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的炊烟,披着立冬的雨丝,冲出红砖瓦房的农舍,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疑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村庄上空渐渐地腾升,渐渐的消隐……鄂州市临江乡粑铺村‘蘑菇委员王剑的老屋,袅袅炊烟随意的舒展与白色的蘑菇大棚、一块块翠绿的菜园给出一幅人间最和谐的生活画景。”

今年立冬之际,我翻开创刊于1979年的《世纪行》杂志,仿佛暖风拂面。《世纪行》有世纪追踪、百味人生、社会经纬、世纪语堂等栏目。2003年11月上旬,我从区政府办调任区政协办公室主任。立冬时节,我带着三本《世纪行》杂志同专委员会主任和部分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百名委员访农家”活动。首次政协“家访”走进王剑家的蘑菇大棚,只见一根根菌棒整齐排列,正长出一朵朵娇嫩新鲜的蘑菇,一簇簇,长势喜人,棚内弥漫着蘑菇特有的香味。3个大棚在冬日暖阳照料下发出璀璨的银色光芒,像一束束光一样照亮群众致富的路。夜深了,我翻开带着泥土芬芳的采访本,挑灯伏案写了一篇1500多字的《我的第一次“家访”》稿件于次日上午发到《世纪行》。没想到,10多天后编辑部工作人员与我电话联系,有两处进行修改。这年的12月份我收到《世纪行》杂志社寄来了样稿。此时,我仿佛闻到了铅字的墨香,在《世纪行》这块园田里我幸运徜徉在政协笔耕的这片园地。“我珍藏希望,永持梦想,委员如诗,政协如家,委员站立的地方,就是华容政协站立的地方;委员闪光的地方,就是华容政协闪光的地方,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经常阅读《世纪行》深受启迪,2005年元月,华容区政协创办《委员之声》内刊,有“委员文艺”“写稿交流”“金点子”等6个栏目。我在创刊词里写上的这段话在全区政协委员中泛起涟漪,许多委员把阅读《世纪行》和《委员之声》的体会文章,或诗歌、或散文发给我,以此为平台,我架起了《世纪行》与《委员之声》的桥梁。将每月一期的《委员之声》寄给《世纪行》编辑部,让编辑在园里“挑瓜选菜”,5个春秋,华容区政协先后在《世纪行》刊发各类稿件50多篇。

《湖北政协》既有长篇巨著,也有我喜爱的“豆腐块”。作为一名业余报道员,只能“忙里偷闲,借挤时间”写稿,而“豆腐块”正中我意。“豆腐块”不仅原料简单、采购容易、制件方便、短小精辟,而且稿源丰富,无论机关科室还是田头地边,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庭院楼幢,只要一双“慧眼”,就能在政协园地掘“金”。2006年6月初,我同段店镇政协活动组的张高生、徐国清、王金香、陈长江等委员一路奔波,赶到上湖村、陶湖村、中湾村的吴家垱湾、三江村的马家湾和陈龙湾调研莲藕种植情况。每到一处都是风景:一田碧水,映荷光如练,水天相接。你可以尽情地把身心交给这片碧绿,用双手去触摸,用双耳去倾听,用心去感受风的呼吸,水的轻柔,在荷叶的摇曳中默默感受岁月的静好。我们走在荷塘田埂小路上,人便淹没在荷田的荷叶中。驻足细细注视着眼前“挖藕人”,脸上挂满了笑容。那几年段店镇全镇每年种植莲藕3000多亩,亩产达3000斤。我同镇政协活动组的6名政协委员开展一次专题调研,为莲藕销售打开渠道。此次调研,镇党委政府及时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在段店街西头设立了莲藕交易所,有专人联系市场、有专人监督价格、有专人联系运输车辆、有专人管理财务,政协委员定期回访莲藕交易所,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莲藕交易所成了段店人的“福地”。为此,我先后采写《莲藕田里的笑脸》《委员“一句话” 村民收“万金”》《田头地边调研有感》等三篇“豆腐块”分别在《人民政协报》、《世纪行》、《湖北日报》农村版、《鄂州日报》采用。
