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96期 总第515期


游览红旗渠有感
作者 杨艳秋
主播 一 萍
今年9月份我随旅游团到河南林洲市(原林县)的红旗渠旅游,此行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决定移走阻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的故事。尽管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愚公和他的子孙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仙,帮助他们移走了大山。这个寓言故事传达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逆境中求生存的信念,只要有毅力就能实现目标。建造红旗渠的林县人民的精神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县人民创造的一大奇迹,被称为世界水利工程八大奇迹之一。
红旗渠不但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困境,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称引漳入林工程)全县共3O万人参加修建,竣工于1969年7月。
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林县人民不畏艰险,苦战10年,奋斗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并且用的都是比较落后的工具,一石,一锤,一钎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造了“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使林县人民喝上了甘甜的水,也解决了农耕用水难的问题。
9月2日去参观红旗渠上的青年洞,据导游介绍,当年抽选300名年轻力壮的青年施工凿洞。期间,共牺牲了81名英雄,大部分是年青人,年龄最小的吴祖太年仅27岁。为了纪念他们,后人命名此洞为“靑年洞。”
当我连走带爬来到青年洞时,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我亲身体会了到什么叫万丈深渊,什么是悬崖峭壁,什么是愚公移山精神,什么是林县人民的艰苦奋斗与智慧的奉献,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脏都加速了跳动!
我站在云天之巅,却看到青年洞里的水面细浪起伏,波光闪闪,还有艺人在游船上飘飘洒洒给游客表演节目,是红旗渠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没有修红旗渠之前,太行山上有些小村庄里的人上下山没有路,村里没有电,没有水,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况,生活十分艰难。现在人们还在不停的修公路,我们坐两次环游车还要徒步走四公里多才能到达青年洞呢!
在途中遇到一位中年女同志,是负责这条路上的环卫工人,停下来与她交谈片刻,我们也喘口气。她给我们倾诉了当年没有水吃,没有路走的苦衷。她说女孩子到了15岁一16岁时就想嫁到山下去了。她很认真的看着我们说这是真的,主要是想活下去。只要男方带两暖瓶水来父母就同意了,什么要求也没有,也不问问人家的家庭条件如何,就糊里糊涂地做了别人的新娘…嫁到山下几年都回不到父母身边,因为没有路,又是悬崖峭壁,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实在想父母了就哭一场…
她接着说,现在好了,感谢共产党和政府给我们修建了公路,上下山可以坐车了,有水吃,有粮吃,每月还能拿到一千八百元钱呢。多么朴素的语言哪!她很有满足感,面带微笑地向我们讲述着…
我听了很心酸,也感到自己与她相比,与林县人民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相比,生活太幸福了,太安逸了。
这次出游使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感受颇深,愚公移山精神和林县人民建造红旗渠的精神,不仅仅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用到各个方面都有启迪,包括我在学习和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只要有毅力,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懈的努力,总能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心中有追求,路上就会有亮光,就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2023年10月10

编辑 曹立萍
作者 杨艳秋

主播 一 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