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5
《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
第十五章 永不舍弃的恋情
李恒昌

翻山越岭的槐花与荼草
化为一首起伏大歌
由那从未触摸桂叶的人
携给神奇的老人
——张炜《献诗》
在浩瀚宇宙之间,在苍茫大地之上,张炜有一位最钟情的恋人。这位恋人的名字叫诗歌。诗歌之于他,是一个神灵级的存在,是一位真正的女神。在他的心目中,诗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一切文学艺术的核心。
他不肯轻易赞美,但对诗歌和诗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他赞美诗歌:诗是真正的言说,心灵的回响,存在的隐秘,行动的刻记。诗是人的光荣,是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绝妙之物,是放射在时空中的生命的闪电,是压抑在胸廓里的滔天大浪,是连死亡都不能止息的歌哭叫喊。没有诗,所有文字都近似于虚浮的搪塞,也必将显得苍白。他认为,“诗是永恒的存在,是精神的内核。即便太阳有一天会因故消失,诗歌也不会消亡”①。
2002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他写下这样的文字:诗是我的最爱。他赞美诗人:诗人是令人敬仰的文学前辈,是永远屹立在风雨文坛的高大身躯,是人类精神的执火者,是一个永远打不败的人。李白杜甫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可是今天的吟唱似乎永远不能追赶他们了。他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当代诗人所肩负的责任。
在诗歌女神面前,他像一个有点腼腆和局促的大男孩,那么羞涩,那么温存。当他想到自己是一位诗人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还有更多的羞愧感。他承认,诗必须言之有物,也必须有生命经验。诗像一个让人猜不透心思的女神,很难伺候,也很难对付。他非常谦虚地说,我没有写出心中最好的诗。但是他又非常坚定地说,我会一直写下去。
他热爱诗歌女神,那么痴情,那么深沉,那么持久,一如《爱到花开》所唱:“我爱你一定爱到花都开了鸟儿把歌唱……爱到海枯石烂永远不后悔。”他为诗人对诗歌女神的追求做出最精彩的说明:“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不可思议的能量。”
他与诗歌最早发生恋情,还在懵懂少年的时代。钱穆先生认为,文学起源于诗歌,韵文早于散文。张炜的文学创作,也是从诗歌开始的。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诗歌创作。1975年,发表长诗《访司号员》。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写一个老红军战士在和平时代仍然喜欢每天吹号的故事。
自从开始创作以来,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几乎从未间断。只是不同时期,创作体裁有所侧重。“先写诗歌,后写散文和小说,最后回归诗歌”。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他将会花更多精力投入诗歌创作。
几十年来,他先后创作二百多首诗歌,编辑出版《费加罗咖啡馆》《家住万松浦》《张炜诗选》等诗集。他的很多诗篇,与其散文、小说互文现义,共同反映着其思想、精神和生活。因此,有人说,不读他的散文小说,很难读懂他的诗歌。
张炜的诗歌,绝不是像他自谦而说的那样“写得不好”,他的每一首诗,都源自生命和心灵的感发;每一次生命和心灵的感发,都由最恰当的诗性语言加以表达;每一次诗性的表达,总能引发读者的感动和共鸣。
最具代表性的诗章:《皈依之路》——皈依者的心灵成长史/另一种版本的《你在高原》。
《皈依之路》一部长诗,共十二章,两千余行,浩浩荡荡。怎样一部鸿篇巨制,又是怎样一个诗的传奇?仅仅凭这一部诗,便会记住这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既擅长写小说,又擅长写诗歌的人。一如因《离骚》记住了屈原,因《长恨歌》记住了白居易,因《凤凰涅槃》记住了郭沫若,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记住了艾青。独具特色的苍耳地、红河与深谷,用一方土、一场雪、一滴泪、一朵花,写就了一部史诗,一个精神皈依者的全部心迹和足迹。
它是“心灵的回响、存在的隐秘、行动的刻记”①。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你在高原》,是主人公宁伽的心灵《史记》。我们从中读出了作者的影子,宁伽的影子,所有灵魂和精神皈依者的影子。
它解开了,一个秘密,一个传奇。关于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圣徒?一滴鲜艳的血,怎样成为一条奔腾的红河?一棵小小的树,怎样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一个生命个体,如何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将自己化入莽野,融入天地,昂然而立?
