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足迹
作者:杨山坡
有一次,我和沈家大哥到垫江县城去走亲戚,徒步翻越明月山。我们来到明月山脚下叫大槽沿的地方,由于走得太急,已经有点儿气喘吁吁了,于是坐在大路边的石头上小憩。我放眼望去,重峦叠嶂,林木森森,百草丰茂,群莺乱飞,百鸟争鸣。山涧泉水清冽,汩汩流淌,形成不计其数的袖珍瀑布。一条小路顺着溪流蜿蜒而上,伸进密林深处。童年的我沿着这条小路上山砍柴,来解决家人的燃烧问题。这条小路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也洒下了我童年的汗水。几十年过去了,多想重走这条小路,再喝一口甘甜的山泉,寻找童年的足迹,捡拾童年的故事。思绪把我拉回到童年时代。
那时,我只有几岁的光景,时常爬到老家后面坡顶上向东眺望,逶迤的明月山出现在眼前,让我浮想联翩,无限神往。好想到明月山上去,看看山上的风景,听听山上的鸟鸣,尝尝山涧的泉水,欣赏山上的美丽童话。天快黑的时候,姐姐和她的同伴们从明月山砍柴回来,她把柴靠墙壁放着。我看见捆得整齐平顺的树枝,枝桠满是深青色的树叶,树叶似乎在向我微笑,仿佛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我好生羡慕,缠着姐姐带我上山去砍柴。姐姐说,砍柴很累,路途遥远,我人太小,不带我去。经过我的死缠烂打,姐姐拗不过我,终于有一天同意带我上山砍柴。
这天吃过早饭,我和姐姐还有院子里的其他人,来到明月山脚下,跨过小溪,顺着溪边小路向山上攀登。我们到了半山腰——一个叫牛耳坪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我找了一块平地,把竹篾和扦担放好,然后开始砍柴。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到这样大的山,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树,感到十分新奇。我胡乱地砍了一些小树枝,姐姐帮我捆好。开始把柴放在肩上的时候,我走起路来轻松自如,健步如飞。可是走到半路的时候,就迈不开步了,两腿像生锈的剪刀。姐姐看我实在走不动,把我挑的柴分了一半给她,这样我感觉轻松多了。太阳偏西了,大约下午3点钟吧,路过一户人家,有人还在吃饭。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心想要是有人给我一碗饭吃该多好哇,哪怕是一碗稀饭也行。这天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家里的,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后来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原来上山砍柴并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明月山不是我想象的童话世界,那里没有美丽的童话故事,我再也不想上山砍柴了。
后来我不得不上山砍柴。一是姐姐出嫁了,我是家里剩下三兄弟的老大。二是那时“农业学大寨”正在火热进行中,社员们 “抓革命,促生产”,积极开荒种地,凡是能开垦的地方都开垦了,种上了庄稼,几乎没有一块荒坝,没有了树林,没有了荒草,燃烧就成了严重的问题。父母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家糊口,上山砍柴的任务自然就是我的。那时我在大队小学读书,一放了寒假,就和伙伴们三三两两去明月山砍柴。开始两三天很不适应,每次回到家里手脚无力,腰酸背痛。连续几天上山砍柴后,渐渐地腰不酸腿不疼了,感到轻松愉快。
那年月上山砍柴的人特别多,有大人也有小孩儿,路上砍柴的人浩浩荡荡,迤逦而行。大家把竹篾绕成圆圈,斜挎在肩上,一手拿弯刀,一手拿扦担,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明月山进发。一路上,有的讲故事,不见其人,但闻其声,故事讲完了,一片欢声笑语。有的胆子大,还唱起歌来,我不知道着不着调,但是唱歌的人唱得很投入,歌声停了,没有掌声,只有喝彩声,希望再来一个。就这样,20多里路伴随着笑声很快就走完了。到了目的地,然后各自分散去砍柴。
每次走进明月山,来到山岭,只听到砍伐树木的声音。这不是有组织的、有节制的砍伐,而是乱砍滥伐。这勾当都是大人所为,我们这些小孩儿是无能为力的。明月山上目之所及,没有一根像样的树子,剩下的全都是残兵败将。我们就去捡那些剩下的已经枯黄的树枝,捆好挑回家去。一次,我在一块平地上把柴捆好,坐在地上休息,忽然看见刚砍不久的松树树桩。我站起身来走过去,看见从砍过的斧口上冒出白里泛黄的松油,像是一滴滴痛苦的眼泪,无声地控诉着人们的无情和残忍。一只小鸟倏地从头顶飞过,发出无奈的悲鸣,与那砍伐声相比显得多么微弱,从空旷的山野掠过,似乎在哀嚎:“我的家呢,我的家呢!叽叽……”
从山岭到山谷路很陡,有60度左右的坡度。由于走的人多,形成没有石梯的光滑大路。我们在捆好的树枝前面穿一根横木,放在肩上拖着下山,这样既轻松又快速。到了山谷,路变得平缓,然后挑着柴走。来到小溪边,泉水叮咚响,像无数跳动的音符,组成忧伤的小曲。我们踩着石墩跨过小溪,把柴放下,喝够甘甜的山泉,用清冽的山泉洗去脸上的汗渍,然后挑着山雀的悲鸣和山泉的小曲回家去。
砍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也会遇到危险。我喜欢砍春天开花的映山红。这种树长在悬崖边,干直叶小,拇指粗细,一米多高,好捆轻巧,放干后烧起来火劲大。有一次,我看见悬崖上的石缝里有一根长得笔直的映山红,攀着岩石的棱角慢慢爬过去。我右脚踩在一块嵌在土里的50厘米见方的石头上,左脚蹬在崖壁上,右手抓住映山红的树干,左手拿刀(我是左撇子),用力向树干根部砍去,两刀就砍断了。我整个身体重心瞬间下坠,石头承受不了重力,滚下山崖。我的两脚分开,拉成“一”字型,我差点儿和石头一起滚下山崖。当时痛得我无法站立,在悬崖上坐了好久好久,疼痛才慢慢减轻,一连痛了好几天。这件事情告诉我:万事要小心谨慎,再好的东西,如果有危险,千万不要去冒险。这对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我还在神思飞扬的时候,沈家大哥说:“老弟在想什么呢?” 我深情款款地说:“那条小路是我小时候上山砍柴走过的,多么熟悉的小路,好想再去走一次,寻找我童年留下的足迹,倾听山泉的叮咚声。” 沈家大哥用沙哑的声音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退耕还林,燃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现在根本没人上山砍柴,谁还会去走那羊场小道呢?估计山林进不去了。” 歇息了约20分钟,劲攒足了,我们满怀信心地攀登明月山。看来那条小路无法再去涉足,只有在心灵深处寻找那童年的足迹,追寻那逝去的时光。
【作者简介】
杨山坡,原名杨定超,四川大竹人, 中学高级教师。平生以语文教材为剧本,以阳光少年为主角,以三尺讲台为舞台,演绎不计其数的心灵故事。论文《哈哈镜里的人物形象》在北京三个面向和《教育文摘》联合举行的教学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闲暇时喜欢阅读散文、诗歌和小说,在字里行间徜徉,在句读上坐着小憩。同时喜欢堆砌文字,放飞梦想;在文学这个百花园里播种希望,挥洒激情,收获喜悦。主要作品有散文《桂林日记》、诗歌《歌声飞过40年》、小说《寻人启事》等。在人生旅途中,追求诗意的生活,逐梦艺术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