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桂芝,《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黑龙江省暨哈市分会副主席;《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诗文艺》中国山水诗大赛发起人之一。
早年作品散见于哈市各大报刊,多次被《黑龙江晨报》和《新晚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近年诗歌发表在网刊《在场文学》、《诗文艺》和《郑州头条》,《哈尔滨头条》《上海头条》《北京头条》和纸刊《现代文学》、《诗人乐园》、《草叶诗人》《三江文学》等;部分诗歌入选《中国当代优秀诗人选集》和《黑龙江冰雪集》,
获“中国当代优秀诗人”奖,“世界华语文学杰出诗人”奖,“诗文艺优秀诗人”奖,部分作品入选百度,凤凰,搜狐网等平台。楹联曾获二、三等奖。入选“中国当文化人才库。
感动
文/谈笑有鸿儒
霜降给人们带来了丝丝的寒意,
提示着人们冬季的来临,当微凉的手指,
捧起张喜的报告文学时,
一朵木兰花正开的艳丽。我眸涌泪花,
情荡涟漪,
滚烫的文字潮落又潮起……
那是1947年,
一个仅仅14岁的小姑娘,一朵含苞欲放的木兰花,饱含着母亲松花江的乳汁,
带着家里仅有的一个铜板,
离开了家乡,
走进了军营。
辽沈战役的硝烟,
使她浅尝了战争的滋味;抗美援朝的炮火,
淬炼了她的军魂;
毛泽东思想,
武装了她的头脑;
战士们的生命和鲜血,
点燃了她心中的信念,
也让她领悟了战争的残酷和一个军人的责任。
一次次战斗,
一次次成长,
别人不怕,我就不怕!
简单的对比,
稚气的模仿,
朴素的照搬,
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心中生根发芽,
使她焕发出超人的坚强和勇敢。
一只战地百灵,
用歌声鼓舞着战士们英勇杀敌、奋勇向前……
时光荏苒,
转眼来到1961年。
根据形势的需要,
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
担任战地救护的她,
欣喜若狂。
但却被性别、身高、体重、新婚少妇这些条件拒之门外。
她咬破手指写下血书,
月光下挖坑注沙,
搭台训练,
每天500多次的试跳,
直到深夜。
骨子里的倔强,
感动了星星,
感动了月亮,
感动了首长。
破格录取,
让她的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蓝天为她祝贺,
鸟儿为她歌唱。
云朵为她欢舞,
风儿伴她在空中自由的绽放。
倔强是她的性格,
挑战是她的选择,
突破是她的乐趣,
“巾帼空降第一兵”的称号,
载入了军中史册。
“跳伞次数最多的女伞兵”,
“参加空降训练最多的女伞兵”,
“年龄最大的考研”等等
等等
面对她的一个个“之最”,
面对她的一座座人生的顶峰,
我的笔都要停下来,
想象、模拟一下她那一次次举步维艰的攀登,
我的眸子里总会有一种圆润的晶莹在滚动……
因为年龄她离开了眷恋的蓝天,
但他从未停止、搁浅过人生的飞行。
她的研究成果“充气脚踝”获得国家专利,
“单兵供氧背心”填补中国乃至世界空中跳伞史上的相关空白。
她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
《中国专家大词典》,
获得“爱迪生国际金奖”,
“紫荆花国际金奖”,
被国际专家誉为军中的“居里夫人”……
林则徐说“海到尽头天作岸”,
在她身上我却感到了:
天到尽头目之限。
她飞得越高越远,
浩瀚无边的蓝天永远与她相伴。
木兰将军的“神药”,
药到病除的“神医”,
患者一面面的锦旗,
“活菩萨”的赞语,
人们发自内心的“朝拜”
……
这些非常人能用的词汇,虽然有点迷信的色彩,
但放到她身上,
是那样的恰如其分,
那样的合身合体。
研究过程的艰苦,
没有几多笔墨,
只有一个个成功的硕果,但笔者好像看到了那一次次的试验,
一次次的挫折,
一次次的改进,
一次次的思索,
……
被她的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精神和节奏所淹没。
她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的木兰县,
退休后定居的地点是武汉黄陂郊区的木兰山,
药到病除的医术,
被人们赞誉成是木兰将军的神传。
很普通的木兰两个字,
就这样巧合的串起了她不能割舍的乡情。
也演绎着她传奇的人生,
她和老伴都是师级军官,本应享受干休所的颐养天年,
然而那份浓浓的乡愁,
却在木兰山下,
这两间低矮破旧的砖房里,
孕育着他们心中一个宏伟的计划、巨额的捐献。
老旧的锅碗瓢盆儿尽显着寒酸,
露棉絮的沙发已不在柔软,
锈迹斑斑的容声冰箱和风扇都在超期服役,
散市后的便宜蔬菜,
让人心生可怜,
不知哪个年代的翻盖手机,
没有信息和互联。
一年四季的迷彩服,
好像他们在无第二件衣服所换。
他们的生活好像极的其贫寒。
然而物质的清贫,
精神的富足,
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反差着、统一着,
在1000万巨额的捐款中努力着、和谐着,
在舍与得的选择中延续着。
在家与国的情怀中伟大着。
1000万的捐款,
有二老的工资,
有发明的奖励,
更少不了这口挪肚攒的功绩。
马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她为了她的热爱与奉献,做出了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
为了跳伞,
新婚不久,
就让丈夫悄悄的给自己做了绝育;
为了她眷恋的蓝天,
在84岁耄耋的之年
又飞上云朵重温自己的梦;
为了开发的药品得到认可,
86岁又成了一名年龄最大的考研生;
为了 1000万的捐款,
他们放弃了应该享受的优厚待遇,
在这个破旧的屋子里与艰苦同行。
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诠释着她的一生。
阅读接近尾声,
那份感动使我不舍得将下一页翻动。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人生之路,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绝育,老伴认同,
科研,老伴随同,
捐款,老伴赞同。
婚姻生活中,
上过战场的人,
忍过饥,挨过饿,
看到许多战友流血牺牲,
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就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的人生观、苦乐观、幸福观。
不一样啊!
真的不一样!
我的情被激荡着!
我的心被震撼着!
我的笔被颤抖着!
马老为什么如此节俭?!贪官为什么贪得无厌?!
我有些不解的写下这样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