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时隔一千多年后的2023年11月9日,家住贺江头的广西贺州市作家协会和家住贺江尾的我们广东省肇庆市作家协会以“江”为题,重温了北宋诗人李之仪以水贯通两地之真情,实现了有史以来贺州市和肇庆市文学人“同饮一江水,相思却两头”的愿望。

11月9号上午,贺州,肇庆两地的作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封开县图书馆对未来两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重申携手并进的重要性,一致认为以潇贺古道贺江流域为题材,研讨两省两区历史文化,促进两地人文交往,对日后的粤桂文化、经贸合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会后,肇庆市作协领导和封开县文联负责人带领我们五位本地作家代表一起陪同贺州市的客人们在扶来码头登上了贺江游船,观赏贺江碧道美丽的江上风景……
清清旳贺江水明澈见底,江面似一面巨大的镜子将两岸山林翠竹和行驶中的游船倒映在波光粼粼旳江水之中。客人们无不赞叹大自然的美丽并在船舱中聆听封开县党史办李宏海主任讲述关于贺江流域的历史文化。

游船行驶大约四五十分钟后停靠在台洞花塘村花海码头,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进入花海景区,在撒贝宁代言的景点拍照留念后进入村庄。当地整洁的村容村貌和纯朴的民风,让贺州的兄弟姐妹们啧啧称奇、流连忘返。
我们陪同贺州的客人乘坐观光汽车到达美丽的台洞励志新村下了车,漫步在竹林深处的贺江畔,江水似一面巨大的镜子将游客们和翠绿的竹林影印在湛蓝静谧的画面上,美丽极了。
在文人墨客们不停的赞叹声中,装修得古色古香的大型别墅群便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大家忍不住稍作停留,体验商家们在贺江碧道的投资热情,对封开本土作家陈土南老师在石刻上的诗词啧啧赞叹。
观赏过励志新村,我们又意犹未尽的坐上汽车沿着恍如灰色丝带般、弯曲平坦的公路闻着醉人的花香继续前行……
我们的车队停靠在大洲镇大洲居委会旁边,一行二十人不顾疲劳和中午的炎热朝花果山景区拾级而上。大家爬上三层高的望江亭顶端放眼望去,眼前的贺江水似一条弯弯曲曲的玉带,在群山中飘逸,碧蓝碧蓝的清纯、安静,在微风的抚摸下,荡起一层细细的涟漪,悠悠向南流去。对于大自然赐予贺江人的恩德,无不感概万千……

次日一大早,我们贺肇两地的作家们便早早起床洗漱。驱车至城区广信塔广场,登上代表岭南文化的广信塔塔顶。虽然塔高十五层,也没能阻挡贺州兄弟姐妹们的登高热情。因为广信塔享有“两广第一塔”的盛名,就算双脚再累也值得。
广信塔属于塔楼结合建筑,十分奇特、雄伟,堪称岭南第一塔,西江第一楼。雄踞于西江与贺江交汇处东南岸的犀牛头山上。居高临下,可见江、天、山、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有俯瞰四野、天人合一之意境。
贺江流域的封开段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先秦时,封开就成了百越族活动之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今两广交界地(封开、梧州之境)建置广信县,是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后来,人们将广信县之东地区称之为“广东”,将广信县之西地区称之为“广西”。因此广信县便成为了两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粤语的发源地,由此可见,封开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离开广信塔,我们还陪伴贺州作家们游览了黄岩洞古人类遗址,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乡。客人们无不惊叹先人们的智慧和肇庆市封开县深厚的文化遗产。
在南丰镇,商业街上干净、整洁、繁华和别具一格的“国风”建筑,使客人们一致认为很值得借鉴和学习。特别是那满街含有“贺江”二字的门店招牌,让贺州的兄弟姐妹们更加感慨万千。贺州市文联负责人冯昱笑着说:“封开人最善于抓住贺江二字做文章,相比我们贺州市的大街小巷,却很少见到‘贺江’二字。”

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好比贺州市“盛产”国家级作家一样。
贺州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景点和遗址,比如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博物馆”的岑山石窟、百年古镇梧桐江和战国楚墓等。
以水互通,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绵长本来就是两地人民自古以来不可替代的情谊。真心期待贺、肇二地人民,继续发扬“共饮一江水”的精神,以贺江为“媒”,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心为笔,缀满七彩墨水,为两广地区描绘出一篇篇鼓舞人心的诗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