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轩三首学生时代的诗作
忆初中两年半工半读
三年困难,学生减半,半工半读上学堂。
未明起身,先敲铃响,
唤醒师生快起床。
走进电房,推上闸刀,
校园一片电灯亮。
肩挑扁担,担桶两筲,
老师盥洗送水忙。
双手提壶,一次三双,
送茶老师办公房。
手拿笤帚,洒扫清除,
会议室里打扫光 。
打开广播,放上唱片,
早操音乐全校响。
上课铃后,怀揣闹钟,
后门进室去听讲。
教导处里,刻版印刷,逐渐熟练帮上忙。
不分昼夜,朝夕相处,
两载师生情意长。
既要读书,又要工作,只因我家穷恓惶。
外语理化,成绩最差,
惟有语文比较强。
两年期满,学习退步,
莫料高中能考上。
珍惜时机,发奋图强,
不让年华虚度光。
1963.9.20于咸阳中学高一、一班
献给英雄的骑兵战士
一赠学友张太平兄
相距千里,
难见一面。
满腹之语,
一言难完。
只能把信阅阅读读,
双手捧像看看。
越看越觉得您—
我的兄,
威威武武的骑兵战士,
飒爽英姿,春风满面。
跨下白龙马,
双手舞钢刀。
明光闪闪,
周天寒旋。
不愧是—
祖国的好儿女,
英雄的骑兵战士。
头顶着朔风,
足踩着雪地。
那管他刺骨冻脚,
寒气逼人。
不愧是—
祖国的好儿女,
坚强的骑兵战士。
目视着前方,
耳听着鞭响。
不辞千辛万苦,
巡守祖国边防。
不愧是—
祖国的好儿女,
勇敢的骑兵战士。
回想往日同窗,
好似电影一样。
一幕又一幕,
在我脑海中迴荡。
您的言论行动,
您的音容笑貌,
不时在漂浮,
不时在回响。
曾不记五载同窗,
兄弟欢聚一堂。
日不离身,
夜不离床。
一旦毕业期考,
各自展翅高翔。
兄长啊,
您—
站在保卫祖国岗位上。
无论何时何地,
全都是一样。
一颗红心献祖国,
建设、保卫双未放。
兄长啊,
您—
坚守边防,
为国争光。
纵有千言万语,
纸短情意更长。
弟等待着您,
立功的喜讯。
弟祝愿您,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
严严守边疆,
实实保后方。
弟祝福您,
像松柏一样,
傲然挺立,
站在伟大祖国的边防上。
注:这是当时给太平的复信。
1963.12.3于咸阳中学高一、一班
家 乡 巨 变
朝霞密布在东方,
火红的太阳即将起床。
我急忙背上行装,
奔向久别的家乡。
踩着露水,
披着霞光。
迎着微微的和风,
悠扬的歌声送出了心房。
啊!
我多么想和您—
生我养我的家乡。
距村还有二里之地,
我早已热泪盈眶。
啊!
这就是您—
我日夜思念的家乡!
莫非我在做梦,
也许是走错了地方?
不,没有,
我明明记得,
这就是您—
您就是我的村庄。
家乡,
生长我的地方。
仅仅十年时光,
您全变了样:
那边是我放牛的地方,
荒草滩变成了一片麦浪;
东门外烧香的菩萨庙,
传出了朗朗书声—
变成了新学堂;
宽广干净的大路两旁,
果树林立,
杨柳成行;
刚开垦的土地,
放出了阵阵清香;
村北的一排排橡胶厂房,
传出了隆隆的机器声响;
猛不防一声汽笛长鸣,
拖拉机开进了我的村庄……
我正在凝视着前方,
看着这迷人的景象。
一声喊,
一双厚厚的手,
接下了我的行装:
“老刘,回来啦!”
我眨了眨眼,
望了又望。
没等我开口,
他又开了腔:
“看吧,
这就是咱分别的地方,而今盖起了高房,
电打水车哗哗响,
电灯开花照四方,
如今不用牛耕地,
电拉碌碡来碾场……
要是没有咱的党,
哪有今天的好时光,
连我这把老骨头,
也不知抛到啥地方?
老刘,
咱们永远跟着党,
建设咱们新农庄!”
啊!
变了,变了,
连人也变了!
从前默默无闻的穷大叔,
如今是咱们的新社长。
小燕子展翅长空高翔,
花喜鹊喳喳报喜忙。
扩音器里奏出乐章:
“祖国的春天,
大好时光!”
看,
北莽山在伴奏;
听,
渭河水在歌唱。
歌唱伟大的祖国,
歌唱农村的新气象。
家乡啊家乡,
生长我的地方。
我要在这块土地上,
为您填上更多的荣光!
注:这是我当时的一篇作文。
1964.4.14于咸阳中学高一、一班


作 者 简 介
刘文轩,生于1946年,咸阳秦都人,中学高级政治教师,曾任咸阳渭城中学副校长等职,02年车祸致残。退休后出版《梦学礼宾》《梦习诗词》《梦回西里》《梦忆人生》《梦研孝道》《梦究忠道》等书。其诗词曲在有关报刊杂志及平台上发表。现为陕西省诗词散曲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成员,咸阳市诗词学会国学顾问,渭城老科协文学部主任,陕西省大雅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