这是人生的历程,这是生命的历程,这是心路的历程,这是追寻的历程,这是涅槃的历程。它几乎囊括了生命哲学的全部元素:矛与盾,生与灭,爱与恨,沉沦与升华——甚至,它就是一部灵魂和精神皈依的《十万个为什么》;它就是当代的《离骚》《天问》《九歌》。
人生在发问,作者在发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在世界上站立?你生命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苍耳地,悄悄地告诉你。生命之花,为谁长大,为谁盛开,又为谁枯萎?谁端坐高山之上,审视苍耳之地?谁又在审视自我,审视人生,审视灵魂,直至心底?谁在苍耳地询问:聚与散、合与分、生与死、来与去?我与你,与世界,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联系?人生在拷问,作者在追问。人生为什么需要另一只手,一道不会坠落的牵拉?牵拉着生命,牵拉着灵魂,牵拉着爱。你为谁在心跳,为谁在等待?为谁而颓废,为谁而疯狂?你为何来,为何又离开?你渴望着什么,期待着什么?你为何甘把自己点成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甘愿投入茫茫夜色中?那鲜艳的红河之水究竟哪里来?谁教导你恨,谁又教导你爱?大地为什么宽容地接受芬芳与回赠,又为什么知道自己怎样抚育和生成?谁能告诉我,人的一天该怎样度过?疲惫的双腿,该怎样蹚过平静的小河?心灵的热火,该怎样面对四季之歌?人生该怎样守望,又该守望着什么?人应该怎样改变,又该改变些什么?那紧绷的心弦,为谁弹奏,为谁而歌唱?大地究竟为谁而苏醒,江河究竟为谁而破冰?究竟为什么,宝贵的生命要爱惜?生命的依据究竟在哪里?为什么,瑰丽的生命会有黑色的花朵?为什么,黑夜之中还会有黑夜?为什么,黑夜的力量和白昼一样强大而不可胜?为什么,黑色的眼睛一定要寻找黑夜里的光明?寂静的夜晚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急促的灵魂为什么一定要反省?铭骨的思念为什么会沉入泥土?人在旅途,为什么一定要展歌喉?生命的汁水,为什么一滴一滴会渗出?为什么,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粉碎自己、融化自己?人生之爱,为什么沉重又沉重?天地为什么突然没有一点风?雪夜中为何要守护激情和宁静?为了谁,睫毛上悬起一滴泪?为了谁,眼睛里常含着泪水?曼陀罗为什么像死亡那么美?为什么,心灵一定要向死而生存?为什么,西风如故,爱到极致是荒谬?为什么,鸟儿一定要飞翔?为什么,人生一定要留存高飞的翅膀?为什么,你的头低着,灵魂飞翔在远方?为什么,飞鸟行走在大地上,谁都知道它有一双随时奋飞的翅膀?是谁,在一遍遍梦念着高原?是谁,在流过十三道石滩,跨出盆地登高山?又是谁,穿过十万高山再次吐露最深沉的爱?谁坐在山峦之上,内心飞出一条闪着银光的白蛇?白蛇缠绕,心力衰竭,是谁躺在大地上?山峦起伏,地动山摇。一股巨大的热力由大地升腾起来。是谁听到了大地的心音,是谁感到了大地的力量?谁感到了躯体在不断地生长,谁的额头变成一座山峰,眉须变成落雪的大树,血脉流成一条汹涌的红河?”
这一切的一切,这全部的因果和联系,全部在解开。这一切的一切,这全部的过程和心路,全部在展现。这是诗人的功力,这是诗歌的魅力。这是诗歌的荣光,这是皈依的力量。
最具思乡性的诗章:《海岛笔记》——诗性的海岛/精神的故乡。
“我这个暴烈的人
一来到海岛就没了脾气
捡一些鹅卵石
看海风习习
海带姑娘,花衣裳
铁壳船和木头橹”①
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面前,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我深深地懂得再汹涌的烈焰,也难抵海水的浸浇。在海岛,我的性格变得如此温和,如此美好。我始终微笑着面对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一夕又一朝,欣赏惠安女一样的姑娘,穿着海边彩霞,轻轻地摇橹,摇落一地斑驳的星辉。
“海老大失业了
黝黑的女儿长大了
石头后面的竹子青青
梳洗着遥远的浪花
远航的人是个顽皮的家伙
穿了黑衬衫,左脸上有疤”②
冬去春来,大海历经几多浪潮。海老大早已老大不再,他的日子过得可好?他那已经长大的女儿,为何不去岛外的学校?当她出嫁的时候,谁为她穿上嫁衣?谁又为她用浪花洗头?那个脸上有疤的黑衣人,究竟在海上经历了什么?抑或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海盗?
