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行之四:永远的功勋发射场
离开50号往回走,隐隐约约在南边的戈壁滩上,突兀耸立着一座黑乎乎的塔架。眼尖的阿香说:“那是2号吧!”
陪同人员说:“是的。一会儿我们进去参观。”
我说:“一定要去。2号藏着我的故事太多了。”说完此话,我脑海里顿时溢出一幅幅画面:
1969年4月12日,2号发射场上正在进行东风四号远程导弹的合练。我站在发射场坪,仰望着眼前这个高55米、重1300吨的勤务塔,心里顿时生出一种神圣的感觉。多么神奇的勤务塔!我痴痴地注视着勤务塔,注视着“东四”导弹,顺口溜出四句大白话:“擎天一塔架,踏地迎风沙。老四怀中抱,笑看乐哈哈。”
1979年11月2日,进行“东四”导弹的电爆管测试。我作为控制系统弹上负责人,站在勤务塔的八层工作平台上,听着指挥调度上传来分队长周明的清脆口令声。突然,嘭地一声,从二级尾端蹦出一个圆筒,啪地打到勤务塔的一根立柱上。操作手张本堂大喊:“发动机蹦出来了!”我像猴子似的沿梯子哧溜一下子跑到出事的六层,一看是遥测一个磁记录装置弹射出来了(不是发动机蹦出来)……
1970年4月24日,我和副分队长罗孝先从发射塔最高一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下检查东方红卫星发射前的状态,确认准确无误之后,走到勤务塔下分手。他去组织人员撤离,我大步迈向地下控制室,进入一小时准备程序……
1972年7月24日,上海风暴一号运载火箭转运到2号发射场。我站在勤务塔的工作平台上,看着仪表组技师吴志雄和操作手王其昌,将陀螺平台和计算机牢牢地连接到平台底座上……
1988年8月5日,我担任尖兵一号甲卫星发射任务的0号指挥员。加注中,屡次出现故障,我忙得一会儿下到推进剂库房,一会儿又跑上运载火箭旁,从梯子跑上跑下不知多少遍……
2016年4月24日,我受邀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中国第一个航天日庆祝活动。活动现场就在2号发射场南工位。活动中,我接受电视台采访,按照记者要求,我又一次爬上了发射塔……
思绪未了,车子已到2号发射场,我下车向勤务塔走去。勤务塔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十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耀眼。多么熟悉的勤务塔!多么亲切的发射场!这个我国首屈一指的发射场,自1966年启用,相继发射了数十颗卫星,功勋卓著,成绩斐然。现在虽然停止使用,但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早已成为国人参观东风航天城时最为仰慕的必看景点。
我的眼睛离开了勤务塔这个庞然大物,转向北边的发射塔、导流槽,还有更远一点的地下控制室;透过勤务塔,我望见了氧化剂库房;转而看到南面的发射东方红卫星的地下控制室和脐带塔;东南面的瞄准间和燃烧剂库房、指挥所……这里的每处建筑,都留过我的足迹,每一个试验单体都存录着我的记忆。
眼前这个由数十单体集群而成的2号卫星发射场,随着岁月的侵蚀,经过戈壁风沙的吹打,颜色早已变旧,设施亦有折损,但看得出,她傲骨依旧,英姿永存。
“人生易老天难老”。塔架老了,我亦老了,发射场旧了,我脸亦皱了,但我敢说,2号卫星发射场和东风人所蕴含的东风精神永远不老。
“阿庆,过来照相!”
一声呼喊,把我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中来。我赶紧过去和阿标、阿英、阿兵、阿丽、阿青、阿银、阿香等战友一起,以勤务塔为背景,照了个集体相,留作永久的纪念。
就在我们照相的瞬间,从勤务塔下涌过一群中老年人,熙熙攘攘,拉拉扯扯,吱吱喳喳,指指点点,三五成群,不停地拍照。先是集体,后是个人,再来三三两两的排列组合,一个个全是返老还童的样子,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听阿银说,他们是513医院的老战友,在王老院长的带领下,集体回到第二故乡探亲。听说要回东风,都争先恐后报名,最后限制在1975年以前入伍的老战友,组成了七十人的“还乡探亲团”。
后来,我们在东风的其他地方不时地遇见了类似的东风老战友“还乡探亲团”。这些老战友在东风战斗工作生活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有的甚至有自己亲人留在了东风陵园。离开东风的东风人,散布于神州大地,退伍到五湖四海,转业至天南海北,然而,他们的心却长久地存留在东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们多么想再回来看看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党委和领导非常理解老东风人的心愿,决定组建一个东风幸福港,承担起和东风老人联系的桥梁,在互联网上发布公告和联系电话,凡是有需求的老东风人,都可以和他们电话联系。发射中心此举非常得人心。不少东风老人,就是通过此渠道,返回东风探亲了。中心政务负责人带我去看了东风幸福港,值班人员正在接续来电,我翻看了记录本,每天的来电和处理情况都记录得一目了然。
不光如此,发射中心一位领导人还说,中心专门在东风烈士陵园修建了一座英名墙,刻上离开东风后逝世的干部战士职工的名单。他说,中心自组建至今,约有35万人在东风工作过。第一批收集上墙的有2483人,第二批马上就要上墙了。我和他开了个玩笑:“我死后也可以上墙吧。”他呵呵一笑:“一定会给你留地方的。”
阿庆 2023年11月2日阿庆,现年80岁。曾出版过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和科普作品,发表过散文和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