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巨变
(散文)
作者:张万立
一九八七年七月,我领到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毕业证书及优秀学员荣誉证书,辞去民办教师职业,卖了一头猪120元作本钱,在方城县城关镇铁道旁租一间房子,每月15元钱房租费,开办”蓝天法律服务所”。办公桌、椅、厨用铝锅都是借亲戚的,用70元钱买一张钢管床;办公、休息、厨房均容于这约十平方米房内。
县城距老家四里店乡余庄村60华里。土路狭窄,翻山越岭,回家种地骑一旧自行车,约3个钟头才能到家。孩子张明主两岁半,女儿张明星几个月,白天用一箩筐作婴儿摇篮,塞在办公桌下睡眠。
家中80岁老母亲有二哥一家照理。1995年夏,一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继而暴雨倾盆,霎时沟满河平,老家村庄临河,河上游有湾潭水库。老母亲的安危揪着我心,雨衣一披,骑着破旧自行车,驶入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行三十余华里到尹店漫水桥,河水猛涨,洪水飘浮着淤渣(杂草裹树枝)随水浪翻越沉浮。我心急如焚,回家心切,便扛起自行车,裤子卷到腿根。浪打着腿部,步履艰难的走到河中间时,突然脚下一滑,为极力平衡,自行车落入洪水,我强力拽住车子把,步履艰难,坚持过完漫水桥。
方城县县城有一条唯一约二里地老大街,街中间是水泥电线杆,电线全部裸露。唯一的两层百货楼是最大商场风景,轴承厂盖一栋三层住宿楼,引来市民围观新奇。
古老的潘河桥被七五八洪水冲塌,人们只好从大水过后的平稳洪水蹚过。河东距汽车站约三里路开阔地,车站四周是无际农田,中间路北一公里处是一拖拉机修配厂。
老街污泥浊水的水沟,纵横交错,街上垃圾堆、露天厕所随处可见,苍蝇哄哄。
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三十余年来,方城旧貌变新颜。
老城区以东,原开阔地,而今被凤瑞路、裕州路、人民路、康达路、七峰大道、张骞大道等分为大格局,高楼林立,开发的壮观小区,使城市升级,旧城区南北狭窄街巷,改造成吴府大道,排排楼房,蓝灰一色,甚是壮观。故地重游的人们竟然找不到旧居。老城区成了城市一角,城市扩大了最低五倍,电线杆不见了,街道宽畅,柏油路面,路标分明,交通警察飒爽英姿,手势频频,指挥行人、车辆通行,夜间路灯彻夜通明。公交车彰显大城市气派,各路站牌显赫:1路、2路、3路、G6路,9路、101路......。有几路通往高铁站;红绿灯闪烁有序,这哪是县城,纯大城市风格。早已发现,人们讲述的方城县委、县政府,公安局、法院等党、政机关及各大局,都加上一个”新”字,解释着新的办公地址。
四馆两中心两栋巨型大建筑占地百余亩,巍峨壮观;百亩公园、千亩公园内,景树成阴,花坛草坪,曲径通幽。早、晚市民涌入,歌舞欢闹,强身健体。
三河一廊工程,将城市扮靓,风光无限。
1984年我结婚时,正愁没钱办婚宴,恰逢乡政府移风易俗举办集体婚礼,晚上邻居到家坐坐,两瓶喜酒就应付了,而今城里如果没有小区商品房、无轿车,相亲问题就值得考虑了。结婚贺礼300元以上,还要青一色轿车,或亲朋好友集中十至二十辆豪车,迎接新娘,有的待客多达上百桌。
通往山区的原凸凹起伏,尘土弥漫,两旁杂草丛生的土路,早已不见,取代的是高架桥,柏油路,路两旁风景树、月季花四季青脆吐绿,姹紫嫣红。
七峰山景区、七十二潭景区、状元川景区,普严禅寺景区、张氏祠堂等景区,假期游人如潮。
我家庭当然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两栋,轿车两辆,办公室数十平方米,儿子张明主、女儿张明星均法律本科毕业,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从事律师工作。
方城之巨变是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我慷慨之余,油然而生,撰此散文,以飨共勉。
附:
《方城巨变》短评
文/乔均萍 《方城巨变》立意深远。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方城巨变的生动详细的描述,反映改革开放,给方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面貌。
此文情感充沛,暴雨探母,漫水桥遇险,描述开放前泥泞土路两旁杂草丛生,坑洼起伏,翻山越岭。详陈方城巨变的方方面面,叙事清楚,情真意切,清新典雅,明丽流畅。纵情歌颂方城家乡的美丽,字里行间饱含炽热的感情。“故地重游的人们竟然找不到旧居。”,“三河一廊工程将城市扮靓,风光无限。”,“路两旁风景树、月季花,
清翠吐绿,姹紫嫣红”等语句的传神之笔,令人耳目一新,更使文章锦上添花,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欣赏、珍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