“一丛向日葵,一片晚饭花
海草屋和卷毛狗
一盆热腾腾的虾与蛤
喝烈酒的人
在说二十年前的妖怪
说遇到了巡海的夜叉”①
海岛的秋天很蓝很蓝,蜀葵开出应有的容颜,一个可以称为海之子的男人,借着酒劲,讲述当年的英勇故事,天花乱坠,只是隐瞒了他最神秘的恋情。
“黑夜思念来临
失眠让人销魂
大海中没有一处酒吧
没有这些扯淡的东西
石头星星如此静谧
装满了狂野的声音”②
夜色慢慢降临,心潮慢慢泛起,思念点亮黑夜的眼睛,失眠销魂狂野的秋风。思念是一种病,生在心里,寂寞在脑里。失眠也是一种病,身在海岛,心早已飞往陆地,病重中的人儿享受一片静谧。
“我交往了五只大鹅
他们强壮肥胖又干净
围拢,询问,好奇
一次次打探乳名
请允许客人有点秘密
请让我紧紧把你紧紧簇拥”①
我对海岛慢慢熟悉,沙滩旁写下关于野百合,关于白天鹅的诗句。有人询问它们的含义,我微微笑着告诉他,这一是个秘密。我要把它永远藏在心底。
“晨雾中爬出一只海怪
背是黑的,腹部棕黄
仰躺着迎接陆上晨曦
露出了两溜小小的乳房
一张大大的丑脸
掩不住万物皆有的慈祥”②
陆上的人儿向往海洋,海边的人儿把内陆仰望。一只海怪悄悄爬上海滩,乳房旁边的心脏也有自己的思想,它迎着晨曦露着慈祥。水中的生命,也要活成一道美丽的光芒。
“她的名字叫桂香
黄色草绳系瓦罐
盛满螺蟹和小虾
还有仁慈的海草
你赠予的是二十年后
我心中最滚烫的酒肴”①
岛上有个姑娘叫桂香,惠安女一样的打扮和模样,悄悄送我小酒肴,她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念想。
“即将告别黝黑的姑娘
告别风吹雨打的太阳
黑脸似铁,体白如银
所有纯洁的青年
都要在渔帆下成婚
可是我来自网络之乡
我是那里的草头王”②
真的不希望离开海岛,离开美丽的姑娘。他们在船上结婚,有大海作证,多么有趣,多么美好?无奈我来自城市森林,那里没有帆船,更缺少大海般的心跳。
“这里的大海拒绝诗章
诗人变得吊儿郎当
昨夜鱼讯传来
清晨的纸叶沾满鳞片
方头方脑的孩子在街头奔跑
沙滩上升起好大的太阳
该走了,切莫埋怨
快收拾好自己的背囊”①
大海才是真正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可惜我只顾了欣赏,无暇将诗行汇入波涛流淌。这里鱼讯很好,太阳很大、很棒。孩子们在风中自由自在地奔跑。只可惜,我必须收拾行李。再见了,宁静的海岛;再见了,奔腾的海浪;再见了,亲爱的桂香。回去后,我一定为你写下最美的诗章。
最具思想性的诗章:《床》——思想的光芒/形而上的力量。
“我们站着
有时也躺下
我们歌颂行动
却很少去想
躺下才有
生育和死亡”①
一张小小的床,诗吟仅六行,睿智思想放光芒。诗歌的力量,形而上的力量,哲思的力量。因为她,涉及了站,涉及了躺,辩证了行动和思想,关乎了生命和死亡。
人是有思想的苇草,不能仅仅在风中飘摇。人是有灵魂的天使,不能只是在风中奔跑。
我们需要无花的果实,我们同样需要玫瑰目送太阳和月亮。我们欣赏海鸥追逐巨浪,我们同样赞赏风平浪静,真水无香。让我们停下脚步,在床上躺一躺,好好想一想。让我们暂停行动,为心灵加满思想的能量。让我们披着星光,尽情呼吸沉思的芬芳。
最具本源性的诗章:《从诗经出发》——古代中国好声音/传向天边的薪火。
“从诗经出发
除了民歌什么都不怕
风雅颂,好大的风
从古九州吹遍天涯”②
有一些诗篇灿若星河,有一些歌声比天地壮阔。“诗三百”是诗与歌的最佳结合,是那个时代最美的中国好声音。春风吹来,陌上青青。大江南北,一片农耕景象。
凯风自南
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
