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安放心灵的地方
作者:张泽新
人生是一场奔流不复的行走。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行走在山水之间,遇见无比向往的曼妙风情和深厚文韵, 沉醉其间,乐而忘忧。遇见新疆喀什,是我此生十分珍贵的幸福体验。这里千姿百态的风光让我陶醉,绚丽多彩的风情让我沉迷,海纳百川的胸怀让我欣喜,悠久灿烂的文化让我敬佩。
(一)
喀什的名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喀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那时的喀什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农业文明。喀什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的史书,当时被称为“疏勒”,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随着历史的推移,喀什的名字也有所变化。在唐代称为“喀喇沙”,元代称为“喀什噶尔”,明代称为“喀喇喀什”。喀什这个名字代表了“碧玉之城”的美丽寓意,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开大漠,地枕冰河。新疆喀什北有天山之巍峨,南有昆仑之磅礴,东有塔克拉玛干之辽阔,西有不周山之传说。集葱岭千古瑞烟,荟昆冈万年灵气,气吞万里崷崪,势拥千峰嵯峨。喀什噶尔河与叶尔羌河如臂相拥,喀什受双河滋润千百年,孕育出希望的绿洲,如同一块碧玉镶嵌于漫漫沙海。喀什在中国地图上位于西部边缘,但在世界地图上却正好处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十字路口,是亚洲的心脏。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一直是中外商贾云集的国际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汇交流交融的枢纽。
喀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就是我国史书上所说的葱岭,是丝绸之路向西必须跨越的障碍。在古代,从中亚、西亚甚至遥远的地中海西来的商贾、旅行者经过千辛万苦,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一定要在喀什进行休整,然后进入新疆腹地,最后进入中原地区;同样,准备西去的商贾往往也在喀什稍作停留,做好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各种准备。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从这里翻越帕米尔高原;玄奘西行取经,从这里走上印度次大陆;班超投笔从戎,平定匈奴势力,使这里恢复丝路畅通;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沿着张骞和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经过叙利亚、伊朗,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来到这里。从《马可·波罗行记》可知,元朝初期的喀什是一座国际化的商业都市。还有很多史实证明,喀什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古巴比伦波斯和华夏四大文明的荟萃点,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碰撞点,是东西方建筑风格融合升华的融汇点,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集聚点。
(二)
诗人郭小川曾留下诗句:“不进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强马壮;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来到喀什旅游,必然首选喀什古城。喀什古城最迷人之处,在于她将千百年来居住在此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承载和留存了下来,是古丝绸之路上唯一还活着的古城,一个最新疆的地方,既是喀什的灵魂,又是南疆的精神地标。现为国家5A级景区,新疆5A级历史人文景区。它拥有21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充满着历史韵味和独特魅力,四大文明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是喀什噶尔和维吾尔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代表了喀什古老的过去,是新疆风土人情的代名词, 被誉为“丝绸之路的活体记忆”。这里是游人感受丝路风情、探索多元文化的一个窗口。
