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庆悟宅茶话 》

松亭茅居图轴 陈 铸(原件存泸州市档案馆)

高觐光 ( 1932年70岁)
高觐光,字琴生,晚年更字岑荪,合江县神臂城临江镇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官云南浪穹县(1912年改名为洱源县)知县。辛亥反正,挂冠还乡,致力地方教育,曾任合江县凤仪书院山长。20世纪20年代,参与民国14年(1925)版《合江县志》的修撰并负责审校。20世纪30年代移居泸州,领衔主纂民国24年(1935)版《泸县志》。觐光先生主纂的这两部县志,是四川省史志界名志。何白李先生云:岑荪“本合江人,但久居泸县,也如朱虹父本酉阳人,而久居 泸县,也成了泸县人。他对泸县最大的功绩是主编了一部乙亥《泸县志》”。
与高觐光成为至交的泸州人,有陈铸,苏潜孚(启元)、曹献之、邹鹤侪、黄哲臣(黄华)、罗次瀛(顺藩)、万慎、蒋茂璧、李赦虎、朱虹父、陶仲渊、朱安之、毛炳勋、梁云程、任清如、颜本芹、温筱泉等。其中陈铁荪(陈铸)、万慎、罗次瀛(顺藩)、毛焕煊、黄哲臣(黄华)等人,曾先后任泸州学堂、泸女师监督或首事、学监、校长。这些名字在泸州地方史学文献中熠熠生辉,低头不见抬头见,一部泸州民国文化史与诸君子密切相关。
高觐光与温筱泉
温筱泉(1870—1961)十六岁时入鹤山书院,通过万慎、陈铸的引见结交了苏启元。万、陈、苏三人“皆以学行相砥砺,文名噪一时”,是他们向温筱泉介绍了高觐光。
温筱泉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中举,出资捐同知,任云南巡检。温筱泉在云南经常造访高觐光,成为酒朋诗侣,据温筱泉回忆“琴歌酒赋多至夜分始罢。间以同游五华翠海间,布衣席帽,负手行吟。”“当是时,世变已不可收拾。予知滇乱将作,密书告君(高觐光——蓝集明注)请去。君方领巨邑,隆然有声,谢未能矣。自是以后,天下遂号称民国。旧时循良之吏,各稍引去,君亦浩然归里。顾以不得竟其志为憾。当道素稔君贤,延致入幕为之治官书,达民隐,举措多借助于君。君颇思效用於时。质直无少讳。而十年之中兵祸相寻,靡有宁息,往往于戎马仓皇时遇君,感愤叹息,始求如滇垣寓斎之不可得矣。于是君欲以著述见於世。空山风雨邈焉。寡俦凡心有所契,而意有所惬者,一托之于文。”(见温筱泉《茈湖馀碧录序》)
高觐光从云南“浩然归里”后,泸州当道聘请入幕“治官书,达民隐”,觐光先生亦“欲以著述见于世”。

