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队知青与徐台村的不了情
周同生
金秋十月,时逢重阳,贾汪大地一片丰收景象。曾经插队徐台村的王桂香、吴培凤、陈凤义、邢丽娟、魏素兰、时广顺、王久成、段兰香等八位知青代表受邀返乡看“故乡”变化来了。车辆甫一经过不老河徐台大桥,车厢内顿时沸腾了起来,知青们手指着眼前这片曾经叫作“西湖”的地方,如今已是工厂和街道两旁比肩而起的居民楼了,一条宽广的农谷大道通往村头,脑海里千番记忆被眼前的景色打乱,魂牵梦绕的“故乡”到啦。
新修建的牌楼下,年过八旬的老书记带着村民代表和闻讯而来的村民们迎接来了,小学校的学生们给他(她)们献花,敬礼;六队知青陈凤义和原来的老邻居周生祥相泣拥抱;骑着三轮车赶来的未来得及下车的老姊妹老嫂子们一行三人一眼就认出五十年前的七队“矮个子”知青魏素兰老师,一一拥抱……



找不到曾经住的地方了
知青们往村中走去寻访,一排排楼房前的文化墙面上粉刷一新,发源于当地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被图画地绘声绘色,旧时生产生活的老场景老物件也被图画于墙上,不远处一户人家门前柿子树泛起了黄叶,橙红色的柿子累累地挂在枝上,脚下原是不规则的土路也已拓直拓宽铺上了沥青柏油路。
当我们一众行走在南北大道上时,八队知青时广顺高大的身躯前倾后仰,东看看西望望,不放过经过的每一个巷口,一脸迷惑状。我好像看出来了他的心思,问道:“前辈好,您是不是在寻找您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呢?”他立即答道:“是的,这里你刚才明明介绍是八队的地界,我怎么愣是找不到记忆里曾经生产生活过的住地了呢?”我说:“路东这高台子处原来是村民刘俊美的家,现在由他孩子刘继金居住,”没等我说完,他立马转头指着路西说:“我住的地方就在刘俊美老哥家对面第一家,紧挨着我西面邻居是队里会计丁维选一家,当时亲兄弟知青王运书王运章哥俩调到大许家去了后,我一个人住在用白腊条子夹成的隔断西间屋里,堂屋连着东间屋是个大通堂,东半部分有个轧棉籽机子,正对着门口靠后墙是生产队会计用的办公桌一张。屋后面一家是王俊超父母亲他们。”……
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这位1970年2月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只身来到徐台插队的汉子,滔滔不绝地讲起那犁地、扒河、挥汗如雨挣工分,在寒冷的土地上战天斗地的一幕幕。


临走时,家家户户留他吃饭
陈凤义,六队知青,十几年前从徐州建工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位上退休,他的“返乡”招来了六队好多户人家前来打招呼问好。陈凤义回忆说,1970年1月6日到队里报到开始至1976年11月22日回城,知青生活七个年头,不老河畔上每一块生产队土地,队上每户人家,每一处草木,犹若昨天。生产队里把最好的房屋安排他们一行三个知青居住,生产队里提供足够的煤油供他夜读看书,后来能够从事医生工作得益于知青时期的勤奋学习。
七年的生产生活中,留下了许多记忆。陈凤义回忆道,当时的生产队队长是孙井玉,副队长是孙井珠、张广连,会计是孙井忠,保管员是周安信。能吃苦耐劳的是屋后不远处的周德银,卷着萝卜缨子吃煎饼,一口下去半个煎饼没有了,谁家翻建土墙屋,他能够用泥叉子把掺和着麦糠的墙泥一下子送到屋脊上;周德华喜欢弄笑话,有一次读小人书时,把“龟田”硬是读成了“甩田”,搞得我们后来见到他时就喊他“甩田”先生;跟着邻居周生祥的父亲耕耙过地,跟着社员们抬过大筐匀过粪,翻过白芋秧子劈过叉,割过麦子,插过稻秧。
七年知青生涯里,和社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回城的时候,家家准备要为我送行,留我吃顿饭再走,一个晚上要去好多家告别,以至于耽误了第二天回城时间。”知青陈凤义回忆道。
每当后来六组村民们,谁家里人有病有殃的时候,会第一时间说道:去徐州找下陈凤义吧,让他找人看看。陈凤义也是来者不拒,吃好喝好安顿好。

“身居茅屋,放眼世界”
1971年3月13日中午时分,在大队养蚕室改造而成的大队阶级教育展览室做讲解的五位女知青边玉霞(2队)、邢丽娟(7队)、郭爱华(3队)、王桂香(3队)、曹建霞(10队)一起和边玉霞来到她所在的第二生产队住地,连同住在一起的二队女知青赵祖燕、胡恒英一共七位女知青在茅草屋山头下,手拿毛主席语录本,胸配主席纪念章,齐刷刷马尾辫,斜挎肩面朝前方,英姿飒爽地给我们徐台留下了那个时期唯一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泛黄的照片左上角写有“身居茅屋,放眼世界”八个大字,落款日期清楚地显示是1971年3月13日。

今天,老知青邢丽娟、王桂香“返乡”之际再次看到这张老照片,泪眼婆娑,怎一个“不了情”能够说的清楚?!邢丽娟在接受《徐台村志》编纂人周同生采访时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她和魏素兰、赵大安三位还是初中生模样女青年来到七队开始了知青生活。白天天一亮就下湖地里劳动,七、八点回到住地生火做早饭,吃过早饭,一声吆喝就要开始上午的劳动,下午依然要和本队的男女社员一起再劳动,晚上吃过饭还要时常参加队里生产会,夜里睡的是没有床的砖草铺,夏天热死冬天冷死。收割麦子时,和熟练的社员一样要手揽六陇麦趟子,刚从城里来的弱小身体根本跟不上其他人的节奏,镰刀常常碰伤鞋底,汗水和着泪水,硬是坚持了下来。插秧季节,一点经验没有的她根本跟不上趟,晚上别人收工回家了,她和魏素兰、赵大安三位还在水田里插秧。也曾抱怨队长庞丙忠一点不怜惜她们,苦活、累活、脏活一样被安排向前,有时候她们知青要和其他几位女社员拉梢子配合一位男劳力拉着大车从贾汪窑上拉大粪,回来敷上土,这叫“沤基肥”。队里搞副业时,还要跟着瓜车去青山泉、柳泉等地卖瓜收钱;还要跟着条编男劳力去贾汪北部利国、张山子卖粪圾子、条筐收钱,卖瓜时饿了还可以吃瓜解饿,但当卖粪圾子时就只能宁愿饿肚子,公家的钱一分也不敢动用。
在这样的艰苦而漫长岁月里,邢丽娟后来抽调到大队部阶级教育展览室,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其他大队介绍先进经验,而后短时间还去过紫庄乡文艺宣传队,魏素兰抽调到小学校当了教师。老照片的故事就是在大队部阶级教育展览室期间发生的。


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如白驹过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们沉淀了生命,升腾了使命,三十名知青为徐台村的生产与生活,文明与进步都做出来奠基石的奉献,他(她)们为祖国山河立传,徐台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插队知青群体现被列入《徐台村志•人物》一节中。

作者:周同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不老河文学派发起人,热爱家乡,曾以原名和周大鹿等笔名发表不同类型的文章若干篇,发表在《徐州日报》上《记忆里的徐台条编》一文助推了徐台条编申遗成功。著有散文集《不老河》和《亲情,永不忘记》。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