上午十点,在朝阳丽日的映照下,伴随着极具维吾尔民族特色的欢快音乐声,古城开城仪式盛大启幕。活色生香的场景,惊为天人的美女,翩若惊鸿的舞姿,演技高超的杂技,色彩斑斓的花车,吸引着人山人海的游客感受新疆喀什独特的人文魅力,体验西域的神奇美好。
喀什古城以解放北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核心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融合了汉唐、古罗马遗风和维吾尔民族现代生活的风格,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向世人呈现出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
我们听从当地汉族朋友错峰游玩的建议,避开开城游览的人潮高峰,首先来到有着“遗址公园”和“活态博物馆”之称的高台民居参观。高台民居是喀什古城中最古老的一片建筑群,位于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它依崖而建,是当地维吾尔人顺从自然环境、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创造出来的适应地方气候和环境特点,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生态环保的独特居住建筑景观。高台民居赋予了喀什噶尔古老、神秘、遥远和陌生的意蕴,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重要景观。
触目可及是斑驳的土黄、深棕、浅褐,有如新疆这片土地纯粹的原始风貌。怀旧的色彩,是真正触碰到喀什噶尔灵魂的地方,是喀什远古精髓的载体。在历经风雨沧桑、外表破旧衰败的民居中,我想洞察它的深层和生命,读懂这些土色房屋被赋予的历史意义和使命。
“架木为屋,土履其上”,是史籍对高台民居的真切描述。这里的房屋建筑材料是生土、土坯、砖和白杨木。当地居民把树木去枝后,不经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在缺少雨水的沙漠地区,这些房子显示出独特的“生态适应”,冬暖夏凉。整个民居群看上去有点晃荡松垮的样子,但这样的房屋墙体厚重坚固,百年以上民居比比皆是,至今保留有多处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
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随意,密度极高,院落交错,鳞次栉比,相邻住户之房屋犬牙交错,巷子狭小幽深,沿着它们,仿佛能走到时光的尽头去。
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墙体扩建加高一层甚至两层。房子顺着山势,室内外空间布置不受对称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令我感到新奇的是,这里有众多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过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除此之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远处望去就象是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碉堡。
我们走进一条小巷子里,发现每栋土房子的建筑形状各不相同,还有门的方向也没有讲究,全是依地势和位置的大小而建,就连每条巷子的宽窄、长短、弯曲都不相同。有的一条巷子突然就分成了两条,有的巷子猛然在一家民居的墙壁形成了九十度的拐角,还有的巷子从阴暗的房屋下穿过,让人觉得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
当地的朋友高先生告诉我们,喀什古城高台民居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城,不仅具有沧桑和厚重的感觉,还继承了古疏勒城廓的战略意义。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疏勒城廓最终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但是本地居民仍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了祖先为适应外来侵袭而布置的建筑格局,真正体现了古代西域建筑文化的历史,对于现代的建筑学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高先生进一步给我们指点门道:每条巷子里地面上铺着的砖块,如果是横着铺的,前面就是死胡同,如果是用箭头铺的,前面就是一条大路的出口,只要顺着地砖的暗示行进,根本就不用害怕迷失方向。可以想象在古代西域,假如攻破城池的外来敌兵闯入密密麻麻的民居里面,那么就会被埋伏的士兵和居民迅速消灭。
从高处俯瞰,高台民居就像维吾尔族大型民族乐舞麦西来甫,是集聚合与变化为一体的建筑样式。从建筑学的视角审视,高台民居也许并不那么有规划,但其魅力在于,繁密而不拥堵,素朴而不失本色。其宏大的规模与独特的建筑手法,创造出一种鲜有的建筑艺术氛围,既含生态之美,又蕴人文之质,还具战略之义,真正体现了古代西域建筑文化的历史,堪称新疆民居中的典范之作。古民居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册活生生的建筑学标本,还是历史支撑这座城市生命的核心文化精神。
