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万华
在孟齐宏战友《八月九日,铁道兵战友仍在庆“八一”》的文章插图中,欣喜地看到了胡遂义、方祖雄、张永福、陶仁祥等老班长、老战友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大都七十多岁了,两鬓染霜,白发盈头,满脸沧桑。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令人感慨。我内心深处泛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思绪飘向五十年前花样的年华和魂牵梦萦难以忘却的岁月。在那漫长而又短暂的军营生活里,平淡中充满传奇,艰辛中流淌着欢乐,苦涩中洋溢着激情。有着道不尽的故事,说不完的人物。胡遂义班长就是其中之一,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七三年,我在铁道兵四十九团六连服役。连队驻扎在陕西省旬阳县薛家湾修建襄渝铁路。那时胡遂义还是个小青年,中等个,一米七左右,但已经是老兵了。他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人品端正,低调谦和,团结仁爱,率性勇敢,责任担当,忠诚无畏。他是湖北省天门市人。天门市因境内有天门山而得名“天门”。天门市原为天门县,后改为县级市。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水,西靠荆宜,东临武汉。盛产水稻和棉花,有棉花之乡的美誉。
胡遂义的父亲资格很老,是一位老革命。解放后历任天门县县委书记,荆州地委书记,湖北省纪委书记,是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有很大的影响力。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年青的胡遂义想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过舒适惬意的生活,也就是他父亲一句话的事。要想被推荐上大学,继续深造,也轻而易举,不在话下。胡遂义面临多种选择,招工、上学、当兵。可他从小梦寐以求地期待、向往军营的生活,对军人的崇拜特别浓烈,执意投身军营。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部队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在革命大熔炉里陶冶性情,磨平棱角,升华思想格局,体味别样的人生。有人听说胡遂义要去当兵,认为他太傻了,放着地方的大好不要,非要自讨苦吃。可他心意已决,不为世俗所左右。他父亲对子女干什么工作,从不过问,自己的路自己去走。在胡遂义档案袋里的材料上,没有出现他父亲的姓名,需填写父亲名字的栏目填写的是伯父(伯父是老家农村的农民)的名字。他不想沾父亲的光,在父亲这棵大树下乘凉。可现在有的红二代牛气熏天,傲慢无礼,仗势欺人,恐吓别人,动辄就惹事生非,拉大旗做虎皮,炫耀自己,大肆叫嚷,我的父亲是李刚。胡遂义和这类纨绔子弟同为红二代,真有天壤之别,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呐。
胡遂义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胡遂义在人武部报了名。通过目测、体检、政审、家访,收到了入伍通知书,如愿以偿穿上绿军装。和一起入伍的青年乘坐火车,一路颠簸,来到新兵连。新兵连住宿简陋,伙食单调。每人每天四毛五的标准,油水很少,吃饱喝足,果腹而已。但训练特别艰苦,训练强度非常大。胡遂义非但没有情绪低落,反而充满激情兴奋。和大家一起热火朝天龙腾虎跃地摸爬滚打在训练场。经过苦和累的考验,血与汗的洗礼,他从一个社会青年蜕变为一个自觉的战士。
新兵训练结束,胡遂义分到六连。连队驻扎在四川省峨边大山脚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参与修建成昆铁路。成昆铁路像一条巨龙,它所盘踞的地形难以想象,山石嶙峋,斧劈的陡峭。奇峰耸立,随云彩升騰。深涧密布不见底,沟壑纵横迷魂阵。外国专家曾断言,成昆铁路沿线是“施工禁区,地狱之门。”但铁道兵不信邪,不服气,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和大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搏斗。胡遂义分到六连时,连队承担铁路的配套工程。在这偏僻的大山沟里,环境闭塞,白天兵看兵,夜晚看星星。胡遂义没有困惑畏缩,没有骄娇二气。在老兵的传帮带下,迎接各种挑战,很快融入了军营生活。吃苦耐劳,抡圆膀子使劲干,人称“小老虎”。他和战友一起,不管风吹日晒,雨雪交加。把在山上开采的石头,用解放牌翻斗汽车运到施工点卸车。再像石匠一样用大锤等工具对其敲打修整,然后搬运到有的路段砌筑路基、护坡及排水沟。用水泥砂浆在垒起的石头之间进行粘结勾缝,以防山洪侵袭和暴雨冲刷,以防路基塌陷,列车运行发生事故。胡遂义和战友日复一日在施工现场的劳动十分繁重。汗流浃背,腰酸背痛,脸变黑了,手上磨起了血泡,结成了茧子,身上衣服穿破了,脚上的鞋子磨出了洞。收工回到营房累得不想吃饭。晚上躺在床上,疲惫不堪,身体像散了架似的,辗转难眠。他从不叫一句苦,喊一声累。在铁路路基土方工程施工时,他和战友扛着铁镐铁锹乘坐解放牌翻斗汽车装土填充路基,每天不知往返多少趟,早出晚归,毫无怨言。
