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芮城县非遗扬高戏发掘传承人—王向超
文/许刚(山西)
初冬时节,笔者慕名前往芮城县安居南区5号楼三单元103室,采访已八十一岁高龄的芮城县非遗扬高戏发掘传承人王向超先生。他被称赞为芮城戏剧界的“板胡泰斗”、“胡琴大师”。
胡琴是蒲剧、眉户、线腔和扬高戏的领衔乐器,人们习惯叫它板胡。

王向超先生,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东窑村一个农民家庭。儿时,由于家境贫寒,小小年纪便辍学肄业。他酷爱板胡,又无钱购买,家人给他自制一个板胡,让他练习。没有师傅教,他自己琢磨,按照戏台上唱戏哼哼的调子,不断试着拉。剧团在哪里演戏他就追到哪里,坐在台下跟着唱腔练习演奏。
王向超先生,10岁时就到县城报考剧团。时任黄河蒲剧团团长的王选贤破例将他收入剧团乐队弦乐组,并让他拜当时知名度很高的琴师黄宝娃为师。13岁王向超先生就由后台走上了前台,挑起了剧团拉板胡的大梁,成为芮城县黄河蒲剧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板胡师。从此,人们去掉了他前面的小字,改称为师。他随团到处演出,足迹遍布晋南原野,名气流传于汾渭大地。
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随团到洛阳、西安、渭南、太原、临汾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他的板胡演奏都赢得啧啧的赞叹声。更值得称道的是,一次在西安秦岭剧院演出时,适逢原苏联慰问团在观看演出,这些大鼻子演员很欣赏王向超先生演奏技巧,个个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未等大幕拉拢,他们就跑上舞台,立即抱起他,站到舞台中央与他合影。照完集体照,还逐个和他单独合影。
扬高戏是芮城县的稀有剧种,王向超先生从2017年秋开始,便一心扑在扬高戏的抢救性挖掘整理上。扬高戏原来是与蒲剧分庭抗礼的一个大剧种,属于联曲体,曲调很多。常用的有岗调、落子、西京、五更等,其曲目几乎与眉户相同。乐器特色是用两把板胡为主乐器,又称弦子戏,其他配器有笛子等。其武场设置和蒲剧相同,但不用梆子,却以手锣花打为特色。分布地域北至山西洪洞、赵城,南至河南的卢氏、渑池、义乌等,与蒲剧一样受到戏迷的喜爱。有名班、名社、名演员,还有众多的戏窝子娃娃班。可惜的是,受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破坏,人们躲避战火,班社解体,艺人解散,演出停止。芮城只有东垆乡南曹庄村、古魏镇太安村有艺人传承和业余演出。王向超先生每天走村串户,先后连续访问了郭智、潘景珉、薛安芳、薛随窝等线腔老艺人以及原剧团舞美师、编剧、导演,以及后调任县志办主任,被誉为“芮城活字典”的景昆俊先生。老艺人一边记忆哼唱,王向超一边手记乐谱,先后记录整理了33个曲调板式并按其调试、节奏及行当特色进行分类,列出了16个扬高戏音乐旋律,通过反复研究从中找出其行腔的规律。接着,他自费组建扬高戏剧团,恢复排演了《兄弟种麻》《小姑贤》《打柴劝弟》等剧目。王向超先生亲自带领团队先后参加了“扬高戏走进城隍庙”、县电视台“非遗文化扬高戏专题栏目展演”“古魏镇非遗文化扬高戏展演”,并两次代表芮城县赴运城参加“西花园戏曲调演”。他还两次带团到兄弟县市巡回演出,场场引起轰动。
2019年,山西省文化厅艺术编辑王方带领戏曲研究专家来到芮城调研扬高戏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激动地对王向超先生说:“你做得好,拯救了地方文化又一瑰宝,功不可没”!

王向超先生自费出版的一册大16开本、200页,23页蒲剧、眉户、线腔、扬高戏的《芮城戏曲音乐耕耘记》,他先后被县文化馆、健康教育协会聘为艺术顾问,被老年大学树为“文体活动模范带头人”。
在即将结束采访时,王向超先生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将会继续为芮城县非遗扬高戏的发掘与传承做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祈祷并祝愿王向超老先生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作者简介: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在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10万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