看的古民居多了,我发现每家每户门板上的木刻,那种像椭圆形的顶端,有细腰有圆形也有其他的形状,这就是传承西域佛教时期的木匠艺术。每个窗户的正面就像一个佛龛,窗棂上的雕花,有的是莲花座,有的是盛开的莲花,有的是蝴蝶,也有的像花草,还有的是各种菱形格,包括个别民居门楼外墙菱形格的砖雕,这些建筑艺术分明就是东西文化的再现。
最让人惊讶的是,好多民居院子里的美丽温馨和房屋外表的残破沧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迷宫一般的小巷里穿行,阳光忽明忽暗,很多房门是虚掩的,透过房门的缝隙,可以窥见内院的景象别有一番天地:盆栽的无花果树和各种鲜花长得兴旺,架子上挂着令人垂涎的葡萄,一张大炕占据院子的很大面积,炕上铺着鲜艳的毡毯,雕花回廊连着客厅和卧室。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的妇女们围坐在炕边做针线活边聊天,孩子们在玩耍嬉戏。
高台民居里世代生活着能工巧匠,“高崖上的土陶人家”“砖雕师傅库尔班之家”“维吾尔模戳印花布屋”“铁匠之家”……分布在巷陌之中。小巷里那些敞开房门迎客的通常是售卖工艺品的手工作坊,主人用简单的汉语热情地招呼游客进来,屋里是琳琅满目的花帽、刺绣、地毯、陶器、十二木卡姆乐器等。近距离观赏民居内部,更觉惊艳,杨木雕饰的楼檐和栏杆,造型别致的花格窗户,精美图案装饰的墙壁和地面,华丽的地毯和银亮的餐具,到处都是花草果木,就像走进了童话中的秘密花园。参观良久,即使什么也不买,主人脸上的笑容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曲折幽深的小巷,高低参差的院落,疏密有致的过街楼,粗犷朴实的外表,精巧细致的室内,庄重与苍凉,隐秘与繁华,紧密而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高台民居让人永生难忘的记忆,我不禁惊叹于这些传统民居的营造者们以建筑手法所表达出的诗人般不羁的魂灵。在崎岖蜿蜒、半明半暗的小巷里踱步,在朴拙苍茫的院落间游走,在奶茶飘香、淳朴善良的民居里逗留,我的心是如此温暖和舒缓,仿佛时间已经停滞,更仿佛倒流的时光把我带回到了历史的深层。
(三)
喀什的传奇远不止于此。不信,请跟随我从古城城门走进喀什的古老街巷,作一番实地探访。古城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都很干净,每条街都有意想不到的美和历史厚重感。漫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仿佛开启了一场神奇之旅。这里的人、这里的建筑、这里的物、这里的艺术,像一幅幅飘逸的画册,像一本本厚重的书籍,不用刻意去翻阅,于众多的巷道交错密织中,就已经置身其中。
整个古城有13条主街和99条小巷,每条街巷都有独特的名字,如吾斯塘博依街、汗巴扎美食街、布拉克贝希巷、彩虹巷、布袋巷、磨坊巷、京其巷、塔哈其巷,等等。古城的巷子悠长,犹如千年长篇史诗《福乐智慧》一样,要用心去品。街巷纵横交错,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静静地沿巷子一直走,好半天难见巷尾,前方看似山穷水尽,游步过去却是峰回路转,依旧是巷陌深深,像极了走在历史之中。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泛着暖色调,遗落着时光碎片。要想深入了解古城,就必须走进古城的小巷道里,在九曲花街式台阶上欣赏古城独具魅力的建筑风貌,在六棱砖地面的巷道里理解古城居民的传统智慧。
喀什古城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涂抹出无限丰富多彩的画卷。古城家家户户门前栽种的绿植朝气蓬勃,藤蔓爬满墙头,娇艳的花朵将房舍装点得分外美丽。古城房屋独具民族特色,多以纯手工制作的砖雕墙面装饰,罗马立柱、波斯木刻、印度石膏雕、俄罗斯风格落地窗随处可见,是四大文明交汇下的产物。无论宽街窄巷,艺术品、鲜花与建筑物廊柱、木雕、挑檐上的各色花饰交相辉映的同时,错落有致,幽静清新。浓郁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砖木之间写满故事,充满诗意。秋日暖阳下,在古城街巷体验古城魅力,弯弯曲曲的街巷,熙熙攘攘的人群,光影交错下,随手一拍便能定格一张与历史重逢的照片。一路上会偶遇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人,这其中既有嬉戏玩闹的孩童,又有庭前闲坐的妇人和大爷。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纯朴与热情。