温筱泉先生
高觐光与朱德
觐光先生与朱德、陶仲渊等是"东华诗社",主要成员。
高觐光在《橘隐园诗集序》一文中记录了当年朱玉陔旅长与泸州名士结社雅集的情况。
高觐光与朱德有诗歌唱和。如《和朱玉陔登五峰顶(原韻)》:
蜀障泸云一扫空,江山依旧入春风。
五峰草木干戈外,万里燕齐指顾中。
秀嶂远涵清酒绿,好花飞上战袍红。
书生自愧无长策,胆气从公杀贼雄。
朱德夫人萧菊芳(1885-1919)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学堂学生,1912年与朱德结婚,1919年6月在昆明病逝。朱旅长的《祭妻萧菊芳文》就是请觐光先生代拟的。何白李先生评价此祭文“虽系代作,但也写得很有感情,是一篇好文字”。
高觐光与陈铸
两位先生相知甚深。两君子有共同的游学、仕宦经历。觐光云:“陈君铁生,与予生齐年,同讲学泸校,同游滇。入民国,同授泸中学”,“道相尚也,义相好也,情相亲也”。高觐光对陈铸一生的思想和修为非常了解。在《陈铁生杖国纪念序》记载了他俩的交往。
陈铸被万慎称为大儒。
甲午战争后,清廷腐败,外患日重。陈铸痛心疾首,曾投笔从戎,参加过云南反清独立战争。清光绪二十年中甲午科举人,任云南、沾益、平彝等县知县。陈铸博览经史,以诗书画陶怡情操,号称泸州诗书画三绝。挂冠归里,应泸州道聘任,先后在鹤山书院和川南书院执教,任山长 。光绪二十七年 ( 1901年) ,陈铸与泸州学界高楷、温翰桢、罗顺藩等人联名上书,请求停书院,开新学,革新教育,造就新人。高觐光与陈铸有共同的抱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铸应泸州知州李忠鉴召集,与罗顺藩、温翰桢等商议,开办泸州学堂(初为师范传习所,后改为泸州中学堂)。陈铸应聘任首任监督(民国后称堂长、校长)。高觐光、万慎任教泸中。时王少溪、阴懋德成了泸中首届学生。光绪三十四年 ( 1908年) ,陈铸调任泸州视学 。民国元年 ( 1912年),陈铸还约同前清举人温翰桢、同盟会员李琴鹤、金丽秋等,创办了泸州女学会女子师范初级学校,陈铸任第一任校长。此为泸州民办学校之开端,为泸州女子接受近代教育谱写了新篇。民国四年至八年 ( 1915年— 1919年),陈铸再任泸州中学堂堂长五年。陈铸任泸州中学堂堂长前后达十年。陈铸在泸州劝学所视学任上,发展城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了大批师资和兴办实业的人才。在清末民初川南近现代教育史上,陈铸贡献卓著,被誉为泸州民主教育的奠基人。陈铸的师资阵容,觐光先生赫然在列。
高觐光与陶仲渊
高觐光、陈铸、王沛霖与泸州大诗人陶仲渊是极好的朋友。
陶仲渊“病且死,属长女淑诗曰‘他作述殊草草,惟诗致力独多。我死,请铁荪先生弁其首以付印,吾目冥矣”这部经陈铸整理、编辑完成的《仪顾堂集》,陈铸、高觐光、王沛霖分别为之作序。
高觐光的晚年
清末民初川南早期他们这批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投进时代大潮,经历、目睹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防区割据、北伐战争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面对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的现实,深感迷惘、厌恶、失望、悲愤。陈铸、毛焕煊、龚问泉都渐渐远离了纷繁、嘈杂、丑恶的政治,晚年采取了归隐的人生态度,甚至在佛学中寻求精神的支撑。
1932年,高觐光、陈铸同届七秩。惺惺相惜高觐光写下《陈铁生杖国纪念序》:
陈君铁生,与予生齐年。同讲学泸校,同游滇。入民国,同授泸中学。道相尚也,义相好也,情相亲也。及老而衰,病相怜也。君居泸南城,予乡居静山下藉园,道远会难,心相忆也。间一过访,君辄言病衰。予笑谓君,殆藉此谢世人耳。顾君精神,实不逮往昔。因赠君诗曰:
笔墨驱驰岁月过,精神强半为消磨。
劝君三绝诗书画,流落人间莫再多。
盖君之书画,妙绝当世。诗尤有画意,世争求之。君不自矜恤,求则必应。故劝其少节劳,事啬养也。君得诗,墨画秋荷纸扇一柄。题二绝句,顺逆两用原韵,手书贶予。
诗云:
人生何事墨相磨,有似飚轮碾铁过。
此日萧斋惟习静,诗情画意已无多。
又一云:
流传诗句岂求多,谱入朱絃字不磨。
白首相逢能有几,好编吟草待君过。
予方劝其少作,而君复以二绝见贶,情深则然,亦可见君之精神,未大衰也。君故善养,节饮食,慎起居,寡嗜欲,诗书画外,无一事足撄其心。时或杖履出游,微步徐行,约里许。或向故人小坐,啜茗数瓯而去。家居见客亦稀,至惟谈艺,不一及时事。习静一语,殆非虚也。今不见两年矣,虽与君同杖于国,自念衰病尤甚。岁月催人,难留易逝。读白首相逢能有几之句,尤怅然有怀旧之念焉。编诗尚竟,夙约尙在,当过君一读之。
《陈铁生杖国纪念序》收入高觐光的诗文集《茈湖馀碧录》。
1934年,高觐光的《茈湖馀碧录》五卷本由泸县文源印刷社刊印行世。温筱泉(1934年)、曹献之(元琛)、苏潜孚(启元)、鲁有章(高觐光的学生)(1934年)、穆自昭(1926年)五人作序。卷首有高觐光七十岁肖像,泸县县长王禄昌和高觐光的学生阴懋德写像赞:
诗人老去高常侍,世乱时多边塞吟。
蓟北滇南走万里,长留馀碧茈湖阴。
归种沪江江上土,雪色须髯映眉宇。(“沪”应为“泸”——编者注)
刊成一卷日摩挲,不用人间买丝苦。
甲戌岁除奉题 岑生先生集中刊相受业阴懋德

阴懋德像赞手迹

泸县县长王禄昌题像手迹
何白李在《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中高度评价《茈湖馀碧录》的文献价值“泸州人物、名胜,确实特别多,要想知道泸州在清末民初这一段时间的情况,本书可以提供很重要的资料”
《茈湖馀碧录》行世的第二年,陈铸先生逝于泸。
高觐光离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结语
2020年胡瑶先生主编,出版了《泸州三百年名人翰墨集 江阳高致》。其中收有泸州博物馆馆藏的高觐光的好友陈铸、弟子阴懋德、王少溪的作品。
作品两幅:《松亭茅居图轴》《行书四条屏》。

陈铸行书四条屏

王少溪行书扇叶
展品中没见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陈铸送给高觐光的那柄“墨画秋荷纸扇”。不知还在人间否?
纸扇不知下落,但题诗还在,存《茈湖馀碧录》。此书泸州市图书馆有藏本。

高觐光诗文集《茈湖馀碧录》
2023年5月30日于庆悟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