资料图六连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修建成昆铁路的任务。转战千里,肩负起修建襄渝铁路薛家湾隧道的光荣使命。那时没有盾构机,打隧道全靠人工作业,艰难而复杂。胡遂义被分派司职爆破工,俗称炮工。在技术员和老兵的辅导下,经过努力学习,很快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隧道施工采用的是钻爆法。首先,他和战友在又闷又热又潮湿砂尘弥漫的隧道里,人与泥混在一起。冒着不断掉落的碎石,手握风抢拼命干,在掌子面上钻孔打炮眼。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要钻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孔,每个孔要达到一点五米深。孔钻好后,胡遂义快速地把炸药放入孔内,还要用铁棍捣实,再放雷管,连接导火索。每个炮眼的导火索的长度不一样,一根比一根要长些,是为了在同一时间一起引爆,会有好的效果。胡遂义点炮,手疾眼快,动作敏捷,比别人快很多。 爆破工是一个危险的职业,要胆大心细,沉着冷静,稍有不慎,就会有伤亡。胆小的人干不了这个活。有一次,胡遂义点完炮和战友躲在安全的地方,查数着炮的响声。炮声停了以后,他发现少响一炮,也就是出现了一个哑炮。这时带班的首长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硝烟未尽,要和胡遂义一起去排除哑炮。好让大家尽快清理爆破后的碎石,装上电瓶车,运到隧道外面去。但遭到了胡遂义的拒绝。他对首长说:”不要冒险,稍安勿躁,大家都不要动。”过了一会儿,轰的一声又响了一炮,令人咋舌,惊愕不已,感到后怕。炮的爆炸威力是很大的,若不听从胡遂义的劝阻,后果不堪设想。据胡遂义分析,这一炮迟爆,可能是导火索和雷管接触不良,或雷管质量差炸药潮湿,今后务必多加注意。胡遂义在当爆破工工作期间,从未失手,深受大家好评。多年后,胡遂义回忆说:“对这段时间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坚韧,当兵一辈子不后悔,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11月13日,当年奋战襄渝线的六连炮工胡遂义(左1)、张永福相聚碰杯
施工的铁道兵和前线打仗的兵一样,离死亡很近。随时都有危险,生死未卜。有一次,在隧道施工时,突然出现了大塌方。几位战友被塌方的碎石埋在了下面。胡遂义得知消息后,扛起铁镐铁锹不顾一切,发了疯似的冲进事发地点抢救战友。不幸的是,罗银才副班长壮烈牺牲,卢宏永战友身负重伤。他悲痛欲绝,潸然泪下,难过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胡遂义在施工中的突出表现,多次受到连队的表扬和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他同年入伍的老乡战友为他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在闲聊中,笑谈起他上学时的逸闻趣事。在学校的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向同学扔纸团粉笔头。被老师发现,少不了挨一顿训。同学们午睡时,他用毛笔给同学涂个大花脸,惹得一阵喧闹。老师也是又气又笑。胡遂义小时候有时顽劣,是当时他处于放养状态。他父母工作十分繁忙,对子女无暇顾及。荆州是重点产棉区,棉花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原材料。国家对棉花的研究和种植十分重视。胡遂义的父亲作为地方的领导干部,经常进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日常还有一大堆事情需要处理,公务缠身,身心都扑在了事业上。
铁道兵是铁道工程技术兵种。是施工队,也是战斗队。每年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按条令条例加强内务的整理。进行队列、射击、投弹等军事训练。一九七四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连队组织投掷实弹,连长现场指挥实施。胡遂义带领战士在安全地带待命依次投弹。他全神贯注眼睛敏锐地观察着投弹现场的情况。这时,突然发生了意外,可能是投弹的战士心理紧张,手榴弹拉弦后从他手中向后甩落,掉在距连长很近的地方。连长并未察觉,还在向前方看弹着点。说时迟那时快,胡遂义大声喊道:“连长,快卧倒。”连长本能地迅速趴下。手榴弹随之爆炸,溅了他一身泥土,好在有惊无险,身体无碍。老连长晚年对看望他的战友深情地说:“是胡遂义救了我一命,否则,这把老骨头早就没了。”这是肺腑之言啊!
