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辛寺庄知青纪念册》有感
作 者 : 李 进 才


今年九月份,知青贾桂峰大哥从京到峰峰约了几位知青商谈“辛寺庄73届知青纪念册”制作的事宜,拿了几个样本征求意见。大家看后很满意,一致同意桂峰全权办理此事。
昨天,我拿到了这本《纪念册》,一看就爱不释手:淡蓝色的封面上一幅73届知青全家福照片,下面一个大大的数字“50”,凸显了时光匆匆,光阴似箭的岁月,一下子把人带回到50年前那段知青岁月的日子。
看到过社会上不少团体,个人编纂的各种各样的纪念册,回忆录。说实话都没有这本册子制作的精美,耐看。
她的装帧十分精美,页面温润如玉,拿在手中质感舒适。整个书籍的形状类似于一个立体的钟表,给人一种时光不老的印象。
她的内容丰富多彩。打开纪念册后,可以看到书的页面设计与知青下乡主题息息相关,印刷采用渐变的色调和隐图的表案,使读者沉浸在时间的故事中,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青春岁月里。
这本《纪念册》的主编是我们73届辛寺庄知青贾桂峰先生,副主编为高爱华女士。高女士是贾先生的夫人,她虽不是我们这批知青中的人员,但她在编纂这本《纪念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纪念册》的创意,整理,编辑,审核,制作,完全是他们夫妻两人辛苦完成。据贾先生说,由于他身体欠佳,《纪念册》的大部分工作都由高女士承担。
《纪念册》的前四稿整理,编辑都是由高女士字斟句酌,从历史资料的来源,甄选,校定,细到每一帧图片放到什么位置合适,再到对每一篇文章的审核,校对,高女士为此付出了很多。
在整理《纪念册》中,高女士不幸患癌去世。在病中仍然坚持带病审核,为完成这本册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女士走后,知青孟广兰女士承担了第五稿的审核,校对工作,直至《纪念册》交印刷厂开机印制。
这本《纪念册》总体上由三部分组成:
一,历史资料。
从73届知青于1973年8月22日在市区大操场的集会,到锣鼓喧天,披红戴花,乘坐四辆大卡车奔赴辛寺庄开始。
这一篇中有当年的省、市、区,以及中央关于知青下乡的红头文件;有辛寺庄村的村史介绍;有那一届知青全体成员的名单,并在这些名单中详细到各小队知青的名单,以及已去世人员的名单。还有辛寺庄村知青组织结构,其中有知青领导小组成员;带队队长人员名单;村分管知青的支委名单。另外还有知青来源和隶属单位等。这些详实的资料不知主编是如何搜集到手,可见其中的坚幸非比一斑。
搞到这些真贵翔实的资料,首先要有一颗对那一届知青人深厚的感情;再有对那一段生活心怀珍念的心志;还须有一颗为知青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知青回忆文章。
这一篇搜集汇编了八位知青撰写的回忆知青生活的15篇文章。在这些饱含深情的文章中,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知青对那段日子的怀念之情,以及在不同的岗位上磨练意志的过程。

在汇编的这些文章中,高振杰女士一人就撰写了六篇。从她在不同岗位上的成长经历,到对干各种农活的亲身体验,再到对带队宋继贵队长的怀念,描写得活灵活现,逼真感人,忆忧未尽。

于维文先生的《下乡的回忆》,写了读完高中后想继续深造,上大学未能如愿的落魄之感,及与弟弟在选择谁下乡时,兄长的大度情怀,把留城让给弟弟,自己下乡的兄弟情义,读来感人肺腑。
孟广兰女士在她的《辛寺庄下乡的回味》中,描述她在那个年代,干了一年,年底分红时分到280块钱的细节,让读者阅后不由得与她一样开心快乐。她凭着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回报,着实让人惊艳不已。
蒋发明先生的《永远铭记的日子》一文,讲述了他和辛寺庄村老乡那种情深义重的感情生活,以及他在被派遣到修跃峰渠时那些战天斗地,生龙活虎的劳动场景,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在这些汇编的文章中,女知青大都担任过小队的记工员。文中的张风菊,孟广兰,钱兰芹,和我所在的一队知青闫风芹都担任过此项工作。
那时我就深有感触,感觉生产队让知青担任记工员这项工作,是对知青莫大的信任,以及知青对这项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徇私情的的肯定。
三,知青聚会。

