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境界叫守拙
文/ 铁裕
做人,有一种境界叫守拙,这是明哲保身、不露锋芒,自然而朴实的一种处世哲学。以此为人、处世,即能文以拙进,道可拙成。
可是,人活在这世间,谁不想聪明、精干?谁不想拥有智慧、计谋?谁又不想把世道人情看破?然而,越是聪明,越会误事;越是精干,越会出差错;越是有智慧,越会多苦恼;越是有计谋,越会引火烧身。

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历史上,不乏有许多满腹经论,才华横溢的人,竟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而有更多的人,只因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一类型的人特别多,例如三国时曹魏的蒋干,自恃才高,能言会道,他主动对孙权说,他愿过江去劝说周瑜归顺。他以为看了周瑜的信件,而尚在睡梦中的周瑜没有觉察。谁知这是周瑜为他设的“蒋干盗书”的陷阱,致使蒋干中计;杨修也是如此,自恃才高,多次在曹操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结果,只因对“鸡肋”的揣测而丢了性命;还有曹魏的大司马曹休,也自认为自己智谋超群,精通军事,但却被吴国的鄱阳太守诈降,致使其军队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因自作聪明而落得悲惨结局的人不计其数。苏轼也许是看透了这一点,因而作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而在历史上,能够韬光养晦,装痴装傻的人恐怕要数刘备了。在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韬光养晦成就了刘备,使他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庸之辈得以和孙权、曹操三足鼎立,并世称雄。
除了刘备之外,还有程婴忍痛献亲子,以痴傻的方式使得赵氏孤儿留住性命;蔡锷起兵反袁,但为了麻痹袁世凯,故意日夜花天酒地,贪念歌妓小凤仙;刘邦在自己处于劣势之际,听到项羽要发兵攻打他,因而亲临鸿门宴谢罪,蒙骗了项羽;吕蒙为了战胜关羽,示弱以骄敌,致使关羽意大失荆州;郭德成在酒后失言,最终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以此而保全了身家性命。

俗话说:“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此话一再提醒人们,为人处世,不要过于精明,更不要锋芒毕露。与其显示自己有多大的才能,不如将智慧深藏;与其显示自己有多强大,不如向别人示弱。因此,做个愚笨、痴傻,而内心却是精明的人,大智若愚,韬光养晦,以保全身。
诗云:
忘记年龄不服老,忘记过去今更好。
忘记怨恨乐逍遥,难得糊涂万事了。
人世繁复、纷攘,切勿任凭自己的天性做事。在这世间,你在给自己修路,别人在跟你借路。在修与借的过程中,关系会越来越复杂,矛盾也会越来越深。因此,守拙、愚鲁,是一种最好的明哲保身。在精明与愚鲁的较量中,往往是守拙、愚鲁者得益。因此,难得糊涂,顺从天性,痴三分,傻外形,才是智慧,才是聪明人。
诗云:
难得糊涂真人生,大智若愚好性情。
红尘万事随风去,功名利禄一场空。

做人的境界不是显示聪明,而是守拙、装糊涂。只因这个世界太繁复,许多事情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切的众生,即是众生,也非众生。面对那些是是非非,莫听莫问莫信,顺其自然,任它天悠悠,地长长,随它长江、黄河水奔流。在人间得以恬静,在梦中得以安寝。虽居闹市,不为名诱惑,不因利痴迷,从而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灵。
当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也不至于真的要向刘备之类的人那样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但也不能太精明,或是太痴愚。凡事装一下糊涂,做个精明的糊涂者,也不失为处世的高人。
抱朴守拙,就是做人的境界。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有八句抱朴守拙、涉世之道的句子,摘抄如下:
一、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
二、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以借此调心;
三、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四、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五、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堪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六、待富贵之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之人,不难有恩而有礼;
七、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情看得破;
八、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世间有许多事,不要把它看清,看清了会使人伤心;世间有许多的是非人,不要想着把他们看透,看透了会使人愤恨;世间有许多情,不要把它看懂,看懂了会累了自己,伤了神。
与其显示自己的聪明,不如守拙与清心;
与其夸耀自己的才华,不如抱朴与养晦;
与其卖弄自己的圆滑,不如小心与谨慎。

人在世间,有心能知就行,不必枉费精神;有情能爱就好,何须非要佳人;有缘能聚就行,何必非握权柄;有梦能圆就成,何必非要寻取功名。
与其费尽周折将繁华竞逐,不如在庭前看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与其为权贵卑躬摧眉折腰,不如望天上浮云任卷舒,去留无意;
与其性如烈酒而疯狂似醉,不如像原野的风无踪影,吹过无痕。
人生如棋,有进有退,但要进的顺心,退得有形。
做人要有几分淡泊,却要淡如清风;处世要有有几分痴傻,但要傻
得有声有韵。
人活在这个世间,要想活得舒爽、轻松、自在,那就去追寻守拙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会感恩、结缘;学会思考、宽容;学会糊涂、装傻;学会淡定、洒脱;学会轻松、自然;学会谋生、乐生。