这是来自劳作、民间、田园的声音。这是真正的诗,也是真正的歌。其思也深,其情也真,其意也美。
“这是童年大树的根柢
每到春天就展开一片枝芽
这是母亲微笑的手语
这是父亲佩戴的胸花”①
有一些星光闪耀天边,有一些甘甜来自雪山。“诗三百”是中华文学的滥觞,是民族文化的摇篮。它是万里长江的唐古拉,它是万里黄河的巴颜喀拉山。
所有星光都知道,通天河的秘密。所有孩子都知道,乳汁来自哪里。所有溪流都知道,奔向大海的意义。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这是脱胎于“诗三百”母体的声音,这是来自建安风骨的传承。其思也深,其情也真,其意也美。
“有一场兰草灼灼大披挂
似曾相识的美人
在长长睫毛闪动间
大地和王权一起归化”①
有一些诗篇春风入夜,有一些绿洲驻守大漠。“诗三百”是温暖人心的烛照,是传向天边的薪火。有一位女子手执一朵黄花,像一缕野火烧不尽的春风。
十八拍兮曲虽终
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这是“诗三百”的功用,这是真正的人文化成。其思也深,其情也真,其意也美。
中华大地诗意美,青山永远遮不住,恰似滚滚长江东逝水。
最具时空感的诗章:《北斗—北极》——星辰与大地的呼唤/天地合一的力量。
“北斗七颗星
银柄长勺美如画
绕着一个轴心转动
转得很慢
它不愿离开这个秋天”①
落红不是无情物,七星北斗恋人间。长夜不孤写诗意,意深情长胜秋蓝。
“北极一颗星
名高位尊,然而暗淡
今晚寻你好难”②
北极有明星,孤寂似寒宫。人间有佳人,谁知情独钟?
“蓖麻林里丝丝滴露
萤火虫小步快颠
小草睡眼惺忪
蓝点欬打着哈欠
冰糖一样的夜晚
有几只黄鼬兴冲冲”①
星空有星空的境界,树林有树林的风采。当星星在天空熟睡,林中小兽悄然登台。
“一根垂直的银线
牵住了一艘老船
天上的老熊在打盹
地上的爷爷在抽烟
妈妈在院里收干菜
奶奶擦拭花瓷碗”②
天上一颗星,地上有一人。天上的星星看地上,地上的人儿望天上。你仰望,它凝望,彼此的爱,彼此的欣赏与向往。
“神仙在天上玩宝石
先摆一颗,反复端量
再摆上七颗”③
在人之上,有星星悬挂头上。在行星之上,有恒星放射光芒。在恒星之上,有神仙将人间模仿。
星辰与大地的呼唤,天地合一的力量。
最令人神往的诗章:《瓦尔登湖》——唯一的种子/精神的高地。
“很遥远的一处风景
又很近
它被想象反复磨洗
却没有丝毫陈旧
神话的丛林
上帝的镜子
那个被嘲弄的人
当年在此出没”①
苟且在当下,诗歌和梦想在远方。在一个地理距离很远,内心距离很近的他乡,有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它像思念梦中的恋人一样,反复想象,始终长存心房,又像在月亮之上。
诗意的居所,返璞归真的烛照。在那个有着神话色彩的地方,有一个有别于我们的主人。他逆袭了时代,逆袭了生活,在此做生活的“减法”,做思想的“乘法”。他曾被人嘲弄,但上帝最终对他露出慈祥的微笑。
“他小而又小的木屋
盛不下无边的念想
朴素的深褐色
竟使辉煌的神庙感到羞愧”①
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木屋,还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屋边面水而居,吃些粗茶淡饭,种些花花草草,欣赏伟大的夕阳折射在平静的水面。夜晚看夜空寂静的星星,写下零零碎碎的文字,读着最喜欢的书,发出会心的微笑。
远离闹市,远离喧嚣,远离滚滚红尘。比远行更宁静,比桃花源更美妙。怎样的沉静和惬意?怎样的超然和淡泊?又是怎样一个小木屋?它比豪宅更有价值,它的意义超越神庙。