我还通过参加当时各级政协的联谊会、宣传信息员培训会和新闻报道员经验交流会学习政协委员坚持业余写稿的“钉子”精神和不怨不悔的作风。“成功的捷径,莫过于毫不犹豫踏上最艰难的道路”。“纵使春天里的路很窄,但重要的是它一直延伸,知道无尽的远方”。我常常把这两句话写在采访本的扉页,鼓励着自己。一次,我沿长江岸边的崩岸行走着采访一位政协委员义务清洁江滩的事迹,正当我全神贯注地观察政协委员沿江滩捡拾垃圾的情形时,脚下的崩岸瞬间有跨塌之感,我快速抓住江滩上的杨柳,踏在崩岸边缘,脚下是三米多高的滩坎和涛涛的长江,此情不禁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稍作休息,又朝着“江滩清洁工”的足迹前行。以此为题我写了一篇为“江滩清洁工”的小通讯刊发在《世纪行》。
一篇稿件藏着一个故事,一次采访留着一片深情。区政协委员、省劳模尹本贤20年如一日“啃”山种果树,40多亩荒山是他一锄一锹开挖成“花果山”。我先后4次乘车20多里路“住”山采访,同村民一起夜访,灯光下查阅尹本贤种果树的书籍,品读他写的《开山记》。他的先进事迹不仅登在《世纪行》,《农民日报》选登在“农民之星”栏目。
每一篇稿件,每一块“豆腐块”像“星星”缀在《世纪行》杂志里,在这块“星田”有艰难、有汗水,更有快乐。2016年12月我光荣退休,区政协领导送给我厚厚一本《世纪行》装订本,30多份《世纪行》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2017年3月《世纪行》更名为《湖北政协》,有人说:“写了几十年,退休该歇歇了”,我铿锵地答道:“人,退休了,但心中的那块‘星田’还铭刻在心;岗位退休了,但手中的那支笔仍需耕耘。”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而且还应当‘心到’、‘手到’。”我以为心到、手到,就是要采写稿件时有所“访”、有所思。于是,我仍然常读《人民政协报》、《湖北日报》、《湖北政协》、《鄂州日报》、《党员生活》等报刊,把读与记这个坚持40多年的习惯“照搬”到退休生活中。同时,选学网络时代的“耕耘天地”,读着、品着每一句精典语句,让写作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节拍。文章写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让自己的内心丰富美好。几年来,受聘于区政协特邀宣传信息员,每天坚持步行20多里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社情民意,调查和撰写反映反映社情民意稿件100多篇,先后被《人民政协报》、《农民日报》、《乡镇论坛》等报刊和省政协采用60多篇,被评为省市政协优秀宣传信息员。2018年《湖北政协》刊发我的稿件《退休生活在“信息路上”闪光》。喜欢的事自然就会坚持,坚持就有收获。我喜欢写作,享受写作的快乐。我采写区政协委员、“菜博士”徐志超的创业历程;区政协委员、“破烂王”蔡佑民从作坊收废品到废品加工业产线的艰辛;区政协委员、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胜勇从田埂上走出现代农业之路等稿件,见诸《湖北政协》专题栏目,展现了新时代基层政协委员的风采,从‘星田’到心甜,阅读和写作随着生命的成长一路相伴。近年来,在《湖北政协》、湖北政协新闻公众号连连刊发新闻稿件,内心获得了莫大的慰籍。
平凡与朴实的生命,在笔耕中奔走着,尤其是《世纪行》到《湖北政协》这块园田里犁耕文字的岁月,一次又一次地渴望着阅读的营养和写作的升华在心中生根发芽,让自己的心灵与时代的节拍一次又一次对话。我把写与讲融为一体,参加区“五老”宣讲团、市老兵红色故事宣讲团、区老兵宣讲团,走出写作、宣讲的退休生活“板块”,还被市关工委评为“最美五老”、全区“最美退役军人”。
启迪于《湖北政协》,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惯性写作之路,无需文字如何出彩;我的惯性写作,有着“政协轨道”前行的方向,前行的路上,让我再一次深情拥抱《湖北政协》!(陈庆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