我们这一届知青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大的聚会共计三次。2000年8月19日是第一次聚会;2013年5月13日是第二次聚会,这一次是纪念下乡40周年。第三次是2023年8月22日,这一次是庆祝下乡50周年大庆。在组织第三次聚会前还于4月20日在峰峰枫林阁举行了一次预备会。《纪念册》的主编贾桂峰亲自莅临。
在这所有的聚会记载中,都有详细交代:时间,地点,组织者成员,制作的各种纪念品,每次聚会的影像作品,谁来提供,谁来保存,全都记录在案,以此可见《纪念册》的编创人员是多么的费心劳力。
知青第一次聚会时每人一册的《辛寺庄知青通讯录》我至今还保存完好无损,在历经几次搬家,整理东西时试了几次都没舍得扔掉。
可惜那次聚会时知青组委会写的《致辛寺庄乡友的一封信》和一位不知姓氏写的一首无文体的诗《聚》,制作在一封印制精美的《请柬》上,在搬家时把这些东西弄丢了,现在想起,十分惋惜,如能保存到现在,也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了。
在这一篇中,还有历次聚会时珍贵的图片,都保存的非常完美。其中有一幅“知青食堂两批大厨合影照”,有第一批的食堂厨师,我和厐建国,司务长胡风芹。以及第二批厨师贾桂峰,张和平。
看到这张照片,想起了我和厐建国做厨师时一起用扛子压面,蒸馍,捏窝头儿时的情景。想到和司务长胡风芹一起乘着拖拉机到彭城粮库拉粮食时的一段趣事。
我俩坐在拉满米面的拖拉机上,寒冷的天夹着北风萧萧。拖拉机不理会这些,一个劲嘟嘟嘟……的朝前开。我俩在上面冻着呲牙咧嘴,瑟瑟发抖。
行至纸坊路交叉口时,我不由自主的抬了下手臂,小胡却恢谐的说:“哟,戴上手表了?”我笑了笑,抬腕给她看了看。手腕上什么也没有,我俩都会心的笑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买一块手表需100多块,别说我们这些知青买不起,就是那些城里的上班族也少有人能偑戴得上。我俩坐在冻得脸上发紫的拖拉机上,胡风芹也是苦中取乐,逗我开心,想忘掉寒冷。
《纪念册》的尾篇,记录了主编贾桂峰赴石家庄,邯郸,峰峰三地征询制作《纪念册》的纪实。一本不起眼的《纪念册》,耗费了主编说不尽的心血。主编与知青、辛寺庄村原支书、区知青办原领导,深入交流,仔细斟酌的场景,看后十分感人。
尾篇还刊载了众多知青在那个年代极其珍贵的老照片。老照片上有知青在麦地里的合影;有在食堂前择菜切菜的场景;有在村小学排练舞蹈,演出时的剧照;有高振杰演出样板戏时的戏照;有知青修建跃峰渠时的“勇士上山,分别留念”的合影照。
这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看后真的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千。我们这些年近七旬的老知青,能看到我们风华正茂时留下的倩影,看到那个年代一个个帅哥美女的靓照,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同时也为主编能淘到这些宝贝感到自豪。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我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虽然离我们已远去,但在人生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有这么一段特殊经历,感觉我们的人生非常充实。由贾桂峰先生把她编辑成册,奉献到我们辛寺庄73届知青的手中,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大幸事。
毫不夸张的说,这本《纪念册》是我见到过为数不多的的一本册子。可以说全区,乃至邯郸市,以及全省都少有这样制作精致,质量考究,知识广泛的《纪念册》。

撰写此文中,从微信群知悉高振杰已和峰峰矿区政协、文史委对接上,拟将此册收藏在文史委的档案馆中。正像文史委负责人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高标准的著作,填补了峰峰历史上的一个空白,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知青史时的一件重大史料。
这本《纪念册》除制作精美外,还有巨大的收藏价值:一是她的装帧和设计巧夺天工,纸质采用上等原材料制成。二是她内容丰富多彩,里面很多文献,图片,资料都是难得的稀世珍宝。
随着岁月慢慢地流逝,当我们的后人再翻到这本《纪念册》时,会看到他们的祖辈在这段历史中的丰功伟绩,亦可作为研究知青那段历史的一件珍贵文献。
感谢《纪念册》的创意,主编贾桂峰夫妇!
感谢为《纪念册》作出贡献的所有编审人员!
2023年11月17日晨于峰峰老家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