吉安余烈士墓有人说人生有两大铁关系,一是扛枪,二是同窗。同学情只是最纯洁的年代里最纯洁的友谊。扛枪战友的情感要更加珍贵,那是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过命的交情。
胡遂义对工作认真敬业,一丝不苟。可他有时在生活中不拘小节。节假日期间,连队各班自己动手包饺子,自包自吃。他可能是吃米饭长大的原因吧,对这种事情耐不住心烦。对战友说:“你们包饺子吧,我干不来这个事,到时候我吃煮破的饺子皮就行了。”大家听后,会心地笑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胡遂义经过军营生活的历练,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部队退役后,安排在工商管理局上班。新的岗位,新的工作,他努力汲取新的知识。协助领导管理和监督市场经济秩序,为工商企业服好务,一直干到退休。
当年朝夕相处的战友退役后,各奔东西,为生计奔波,在职场打拼,相互见面的机会很少。由于工作繁忙,住址更换,通讯不便。慢慢地失联了。但沉甸甸的战友情始终装在心里,念念不忘。胡遂义退休后。便迫不及待地找到几位战友想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重走曾经修建的襄渝铁路。但因临行前夕突发的原因未能成行,甚为遗憾。只好委托其他战友代表他来到秦巴山麓濒临汉江的陕西省旬阳县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怀着崇敬的心情探视六连江苏籍副排长吉安余烈士、云南籍副班长罗银才烈士。在烈士墓前摆上鲜花、水果、糕点、烟酒等祭品祭奠。几位战友转达了胡遂义对烈士深情地问候。并陷入沉思,驻足良久。默默地和长眠的战友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叙叙战友情谊。
天门战友为罗银才烈士扫墓
二等功烈士何继安受胡遂义委托为六连罗银才烈士扫墓的天门战友,是2019年清明节前夕,为悼念48年前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因保护战友而牺牲的铁49团8连二等功烈士何继安、与何继安烈士的亲人一道专程从湖北到陕西旬阳烈士陵园的。
胡遂义被战友们推举担任多届铁道兵天门市联谊会副会长。他积极奔走,尽心尽力为战友们提供服务和帮助。每逢“八一”建军节,参军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组织战友们相聚。无论经济宽裕的,还是日子过的紧巴的,殊途同归,都踊跃参加。大家相互寒暄,促膝交谈,从昔日的军营生活,到这些年的经历,从家庭到社会,从儿女情长到地里的收成及各种营生等。话题五花八门,聊得不亦乐乎。大家一起观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品尝的饭菜从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到鲜嫩可口的清蒸鱼,再到香喷喷的炒时蔬,每一道菜都回味无穷,找到了在部队会餐时的感觉。茶余饭后,有的下棋,有的打牌。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通过聚会促使大家继续发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挥余热,相互鼓励,相互关心,相互携手,并肩前行,安度晚年。

胡遂义(左3)与战友
有的战友身患严重伤病,胡遂义抽出时间慰问。有位战友长年远在外地居住,有一次,在老家的父亲突然患病。他和梅守良得知后,鼎力相助。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治疗。在老人病床前寸步不离,悉心守护,打针服药,吃饭喝水,照顾得无微不至。老父亲激动地说:“儿子这一辈子混的值了,交往了这么贴心的战友,这么好的兄弟。”胡遂义和这位战友非亲非故。这纯粹的义举诠释了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善良孝顺的传统美德。这满腔的真诚令人感动。
战友家里有喜事,胡遂义到现场锦上添花。战友家里有白事,他雪中送炭,送战友最后一程。农村葬礼的礼节很多,事情的头绪复杂。他配合农村的执事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此时,失去亲人的亲属心情十分悲痛。心理需要支撑。他就语重心长地安慰缓解他们身上的精神压力。在这亲情淡薄,精致利己,人走茶凉的环境里。乡亲们看到这倾心相助的战友,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都是好人啊。
时光不断向前,生活依然继续。虽夕阳向晚,但霞蔚蓝天。胡遂义为战友们操心出力,四处奔波,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堪为老兵楷模。衷心祝福胡遂义战友老当益壮,永葆青春。在人生旅途上续写更美好的篇章。
戚万华近照作者戚万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入伍,在铁四十九团六连服役,一九七八年转业,曾任原石油部管道局财务科长、审计科长、工程部副经理等。退休后业余时间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