“我从小小窗下
捡了一粒橡籽
一路珍存
飘扬过海”②
越洋远游,有人喜欢到“天堂”购物,有人在意异乡的风景,也有人希望能沐浴“自由”的风,而我,只是在湖边,捡起了一粒小小的种子,像珍惜从来没有见过的宝贝,又像对待一个上帝赠送的魔法宝瓶,一路飘扬过海,从异乡到故土,从远方到脚下。这是远游他乡,最珍贵的收获。
“想把它赠与诗友
又舍不得
因为它可以
生成一棵大树
长成一片丛林
再化一个
瓦尔登——”①
来自湖边的种子,来自木屋窗下的种子。它既是橡树的种子,也是心灵的种子,是诗的种子。不仅如此,它还是唯一的种子,价值连城。我要将它种下,种在我生命的路途之上。多年之后,如同夸父逐日的身后长出一片美丽的——邓林——另一个瓦尔登湖。
最具哲理的诗章:《他们》——心灵相通的梦想/人际关系的最高理想。
“他们与我一样
他们是谁
如此熟悉如此陌生
挚友亲人
沧海一粟
大漠一粒
他们与我
同一个名称
同一个苍穹”①
一个非常常见的人称代词,使用率极高,遍布语言的丛林,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含义。然而,张炜却以诗人的敏锐,哲学的思维,诗的语言和形象,对此提出了疑问和追问。
“彼此诉说相识
从未诉说从未相识
只有我没有我们
一个我面对他们
他们割伤
我未流血
午夜哀疼
他们从未知晓”②
首先他疑问的是这个词语本身。我称别人为他们,别人称我为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切割,如此划分?为什么不能直接统统称为我们。而且,我是我们的一员,为什么只有我,没有我们?在我们之中,为什么总是只强调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我们中的其他人?
“骨肉兄弟
令我惊奇注视
五官何等相似
内心之波
我却无法洞悉
谁能进入其中
走穿茫然”①
他对兄弟姐妹也提出了疑问,完全相似的兄弟姐妹,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吃同样饭菜长大的兄弟姐妹,同一个屋檐下生长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不能彼此走进彼此的内心?为什么,不能让人洞悉彼此心灵的悸动?
“朝夕相处之爱
又如何感应
如同踏入同一条
曲折漫长之河
爱能使人心疼
爱却不能使之
走出慢慢人丛林”②
进一步,他对朝夕相处的爱人也提出疑问。为什么即便相爱,也不能真正实现心灵感应?为什么即便在一起,也不能彼此走进灵魂?为什么起初爱得轰轰烈烈,时间久了,便渐渐淡漠,甚至成了鸡肋?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一起走出一片永恒的丛林?
“听说孪生兄弟
有过奇迹惊心
千里之外的遇险
另一个会感到灼疼
他们不是他们
他们只是一个我
分成两次的行动”①
那么,世上是否有人能够变他们为我们,变我们为我?诗人给出了经典的答案:那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孪生兄弟,他们不是相互割裂的个体,而是一个人的两次行动。
“神奇的我
怪异的他们
一方享受阳光
一方走入黑暗
人类哀伤
不能在同一时刻
仰视同一轮太阳”②
“我和他们”真的不可思议,简直可称为怪异。我们本是同类人,我们本应是相亲相爱的兄弟,为什么,只希望自己走进阳光,却把兄弟推向黑暗?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在同一个太阳下,共享幸福、快乐和美丽?