一街一特色,万家万种情。古城的深街小巷里满满的都是生活,又满满的都是历史、文化。这里,可以碰见许多手艺人,不论是制陶、打铁,还是编织、木工,等等,任何一件生于当下的手工艺品,都是来自千百年前的传承。任何一件艺术品,都经过岁月流淌的一双手,经过历史的一次又一次打磨。阿热亚路上600米道路,被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木器加工巴扎、维吾尔医药巴扎、花帽巴扎、丝巾巴扎充盈着,喧闹的街巷,也是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文化和生活融为一体。库木达尔瓦扎路上活色生香:民间乐器世家、铜器世家、传统薄木蒸笼生产、木兰旋木等作坊林立,还有国家级的土陶烧制技艺、古老的建筑装饰工艺……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精致的手工艺品让人留恋不舍。
在古城阔纳代尔瓦扎路的两边,各有两对巨大的长颈铜壶,一对是锈迹斑斑的黄铜,一对是锃亮的红铜。它们的高度分别达三米至五米之间,壶盖是一朵莲花,细长的壶颈就像一只鹤的脖子,壶嘴的形状就是丹顶鹤的头部,铜壶后面的把子还卷起来一朵莲花。考古证明,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掌握铜器冶炼技术,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六千七百年前左右。汉唐时期,铜器冶炼技术传入西域,当时的王公贵族家庭盛行使用铜器用具。西域在铜壶的制作技术上,巧妙地融入了佛教的莲花和中原的鹤等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如今,这种铜器已被千家万户所使用,并很早就出现了制作和销售铜器的店铺,这在喀什古城随处可见,由此体现了古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西域的融合与发展。
喀什古城里,可以看到几家还在开张的马掌铺。喀什三面环山,当地的交通工具并不是骆驼,而是马、骡和驴。由于要翻山越岭,牲畜的蹄子特别容易磨损,到了喀什,需要更换一套新掌。古代的马掌铺生意十分红火,如今虽然现代化交通工具十分方便,但仍然有人偶尔用马车、驴车,马掌铺的生意可以勉强维持。当然,现在的马掌铺不一定为了赚钱,更多的可能是地方政府希望他们把代代相传的手艺延续下去。
马掌铺的存在让人惊奇,而千年沿袭的传统茶馆更让人感到轻松和愉快。喀什的茶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停驻在喀什的商人,把茶馆当成洽谈生意、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的场所。今天的古城里仍有不少传统的茶馆,当地人和旅游者,三五成群围坐在地毯上,泡上一壶茶,买几个馕或者烤包子,还有艺人来表演当地的歌舞,一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百年茶馆,是古城景区繁华街道上的地标,因历史悠久而成了网红打卡点。这里是讲述阿富汗喀布尔故事的电影《追风筝的人》的主要取景地,可见喀什与喀布尔的城市风貌何其相似。走上二楼,只见百年茶馆座无虚席,生意红火,茶客们盘腿围坐在土炕上,随意地聊天、喝茶,空气中弥漫着叶尔羌红茶的酽香;有人在拨弄“弹拨尔”,弹奏着《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的旋律;有人静坐在僻静的阳台上,任阳光暖暖洒落,尽情享受着悠闲时光。百年茶馆不仅是喀什老城人喝茶打发时光的最佳去处,也是寻找老城记忆的不二选择。一壶茶,一友人,一支曲,再好不过!
喀什古城,不仅是当地居民创业就业圆梦的地方,也成为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外地人寻梦筑梦的理想之选。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美女王莉2015年辞职来到喀什,在当地维族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下,先后开办了文化空间“斑马公社”、“疆湖书房”和“疆湖风墅”民宿;四川创客亢翌2019年在古城众多维族朋友的帮助下,创办了“丝域精品民宿”;湖南创客周星星2020年游玩古城时发现商机,当即决定留下来创办了旅拍店;北京一位画家来古城采风,干脆留下来边创业边创作;河南一个小伙来投资考察,和古城一名维族青年合伙开店……
在这历史沉淀的古城里,还藏有人间最值得一尝的各种美食。在喀什古城“汗巴扎”(集市)街上,百来个摊位汇聚着红柳烤肉、烤全羊、无花果、哈蜜瓜等特色美食,弥漫着人世间最温情的气味,令人沉醉。抓饭、羊杂汤、烤包子、羊肉串、阿拉伯烤肉、馄饨、烤鱼、烤蛋、鸽子汤、羊杂碎、石榴汁,以及随处可见的米肠子等等,这些融合了2100多年的文明和智慧,最后凝聚成慰藉人们心灵的一道道风味。
喀什古城是喧闹的。随时能看到西域风情的曼妙歌舞、街头手艺人的绝技表演、网红主播的现场直播、鱼贯而过的旅游观光车,随处能听到店铺摊点传来的叫卖声、手工作坊里的敲击声、运货小推车的轱辘声、操着不同乡音游客的说笑声。喀什古城同时又是恬静的。这里的民居建筑在阳光下更显静穆,仿佛与现代都市隔绝的街巷切换成了慢生活,商贩悠闲地干活或招揽顾客,游客散漫地进出自己喜欢的空间,巴扎上享用美食小吃的人随意聊天,街角空地上老人们静静地看着游人。可以说,喀什古城是一个无处不热闹、无处不恬静的矛盾统一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来到古城,都能与古城的热闹和宁静产生共鸣,这源于古城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灵魂气质。
