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赏石的经历,都是发现和沉淀的双重积累。
西安赏石艺术展上,看了好多的好石头。那些曾经通过图片见过的海洋玉髓和汉江釉光青,未料想在西安的展上全谋面了。零距离赏读,快慰之情,溢于言表。
更没想到,展会还展出了北宋名家米芾玩过的一枚袖中石。猛然相遇,惊喜与好奇叠加奔涌。米芾的袖中石展陈在精品展的第三展室里,隔着玻璃柜看过去,其态盈盈一握,光泽泠然。

▲邵 卫 藏石|米芾袖中石
珍藏米芾袖中石的邵卫老师,笑盈盈站在一旁。一拨拨爱石人,围着柜台看,感受一方小小石头带来的北宋风情和米芾气息。
米芾痴迷石头的故事,被时间的风雨洗礼成了极具人文意蕴的文化事件。他整冠稽首拜“石丈”,设席跪地呼“石兄”,尤其当着上司杨次公“行贿”袖中石的举动,无羁、洒脱而可爱。
不知邵卫老师珍藏的这枚袖中石,是否就藏纳在米芾面见杨次公时的袖口里,但石头嵌空玲珑的模样,与典籍描绘米芾从袖口连掏三块石头的样子有些相似。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我忍不住问邵老师,能否把米芾的袖中石从展柜里拿出来,让我上手把玩一下,也感受感受米南宫袖中藏石的雅趣。邵老师爽快答应:“可以啊!”
石头上手感觉很轻盈,长时间把玩形成的包浆铜色一样苍古。石头有6厘米大小,造型不规整却极为圆润。石头多角度可赏,审美变幻奇奇怪怪。大自然奇绝奇巧之美,浓缩在了不足一拳的石头之上。
赏读可见虎口雄威之势,可见小兔竖耳之妙,可见灵猴躬身之趣,亦可见谁执牛耳的一语双关之美。石头身上的嵌坎之通融和凸凹之腾挪,在被时间抚慰后呈现出来的那种独特况味,平和,宁静而深邃。油润的石肤摸过去,似乎能令人想象起米芾陶醉于石的情态。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我笑着将石头往袖口里放,也想体味一下精妙石头袖中出的快意。无奈袖口窄小,若是硬塞硬取就显得太小家子了。看来,两袖清风需要宽袍大袖,袖藏奇峰更需宽绰的衣袖和胸襟。
石头形好,人文意味也妙。嵌空奇巧的湖石之上,有米芾亲自操刀镌刻的“微”“妙”“玄”“通”四个篆体字,和他用“芈芾”两个字独创刻出的合体字。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邵老师说,石头的一角有一刀非常明显的刻痕,刀痕应是米芾刻字下刀时用力过大,刻刀刻到了石头空洞处,看样子他后面刻字改变了位置,镌刻了超越石头形态之外的深邃思想。
邵老师介绍说,“微妙玄通”四字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冒昧揣度,米芾将这四个字刻在这枚袖石上,其石之通窍的形态之美,是契合了米芾袖藏山岳、石小乾坤大的赏石思想。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关于这枚石头的来源,邵老师说石头是在十多年前镇江收旧物的人在米芾故居收得。辗转藏得这枚石头他极为珍爱,将米芾袖中石展示供大家欣赏,是自己对博大精深赏石文化的一种弘扬。
是啊!米芾与镇江40年情感相守,与石头耳鬓厮磨一生,我们借助这枚不及一拳的米芾袖中石,感悟岁月如斯,高风在慈。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真没想到,在西安赏石展上,邂逅了北宋赏石家米芾的袖中石,也认识了江苏资深古董艺术品鉴赏收藏家邵卫老师。
真没想到,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中所记述的米芾袖中石故事,竟然有了邵卫老师所藏米芾袖中石的实物佐证。有兴趣者,若能比对赏读,更是妙哉!
赏石怀古。邵卫藏米芾袖中石,触动了一段沉埋900多年的石人故事,也触发了赏者赏石当需内省自我、超然物象。
欣慰如斯相遇,在西安邂逅米芾袖中石,多么美好的一段经历。

▲邵 卫 |米芾袖中石

被誉为石界妙笔的天水报社记者刘欣与米芾袖石藏主邵卫合影留念
附: 米芾袖石简介及来源——




盈盈一石,照见风流不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