“人们渴望变成兄弟
而我祈求
变成孪生兄弟”①
让我和他们、我和我们,不仅成为兄弟,而且成为孪生兄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也是人际关系的最美境界。
那么,世上有没有这样一种路途,即便不是真的孪生兄弟,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只有四个字:无私、真爱!这是《他们》潜在的内涵和唯一的答案。
最具叛逆性的诗章:《献诗》——不一样的烟火/逆势生长的歌王。
“七十岁尊为歌王
六十岁是个老不正经
五十岁是个十足怪人
四十岁有了死亡传闻
三十岁万人诅咒
二十岁像个游魂
十岁长成不可救药的呆子”②
这是一代歌王的成长历程。他和别人不一样,而且绝对不一样。如果他和别人一样,又会怎么样?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十岁是个乖孩子,二十岁成为优秀毕业生,三十岁初次登舞台,四十岁成了干部,五十岁获得了演出的奖项,六十岁光荣退休,七十岁和广场大妈一起跳舞,八十岁最终无歌可唱,无路可走。可是,他毕竟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不一样的烟火,不一样的榜样。他逆着规矩,逆着潮流,逆风飞翔,逆势生长,就像长江里的中华鲟一样,纵然没有鲲鹏一样的翅膀,小小的生命,也要从零公里处出发,迎着风顶着浪,去追求最高的海拔,最高贵的理想。
一切的一切,只为了爱,只为了生命,只为了成就生命的奇迹,只为了成为鲜花盛开的一代歌王。
最具战斗性的诗章:《勇士》——另一个战场的战士/向高洁之士致敬。
“我亲眼看到长矛刺中了永恒
看到喃喃絮语中的奋力一掷
看到像儿童手中的冰一样
纤长溜滑的脊背和那个
小马一样浑圆的臀部
长尾飘扬的奔驰牵着冷月
草芒顶起一片欢笑的哭泣
有一道永不愈合的创伤
为痛楚长嚎奔突一生
只从孤独的英雄授予一支长矛
就不停地戳击平庸的时光
在大海荒野筑起幕前
弹跳起一个金光闪闪的生命”①
这是一些另类勇士。他们不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生活于和平时代,在进行一种极为特殊的战斗。在这里,看不到一丝硝烟,也看不到一丝战火,看不到刀光和剑影,看不到血与火的碰撞。
在这里,激情燃烧的只有他们的一腔忠诚和热血。他们以高洁的精神为旗,以手中锐利的笔为枪,进行最顽强、最艰苦、最持久的战斗。他们的敌人寓于无形之处,有时像隐形飞机,有时像麻痹神经的毒气,有时又像能煮熟青蛙的温水。他们无处不在,强大而顽固,常常杀人于无形。那敌人的名字叫平庸,也叫庸俗。很多人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们的俘虏。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勇士,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手持“一支长矛”,“不停地戳击平庸的时光”。这是勇士的写照,这也是作家自身的写照。
回望20世纪90年代最后那个沉默的夏天,我们听到了一声巨雷,并在闪电的光芒中,看到一个不同于我们的身影。他说,在血与火的可怕环境里倒有勇士产生,可是在金钱腐蚀的社会里却难找到勇士。
这篇写于1999年夏初的《勇士》,让人真切地感到,一位真正的勇士,“用长矛刺中了永恒”,“喃喃絮语中的奋力一掷”,“弹跳起一个金光闪闪的生命”。这勇士的喃喃絮语,最终也必定会惊动整个世界。
最具品质性的诗章:《蓝花杯》——火焰过处的高贵/不朽精神的写照。
“与什么为伍
才能够得上高贵
长长的坠子
闪闪的丝带
可以休矣
红顶子使人厌恶
到处散发着
隔世的霉味
如此清纯
竟来自那个年代
不可思议的怪异
放在计算机旁
由一只白皙的手
一次次端起”①
蓝花杯就像一位高洁的绅士,始终保持着自己高贵的尊严,以及灵魂的自由。他决不肯与堕落者同流合污,一如与山巨源绝交的嵇康。象征地位金钱名誉的一切,他都完全置之脑后,不屑一顾。正如污泥之中,可以开出莲花的清幽,蓝花杯生于那个异常黑暗的年代,淬火于万般炽热的窑炉,他依然那么高洁,像屈子在江边绽放雄浑的歌喉。如今他放在新时代的舞台,一只细心呵护的手,将他一次次端起,像甜蜜美唇上的情人之吻。一旦不慎失手,落地的声音必定演绎永恒的不朽。
最具光泽性的诗章:《火药》——强大无比的武器/诗歌的衰朽与荣光。
“我的诗如火药
射向大地
我向苍穹深处
含着怜悯的泪水爆炸
无法估量的热和能
摧毁和融化了一个帝国”①