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深邃古朴,宽厚豁达,这样平凡的生活才是喀什的精髓。在我们的世界里,拥挤着欲望、喧嚣、浮躁、焦灼、孤独和困境。喀什古城,在当地人是生活的自然延续,而对我来说则是精神世界的向往和治愈。
(四)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世代伴随着喀什居民成长,文脉流韵滋养着这座古城繁盛至今。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之中,新疆喀什文物遗存璀璨丰富,历史文脉延绵不绝。三天的时间里,我们还游历了喀什市区内的其他文物遗址,与故人神交,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文化的脉动。
在喀什古城东北角的高台上,耿恭祠赫然矗立。史书记载,东汉明帝时,遣戊校尉耿恭驻金满城,就是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公元75年,数万匈奴军大举来袭。汉将耿恭移兵易守难攻的疏勒城,以区区数百人,在断水、缺粮条件下,竟坚守数月之久,直至援军赶到,书写了“疏勒城保卫战”的光辉篇章。
耿恭祠前的吐曼河静水流深,一路向南蜿蜒流经盘橐城,即今天的“班超纪念公园”。率36人建功鄯善为始、声名远播西域的班超,塑像目光坚定深邃。专家考证,盘橐城是喀什的雏形,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公元一世纪后期,东汉名将班超进驻,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盘橐城成为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域的大本营。班超以平民出身而万里封侯,流芳百世,所依仗的,除了经略有方,更是西域百姓盼属中原的民心。如今,盘橐城尚存一段长约50米、高约3米的壅城墙垣。作为喀什市2023年“文化润疆”重点项目,当地正大力推进盘橐城遗址公园建设,围绕班超生平事迹,对盘橐城、班超侯府、博物馆及广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将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民族团结展示窗口,并对盘橐城及周边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在喀什市东北方向,天山支脉古玛塔格山东南部一处洪积台地上,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莫尔寺遗址渐露真容,一圆一方两座佛塔巍然矗立,西、南面的恰克马克河冲积平原辽阔无垠。但唐代高僧玄奘描绘的疏勒(今喀什一带)“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的盛景杳然,留给世人无限遐想。莫尔寺遗址是目前新疆发现最早的佛教遗址之一,始建于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后逐渐废弃,也是目前发现位于我国最西部、保存最好的泥土建筑佛塔。传说玄奘取经归国途中曾在此短期居住,并于这座寺院内讲经说法。
2001年,莫尔寺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主动发掘。截至2022年,项目发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出土数万件珍贵文物。该考古项目实证了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对新疆宗教演变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这里将新建游客服务中心、遗址观光区、文化体验区,重点建设莫尔寺文化产业园,将其打造成历史文化考古、中华文化传承、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位于喀什市老城区的中心区域内,始建于1442年(明朝正统七年),原来是一座私人墓园和清真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大规模地扩建和修复,现在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和“大门”等七部分, 是一座兼有维吾尔族和伊斯兰风格的宗教建筑群,是古老而宏伟壮观的庭院式邦克楼式建筑群,为中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中国和新疆最大的清真寺,现为国家4A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艾提尕尔之美不仅在于它独树一帜的精巧伊斯兰建筑风格,更在于在建筑外表下包裹着的无数生动的魂灵。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来说,宗教牵着她们的灵魂,清真寺成了洁净灵魂的归宿,每日虔诚的五功五课填补了心灵的空虚。不论是虔诚而来衣衫褴褛的阿西克(苦修者),还是风度翩翩、美髯长衫的老者,抑或是猎奇的游客,形形色色的人物脸上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艾提尕尔清真寺毫无保留地接纳了一切生命。即便是不能进入清真寺的妇女也能在这找到一席之地。
