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的变迁》
作者:王际源
朗诵:小荷初露尖尖角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3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回首过去,感慨万千。
曾几何我常常梦想,有朝一日可以住上干净、宽敞、明亮的楼房。可没有几年,我的愿望便得以实现,一切都像梦一样。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这些要么成了古董,要么升级改造,要么被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越。生活好坏看住房,一个家庭住房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这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我的家乡在一个古镇,号称“小扬州”的樊川镇。我家在樊川镇原北湖村,那时我们家住的是四面透风土基砌的房子,一个三四十平方的小院子,鸡、牛、羊都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一年四季都能闻到牲畜粪便的臭味。茅草盖的屋顶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里所有能用的器皿都拿出来接雨水,外面是狂风骤雨,屋里是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老式木板门每次开关发出刺耳的声音全村人都能听到,牛皮纸糊的窗户阳光无法照进来,人一进门就像钻进了地洞里,不小心就碰得屋里的东西四零八乱满地滚,别提有多憋屈了。家里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已经断了一条腿的八仙桌。
最让我难忘的是家里没有厕所,方便的时候就到房屋后的茅坑解决,那时,家里穷得买不起手纸,方便完了随手捡一片菜叶一抹了事,有时半夜起来方便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上,一个晚上屋子里都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天亮了才发现是鞋底上全是粪便。
风雨飘摇的老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了保险起见,每年夏天父亲领着我们几个把墙根潮湿腐烂的虚土刨去,捡来石块、土坯进行帮墙。有时刨的有些过头,墙角裂开了一道缝,眼看墙就要倒了,急忙扛来一根木头顶在墙上才没有发生危险。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里的土地都承包给了各家各户,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家推倒了原来的土坯房,拉来了红砖盖起了三间砖瓦房,那时我刚到国土所工作,砌房子必须经过村里的统一规划,然后由国土所、村建办审批,村庄不再是东一家、西一家的七零八落,大部分都是集中联排安置,节约了许多耕地农田。

1998年,我卖掉了农村的房子,在集镇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套180多平方的商品房,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装修,购买了全套的家具,电视也换成了大屏幕的彩色电视,楼上作为住家,楼下租给人家经营。
2017年,儿子结婚后要单独居住,我在江都城区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的商品房。像我们这样的情况,全村已占了90%以上,绝大部分家住农村的农民都在江都、扬州城区以及外地购置了商品房,在农村建房的几乎没有。许多农村的住房已经无人居住,整合零散村庄的房屋,促使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又有了很大的空间,为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留下许多的存量用地空间。

我家住房从土坯房房子到大瓦房,再到单元楼房,从农村一路走来,到在城市安家生活。这都应归功于党和政府,归功于社会安定发展的好环境。可以坚定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英明决策,就没今天的发展变化,就没有现在国家的兴旺发达,就没有我家房子的变迁。没有伟大的中国梦思想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
我家房子的几次变迁就像一滴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辉;一个个普通的家庭,聚焦着祖国辉煌前进的缩影。不寻常的岁月,我身临其境地体验着岁月变迁的每一幕场景,内心时时充满着无限的激动、喜悦和幸福。时代在前行,中国在进步,我们坚信,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双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未来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一定会实现。

作者介绍

王际源:67年生,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人。 2001年2月江苏省省委党校毕业, 大专学历 ,中共党员, 助理经济师。 1995年被扬州日报社聘为特约通讯报道员,1998年至今曾任村支书 、国土资源所所长 、国土资源所党支部书记。
主播介绍

小荷初露尖尖角:退休财务人员,酷爱写诗,酷爱朗诵,愿用声音赋予文字温度,用真情表达生活,给人以美好,激励人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