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现在,我们生活好得没的说 ,整天吃香的喝辣的,美滋滋地,情不自禁地在内心感谢党的好领导好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吃着雪白宜口的“馒头” ,喝着清淡无味,实则至味的“普洱茶”时,你是否想到这些“美味”是谁人“发明”的?。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先贤诸葛亮。看来,他不愧一位无所不能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兴复汉室”的伟业,发明木牛流马八阵图等軍事要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发明“馒头”,引种普洱茶的事迹,也是诸葛亮的“功劳”,你却少有耳闻。现在,不妨听一听我的拙见,不妥之处尽管指正。
秦晋两省的老百姓都喜欢吃馒头。尤其是我们河东人,每餐非馒头不可,似乎不吃馒头就不成饭局。在民间,馒头俗称“馍” “馍馍” “白馍”“起面馍” “麦面馍”等。但,你是否知道“馒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了对“馒头”了解得透彻些,我不妨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几句。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如“秦昭王作蒸饼”,古时朝廷还有规定:太庙祭祀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这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但未以“馒头”冠名。
到三国时,馒头有了正式名称,谓之“蛮头”。“蛮地人以人头祭神,诸葛亮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河神,谓之‘蛮头’,而今讹传而为‘馒头’也。”诸葛亮与馒头有着怎样的关系?一言以蔽之:诸葛亮,“馒头”的发明者也。相传,当时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不断袭蜀,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征伐。大軍至泸水一带时,发现那里人烟稀少,瘴气很重且水中有毒。蜀軍中有人提议:杀死一些南蛮俘虏,用他们的头颅祭奠河神。诸葛亮不答应,因为他一贯秉持“兵战”不如“心战”的理念。为了鼓舞士气,争取“人心所向”,他想出用面粉加水捏成人头模样蒸熟,当作祭品代替“蛮头”。此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下来。人们就用“馒头”的名字取代了“蛮头”。现在,我们河东人把“蛮头”叫做“馒头”,又叫“馍”“馍馍”,皆因民间流传之久,“谐音”变异之故也。“蛮头”一词的演变,也折射出诸葛亮仁道至上、以心服众的政治家的风范。为什么诸葛亮,那时能想出以“馍”代替“蛮头”而祭奠河神呢?老朽推断,因为诸葛亮出生于河东天兴村,河东一带人以“馍”(当地人把“馒头”叫作“馍”)为主食,天兴村的诸葛亮家族也不例外。我想,幼时的诸葛亮不仅亲眼见过妈妈和面蒸馍的过程,当然也每饭必吃“馍馍”。因此,情急之下,他想出了这种以“馍”代替“蛮头”祭奠河神两全其美的好主意,既保住了蛮头,又祭奠了河神,多么仁慈英明!。这样看来,是诸葛亮把河东老家和面蒸“馍”的做法,引进到当时荒蛮的南方边远地带,並且赋“馍”以历史使命。“馍”替代“蛮头”祭河神的故事,以及“蛮头”,谐音为“馒头”的这种叫法,隨后也流传到河东区域,自然诸葛亮生地天兴村村民也会家喻户晓,从此河东区域一带,“馍”也有了另一雅号,号称“馒头”了。从上文可知,“馍”的雏形,出于战国时代。兴许在三国时,“馍”在河东一带已是饭局的主食,诸葛亮出征南蛮以“馍”替代“蛮头”祭奠河神的作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反证,诸葛亮出生于天兴村的传说,更有其可信度了。不才的推断,据实而论,顺理循章,不无道理!不过,仅是个人门户之见,供参考而已!现在,有关部门还发布了《小麦粉馒头》标准:规定馒头须是圆形,没有褶皱、斑点,气味有小麦香;馒头的体积不能太小等。这些新的标准,与诸葛亮之馒头相比,虽历近两千年之久,无本质的差异。我们认为,“馒头”虽然是很普通的食品,但却承载着诸葛亮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大家也知道,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习惯。云南普洱茶更是茶客的首选。我想,你事前不会知道普洱茶是诸葛武侯从外地引种到云南的。云南,是蜀汉时“南蛮”地域的一部分,云南普洱茶,历来为人们所钟爱,还为云南茶农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当年诸葛亮南征施行是仁政,对刀耕火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改进为以牛代耕,大大提升了农耕水平,还引进茶种到云南。由于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当地茶农遂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其引种普洱茶,又称其为“茶祖”。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荒蛮之地,並为当地的老百姓引种了如此宝贵的“普洱茶”。试想以茶致富的滇人能不感恩戴德诸葛亮吗?现在,不仅南方,延及北方乃至全国,品茶之风日渐普及,但愿您品着杯中香茶时,莫忘诸葛孔明的功德!饮着这样非同凡响的普洱茶,感受着如此深厚的茶文化积淀,浸润着武侯精神的甘霖,还有比这更为享受的美事吗?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把他发明创造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在当时三国力图“兴复汉室”的背景下,他的发明以利於軍事行动、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大的軍事要件如木牛流马之类,大家耳熟能详,恕不赘述。軍事上小的发明,俯拾即是:斧刃、匕首、神刀、竹枪、铁剑、弓弩、铁矢等;用之民间的有诸葛窗、孔明灯、诸葛帽、诸葛茶、诸葛馒头、诸葛算盘、七弦之琴种种;诸葛还长于绘画,“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还善书法,他多处铸古鼎,或“大篆书”,或“篆隶八分”,或“小篆书”“極其工妙”,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这就是我们的先祖诸葛亮,我以有这样的诸葛圣贤而自豪!
当笔者正在修改此稿之时,传来天兴村干群及贤达破土动工复建诸葛武侯庙的喜讯,废弃了多年的天兴村诸葛亮庙不日将䇄立于诸葛先祖的出生地,老朽禁不住由衷的高兴,诸葛氏的英灵终於重归故土了,他们将给河东父老乡亲带来千祥万福!
诸葛亮啊,您真不愧为古今罕见的完人!
二O二三年十一月初于运城学院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