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中国,走进河南。这次活动接地气,对有担当的文艺人来说,是个亲民、顺应时代的好机会。
他们把活动地点选在我的家乡——河底,虽然遗憾地因为一些事情而放弃了,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曾想更深入地了解我的家乡,但因为自己的原因,只能远远地看一眼,然后黯然离去。
我并非故乡最受喜爱的孩子,但我一直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
河底村的大队部,我小时候去过一次,记忆中的场景是上房和厢房,还有卫生院的白大褂医生,以及他手里的针,给我留下了恐惧的记忆。
听父亲讲过河底的历史,知道贺崇升,成解,也知道去了台湾的贺小狗的父亲,总感觉那些革命时期的事情很伟大,伟大到不是一个小女子所能了解的范围之内。
后来也听人说过,河底大队部院内立了一通石牌,具体应该是介绍河底革命斗争史的,但是不知怎的,据说内容不够公正,有点一家之言的变成了为某一个人树碑立传等等。终究不得其祥。每一次回家,都像撵贼似的,一直没去了解过,其实不去看也好,有的东西朦胧有朦胧的好处!
乡政府是我过去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我从未随便进去过。转户口时,我曾托初中同学才办成事情。后来在县城漂泊时,纵然对家乡情深似海,但总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山陕会馆,我们小时候叫大礼堂。听人们叙说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但第一次接触时是在上一年级时,我们的教室就在面对正殿前左侧的房子里。高中时又在那里读书,因为是河底村人的缘故,不住校,自然免去了与大礼堂过多接触的机会。虽然对于她的了解只是一鳞半爪,但是对她的崇敬丝毫未减,因为她是集古人智慧之大成的建筑,是我们河底的一张古老名片。
亲不亲,故乡水;近不近,故乡人。血浓于水,手足情深,焉能不爱他们?然而,爱是有先决条件的。不够努力的自己,到底只能成为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爱恋故乡,终将成为一生一世的追求和追随。

作者简介:张红粉,洛宁河底人,挚爱文学,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