在清真寺内及东门前广场上最多可容纳十万人同时做宗教祈祷活动。艾提尕尔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群众游乐歌舞的场所。每逢礼拜日和节日,成千上万的伊斯兰教徒集结在礼拜寺及大门内外的广场上,万人欢快地跳起“萨玛舞蹈”,更是一袭盛宴。历史悠久的喀什“萨玛舞”是与维吾尔族传统的“赛乃姆舞”、“刀郎舞”、“夏迪亚纳舞”和“纳祖尔库木”并列的五大民间舞蹈之一,是维吾尔族最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礼仪乐舞。
在礼拜堂内的墙上,有一幅精美的挂毯,是艾提尕尔清真寺的镇寺之宝。这块挂毯的来历可不一般。1989年5月一个叫洛梅内依的伊朗人,来到艾提尕尔清真寺做了依次主麻日礼拜,这块真丝毯子就是他从伊朗带来的,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先生在伊朗最大的手工真丝地毯厂专门为艾提尕尔清真寺定做的。这块真丝毯大约30多平米,目前这种花纹、这种样式的纯手工真丝毯,全世界只有这一块,是一个具有珍藏价值的无价之宝。
人们可能不知阿帕霍加墓,但对香妃墓应该有所耳闻。到喀什游览的人们必去此地一睹风采。阿帕霍加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香妃园内,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群,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组成。
传说香妃出生于喀什普通维族家庭,自幼身上常有一股沙枣花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只好将她送回原籍喀什,这一送 ,就走了三年才到喀什她老家,安葬于阿帕霍加墓中,故当地群众又称阿帕霍加墓为“香妃墓”。
香妃墓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室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内部四周墙壁自下而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和阿拉伯文警句。正门门楼精美华丽,两边高大的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像一座素洁淡雅的宫殿,既庄严又肃穆。仔细观察墓廊柱上的纹饰,莲花、石榴、“喜相逢”等图案,体现了中原文化对维吾尔族雕刻艺术的影响。
香妃墓是新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墓室正中央是一个穹隆式的大圆顶,圆顶上还建有一座塔楼,塔楼之上是一弯金光闪闪的新月。墓室内的墓台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个坟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墓室门内摆放着送香妃遗体返故里的古老马车与用具,香妃的美丽传说为阿帕霍加墓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围绕香妃故事而精心打造的香妃园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分别从故里、故居、故人三方面讲述了香妃从出生到去世,从喀什到北京,从香香公主到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传奇故事。景区每天有多场“香妃”迎宾表演。在“香妃的家”,通过场景复原、人物蜡像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香妃出生成长的环境。这里有香妃出生的房间、书房、客厅、卧室、会客厅、侍女房间,还有维吾尔族婚房以及民俗博物馆。园内香妃戏蝶、香妃与乾隆策马戎装的雕塑栩栩如生。所有这些,都在生动地演绎着香妃的前世今生。此外,在香妃园内还能观赏土陶作坊的陶器制作过程、古汗巴扎复原场景和维吾尔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表演。
喀什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以文明和艺术征服了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以沉淀和厚重吸引了今天的人们不远千里而来,是一座有温度、有厚度的城市。她的厚重与神秘、古朴与浪漫、纯真与生动、艺术与烟火、包容与开放,永远镌刻我心。在喀什逗留的几日,我始终享受并沉醉在安逸的休闲时光,幸福原来如此简单,但弥足珍贵。由此我确信,喀什是一个值得心灵安放的地方。世间有如此多的美好,我们岂能辜负活着的意义?那就让旅行驱赶孤寂,让山水净化灵魂,让文化滋养生命吧!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