炊烟缕缕
文/ 铁裕
炊烟是有着生活气息的,它纯洁而宁静;
炊烟是有着诗情画意的,它飘渺洒脱而又轻漾;
炊烟是人们殚精竭虑后,企盼着不朽的灵魂显影向上;
炊烟是房上升起的云朵,那是一些柴禾枯草落叶化成的幽魂在飘荡。
在昔日的乡村,总能看到一缕缕炊烟袅袅娜娜往天宇冉冉升腾、飘逸。那青烟或直或弯,或长或短;或淡或稠,或粗或细;或高或矮的飘荡着。那姿势柔和而曼妙,轻盈而优美,是乡村一道道充满着生活气息的风光。
炊烟总是伴随着柴禾的微粒和食物的味道,亲切、暖和、温馨。不像暮霭或尘雾那样冷漠、潮湿、清凉。
大自然的雾气往往会与人间烟火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但山里人还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那漠漠如织的,是大自然的雾气;
那缕缕轻飘的,是人间的一股股炊烟;
那寥寥升起的,是一种寂静而忙碌的苍凉;
那丝丝飘起来,是一种伴随着幸福的气息与清香。
在山地里劳动,总免不了回头看看自家房顶上是否有青烟飘起?若是看到有青烟袅袅升腾,就觉得胃袋早瘪得像个口袋似的,饥饿一阵阵袭来。于是,鼓起劲来想早点干完活回家吃饭。若是看到房顶上冷冷清清的,就会怨起自己的婆娘来:“球,不干了,老子在山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她倒好,不知是捂在被窝里睡懒觉,还是游尸摆魂去了”?
这时,会有人对发怒的汉子说:“你在这里傻乎乎的干活,你婆娘会不会去外村勾引野男人,还不快去将她从被窝里揪出来。要不就会整出个杂种来,你会戴一辈子的绿帽子,哈哈哈”。玩笑是玩笑,可回到家里,还是免不了吵一场。
男的气势汹汹,一副凶恶神样,女的一肚子委屈,满脸羞愧。你骂我的娘,我操你的祖宗三代。于是,舌战演变成了拳战,家庭演变成了战场。
架吵得不可开交,吵得乌烟瘴气。但饭还是要吃的,男的气呼呼的去劈柴,女的哭涕涕的去生火。不一会儿,那炊烟又轻轻飘飘的升起来,慢悠悠的向天宇飘去,和云朵拥抱在一起。
女人麻利的将饭菜端上来,男的不管干饭稀饭,也不管是洋芋豆腐白菜,还是干酱豆食酸菜,稀里哗啦的将饭菜一扫而光。男人打了个哈欠,接着就叫婆娘上床。
乡村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这样,干脆、直率、泼辣、野性。很有一点儿原始时期那种风俗、习惯。
但山里人的生活也充满诗意,除了免费享受阳光,沐浴月华外,还有大自然的风光,使他们大饱眼福:
那野旷天地,苍古疏幽的山野显得那样豪放;
那广袤无垠,湛蓝幽深的苍天就像一部很大的立体电影;
那辽阔原野,流淌的河水天天呈现在他们的视野里是那样的漂亮;
那沧桑岁月,斑斓的人生就像一部无字的小说诗歌任他们阅读或是咏唱。
而然,最有诗情画意,最能撩人心魂的,还是那炊烟。它温柔而稠密,它清洁而优美;它丝丝缕缕,飘飘渺渺;它洒洒脱脱,悠悠晃晃。

在每一缕炊烟下面,可以想象:不是有慈祥的母亲,勤劳的婆娘,就是美丽的村姑在做饭、烧水。因此,那炊烟就是生活之烟,生命之烟;是岁月之烟,人生之烟;是希望之烟,梦想之烟。它默默地讲述着山民的朴素生活,平淡的人生。
炊烟缕缕,春夏秋冬就是山民们的生活景象;
炊烟娜娜,那近的远的成丝的成缕的就是生活的饭菜香;
炊烟袅袅,在无言的诉说着庄户人家的欢乐喜悦哀怨忧郁与希望;
炊烟丝丝,那故乡的一股股炊烟无时无刻不萦回荡漾在我思乡的心灵之上。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烧柴火了。在许多人家中,我看到烧的是无烟煤,甚至有的家人家也用上了气化炉,或者是全部电器化。厨房里打扮得干干净净,清清纯纯,不再像昔日那样柴禾、稻草、树枝、海垡等等堆得一屋都是。但是,我依然怀念有着缕缕青烟的岁月。
是啊,那丝丝缕缕,袅袅娜娜;那飘飘逸逸,充满着生活气息的;那充满着乡土人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炊烟,让人难忘。
飘荡在记忆深处的炊烟,常常在黄昏时引领着我的思维,走向岁月的深处,去回味那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
袅袅娜娜,在顶着风雨显示它的倔强;
缠缠绵绵,涌入大地也悄然的溢进了我的心房;
升升腾腾,汇聚了每一个生命的血液在时光里轻漾;
轻轻盈盈,那优雅的姿势让人感到了岁月的静好与人生的安详。
2023年1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