,凭着自己的强大就可以联合起来对抗朝廷,“七国之乱”的悲剧就源于此。所以主父偃针对此就给汉武帝上了一条推恩之策,就是将诸侯们的嫡长子继承制推广到诸侯们所有子弟身上,让每一个诸侯子弟们都能分得一块土地,这样既可体现皇上的仁义孝悌之道,又可以推恩于他们而满足每一个人的心愿,最终将诸侯国化整分零而达到自己削藩的目的,可谓是一石三鸟。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所提的“推恩令”,以律法的形式诏令所有诸侯王,让他们把土地分封给所有的子弟,明面上是恩泽所有后代,实则是分而弱之。诸侯国就这样越分越小,几代之后也就成了平头百姓,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朝廷,实在是中国封建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影响深远。
汉武帝时,经多年的经济发展,国力达到鼎盛,终于得以能够抛弃高祖以来的对匈奴实施和亲的屈辱之策,开始反击匈奴而固边,最终依靠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先后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大捷而打通往西域的大门,取得漠北之战大捷而基本解决危害汉朝百余年的边患。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调集全国的人力、财力、军力,在抗击匈奴之战争中,取到了关键的作用。战胜匈奴,让汉王朝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使河西走廊归属于汉朝,从此有了从中原到中亚通畅的丝绸之路。
到了西汉末期,汉成帝继位后,荒淫无度,皇权旁落,朝廷的大权逐渐被外戚掌握,皇太后王政君的娘家人,8个兄弟,除一人死外,全都封了侯,王家人权倾朝廷开始了专权。到汉平帝,竟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是一不作二不休,竟然毒死平帝而篡位。他推行的新政,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导致天下豪强和平民百姓均不满,造成了“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既触犯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又将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这时,分散各地的刘氏后人开始抗争而走向台前,最终刘秀从起义的绿林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英豪,最终将王莽新朝灭掉,匡复刘氏汉朝江山,是为光武帝,开启了东汉时代。
汉王朝郡县制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到了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大问题。东汉王朝的太后们为了实现临朝称制之目的,是前仆后继,竟伙同外戚偏要选择幼年的皇子或宗室子来继承皇位,而外戚也想借此达到专权,于是就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立幼子继位的历史闹剧,视皇位继承为儿戏,置刘氏江山而不顾。从和帝起历经九位皇帝继位,最小的出生才百日,继位一年即殁世,最大的才年仅15岁继位,而其他7位中10岁以下的继位4位,11岁的1位,13岁的2位。幼小的皇帝继位,当然只能由太后临朝、外戚专权了。幼小的皇帝长大了,也只能在太后去世后才能得以亲政,或者采取非常手段推翻外戚而亲政。而采取非常手段亲政,就须要依靠宦官的力量,因为皇上无时一刻不置于外戚的监控之中,只能利用身边侍候的宦官借机成事,其结果是事成朝政又落入宦官手中。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持朝政就成了东汉后期朝廷上的一大奇观,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非是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但无论是哪一方把持朝政,都是最黑暗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刘邦可能没想到,他的分封制与郡县制杂用,竟败在了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上,最终还是灭国于外臣专政上。他的同姓分封,终因后代子孙实行“推恩令”削藩而走向衰微,却让太后们扶立小皇帝频频得手,形成外戚干政,将王室一步步推向万劫不复之深渊;他的郡县制,终因宦官们利用小皇们急于摆脱外戚干政之窘境,总是能够意外地掌控朝政,皇帝也成了其傀儡,任其摆布。于是,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上演了一幕幕奇怪的历史闹剧,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轮番上阵。
汉灵帝时,二次党锢之祸,让社会更加黑暗,引发了黄巾大起义。为了应对和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增加了割据军阀的权重,恢复了先前的州牧官制,使州牧成为刺史之上次于九卿的地位,权同于原郡国的守相,让州牧得以重操重权,由此拉开了中原分裂的序幕,天下大乱自此开端,最后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路合一,走进了一个三国鼎立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竟成了外臣们争天下的招牌,汉王朝也就走向了终点,在汉献帝的一声叹息中,存在于历史长河中426年的刘氏江山,浪花淘尽。历史又在一个新的轮回高地上向前飞奔!
2023.6.3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