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篇雪》别有韵味
——读李娟作品有感
文/耿志平(甘肃)
李娟的《九篇雪》摆在了我许久未用的书桌。两年前一位文友向我推荐了李娟的作品。我先后买了《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我的阿勒泰》。以前曾在一些书上读过李娟的文章,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现在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李娟通过她的文字,给读者展现了在遥远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萨克族的游牧生活。让我这样天眼里只有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和林立的商铺的人,第一次了解了与农耕文化截然不同的游牧生活,也对那里充满了向往。
被鹅猴羚一次次肯光的向日葵嫩苗,作者泼辣能干的母亲,一次次在失望痛苦中越战越勇的勇气,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坚强和不屈服的个性。那些因为干旱而损失惨重的包了几千亩地准备发财的老板,让人无奈又不乏同情。靠天吃饭的人,也只能听天由命。
我身边的人总是在抱怨钱不够花,衣服没有别人的漂亮。如果让他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僵硬的迈不开腿,几个月不洗澡,没有新鲜蔬菜,没有信号,不能与外界沟通,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顶着零下二十几度的寒风放牧,你还会抱怨每天衣食无忧,在广场载歌载舞的生活吗?人呐,总是不知足!
如果作者没有在新疆生活的经历,断然写不出这么流传深远的文章。一个人只有内心平静,放下身段,才能体会到与自己不同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不知道作者瘦弱的身躯哪里来的勇气和能力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用她唯美的字句为读者带来了新鲜的、别样的风景。
收废品,做裁缝,与作家相去甚远。那些与哈萨克族人无法交流的日子,作者说她的外婆生病了,对方说“对对对!是的!”她说她的老奶奶躺在床上腿不能动,不吃饭,对方说:“啊—那太好了!好得很嘛!”让人哭笑不得。那些与在塑料帐篷外捣乱的牛群周旋的日子……都成了作者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成了她写作的素材。
李娟的母亲在困难中的旷达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看着牛群损毁的帐篷和女儿驱赶牛群的狼狈而哈哈大笑的母亲,在忙碌的日子看着一群等待母亲喂食的小鸟一天天长大,每次都兴高采烈地给李娟讲诉其中的乐趣。等到作者好奇心驱使下去看的时候,竟然看到了蛇而不是那窝鸟。看到这里不由得紧张和乐呵起来。那些在商店给顾客提供方便,并从中牟利的日子,是多么的闲散和充实。她在河里洗衣服被水冲走衣服,追衣服时又丢了鞋子,光脚在咯脚的河里追,这样的事情我小时候也发生过。她想要看阿肯弹唱,被雨水冲段路不能去的急切心情,冒雨出二十块钱让去看阿肯弹唱的一个十六七岁青年带一程,路上被非礼,愤然跳下马,还不忘要回那二十块钱,一个人在荒山野岭冒雨返回,淌过暴涨的浑浊的河水的狼狈,那份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文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心境和灵魂。简单的不加修饰的文字,带给人的震撼是长久的,是有内涵的。不说教,不颓废,不照本宣科,不夸大事实。李娟的文章简洁,豁达,从不抱怨生活的苦难,每一篇娓娓道来,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让人读了欲罢不能。起初并不能体味它作品的好,当你第一次读完,过一段时间再读,就会被深深地吸引,她的文章没有说教,就算生活多么的艰难,依然看不到负面情绪。她的文章就像一股清流,流过的地方总会激起波澜,给人带来正能量和勇气。

《九篇雪》摆在面前,我不能只当书本的拥有者。她的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多看几遍,一定会大有收获!等我看完了再来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你听。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被都市头条认证为编辑,成为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