“我的诗如火药。”这是这首诗歌的诗眼,也是作者诗歌的基本特质。诗歌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所有艺术的内核。因此,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苍白无力的,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内在能量和外在力量。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拘囿于个人小天地之中,做着一些无病之呻吟。也有的诗人,醉心于所谓现代诗的摹写,写着只有自己才能听懂的神经质似的呓语,好似马和驴子交配生出看不到希望的后代。在他们那里,似乎诗歌与生活无关、与家国无关、与激情和热血无关,只与个人有关,只与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关,以致很多诗人,因此走上了歧路。
如果说19世纪是诗人发疯的年代,20世纪时诗人倾心死亡,那么21世纪的诗人却陷入抑郁或者抓狂。曾几何时,诗人是春天的象征,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诗人的诗作,像火焰点燃激情燃烧的岁月,温暖难以忘却的生命芳华。然而,今天我们难以读到那如火如电的诗句。一如郭沫若当年“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一如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如《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诗人王黎明曾经指出,诗人从来没有如此绝望:一个神祇让所有这样的诗人道出自己的痛苦。诗歌的衰退,体现了诗人自身的软弱无能,对现实的依附和精神的瓦解。正是这样,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心灵慰藉的诗歌才显得弥足珍贵。曾几何时,诗人几乎成了疯子、偏执狂的代名词。但是,那绝对不是真正的诗人。那些真正的诗人依然罕见而高贵。美丽的诗篇像植入内心的火种或者火药,当黑暗降临时,才能看到它的灵光——微弱或明亮,当其在黑暗中点亮,会放射出美丽的光焰。正如不朽的思想改变着人类自身一样,沉沦中的人们需要激情唤醒。唤醒我们的,只能是诗人的“火药”。
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到了人类末日,文字的残骸、瓦砾和金属碎片遍布荒原,诗歌也会变成铀一样的精神元素,放射出无法抵御的力量。如果所有诗人都像《火药》的作者一样接受一点黑色的粉末,在最后时刻倾听,倾听那若有若无的轰鸣,那么诗歌就永存人们的心中。毕竟,真正的诗,是满腔热忱的火药,是放射在时空里的生命的闪电。
最具升华意义的诗章:《更强烈的光》——活成一道光/不朽的信念和梦想。
“地下游走着
一个个灵魂
一遍遍抚摸呼唤
沉睡的丛林兄弟
他们泪水洇流
全是绝望的盲人
四周堆积了茫茫夜色
矗起望不透的漆色
亿万年前凝固的瞳仁
已化为善良的石头”①
光明,是煤炭的本质。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因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像无数原本有鲜活生命的奴隶,被牢牢钳制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深深的地狱之中。这是一个极其悲惨的世界,没有光明,没有自由,没有人性。像郭沫若笔下那令人痛心的环境:茫茫宇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又恰似闻一多先生笔下的那一潭死水,看不到任何生机和希望。然而,没有人比他们更期盼白昼,没有人比他们更希冀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到来,那受苦受难的奴隶一跃而起:直到粉身碎骨,才攀向光明的出口。让所有的激情在大地上肆意张扬,让所有的悲伤成为永不倒流的河水。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我们身陷囹圄,虽然我们身陷囹圄,但我们一定要冲破黑暗的牢笼,做自己和世界的主人。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虽然我们皮肤黝黑,但我们一定燃烧自我,燃烧希望,誓死活成一道光。
世人认识和反映世界,有两条基本道路:科学和艺术。一如哈姆雷特所言,总有一些东西比哲学更加丰富。我们看到,张炜在科学之外,开辟了一条适合自身的文学创作的艺术道路,在小说创作之外,同时开辟了诗歌创作的道路。这一条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也不会轻松,但是至少是一条充满阳光的宽阔的道路。我们将会看到,他将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越走越远;我们也将会看到,不久的将来,他会创作出更加灿烂的诗章,也将以一代诗人的形象矗立在中国当代文坛。这是他的一个执念,也是他的诗与远方。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