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皮影戏,国家级非遗
文/刘孟领
2023年五一,我有幸参加同事的孙儿结婚典礼,目睹了沙河市皮影戏的精彩表演,了解了沙河皮影戏的前世今生,感到了沙河皮影戏的重大价值。
我退休前在冀中能源显德汪煤矿(地处沙河境内)上班。好友老刘的孙儿典礼,邀请参加,二话不说,我欣然赴约。
这是典礼的头一天下午,我顺利地来到了沙河市高庙村。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翻天覆地变化,还真摸不着老刘的家门了。同事高高兴兴地接到他家。农村的平房,焕然一新:宽大的上房,明亮的门窗,干净的环境,方便的天然气,水冲的厕所,比城市里的单元楼房漂亮多了。
多年不见,特别亲切。晚饭也是鸡鸭鱼肉八盘喜菜,痛饮古顺酒弥香,无拘无束,小酌怡情,畅赞新时代农村新变化,齐夸退休职工准时领取养老金的美好生活。
晚上7:30,我们来到大队部广场观看浓郁地方色彩的“沙河皮影戏”。
沙河皮影戏,2021年6月11日,荣获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现场,人气满满。丝竹声声,锣鼓阵阵,精彩的演出让人目不暇接,多彩的表演赢得观众拍手称快,《西游记》变化多端,细腻技巧令大家佩服不已。 刘师傅说,甭看现在通讯工具这么发达,电视、抖音这么方便,一说有“沙河皮影戏”,大家都愿意看。可以说比歌舞表演还受欢迎呢!真的,看戏的里三层、外三层,争相目睹这传统戏剧的亲民演出。
刘师傅说,别具特色的“沙河皮影戏”,唱腔高亢,粗犷豪放,通俗易懂,民间文学特征鲜明;念白吐字清晰,朗朗上口,尾音上扬,接地气,有市场。
刘师傅说,沙河市皮影戏的唱腔源于五府(顺德府、彰德府、卫辉府、广平府、大名府)的怀调,明朝时期传于沙河。在其传承发展中融合了冀南地区诸多戏曲元素,具有文场和武场之分。由皮影戏的影人制作、执扦、演唱、工尺谱、剧本等组成。
刘师傅说,皮影制作工序复杂——牛皮要用黄色的、母牛的,经泡制、刮薄、撑皮、度稿、剪刻、彩绘、组装而成。
“你看,你看,多么精彩!” 刘师傅不由自主地喊了出来。他手指演出,我们顺势看到白幕,光影摇曳中,一线、一偶、一天地,竟是那么热闹。布幕之上,孙悟空翻筋转斗,高举金箍棒和虾米精愈打愈烈。演员甲的沙哑嗓音,配上演员乙的铿锵弦乐,咿呀弹唱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到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神话故事中,大家热烈故掌。
刘师傅说,跟我来。我们来到幕后,看到“拉扦”人,手指灵活转动,两人物不断变化打斗姿势。“拉扦”人脚下扎着马步,跟着节奏迈动步伐,身子时而弯曲,时而挺直,妙不可言!可是,不到20分钟,“拉扦”人就满头大汗,好不辛苦!
我说,“咱沙河皮影戏,演出可真不容易呀!”
刘师傅说,“解放前,高庙村,请来邯郸肥乡县的马登贤等师傅来高庙村传授皮影戏,也不是一句话就请来的。”是刘怀吉挑着太行山上摘下的两筐柿子登门拜访,帮助人家干活,感动了老师傅。后来,马登贤等师傅趁冬闲之机带着衣物、家什和皮影戏班,连续三年传授高庙村的学戏人,高庙村才有了皮影剧团。
多少年来,高庙村剧团,口口相传,没什么资料可循,说词、乐谱都在皮影人的脑子里。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沙河人喜爱皮影戏,认真对待一腔一势,用心锤炼一举一动,严格规范传播相授,几百年来形成的沙河皮影戏,格外吸引人。
这真是:
百年沙河皮影戏,
数代相传有意义。
双手对舞百万兵,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8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人,笔名孺子牛,自幼爱好文学和书法艺术,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作品散见《河北文学》、《文学作家》、《邢襄文化》、《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