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荣大哥
作者:王久辛
按:本文发表于2008年10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印象专栏,是我为该栏目撰写的第一篇文章。

前不久朋友聚会,碰到诗人商震。他劈头给我一句“王久辛,别忘了!你可是我们《人民文学》抱大的孩子。”我呢?居然没思量,便应了“那是,那是。”席间回味儿,突然就觉得这狗小子大发了,竟然占我的便宜。
其实,他要直说:“王久辛,别忘了,你可是作荣抱大的孩子。”那我还真是没有什么脾气。我自1988年在《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组诗至今,还真是刚刚离任的老主编、诗人韩作荣大哥关注扶持的重点作者。我没喊过他老师,不像现在的“博士生、硕士生”那么乖,见了编辑无论大小年长,一律尊称老师。作荣大哥不喜欢,我也觉得假。认识他那年我27岁,作荣37岁,我们就是兄弟相称。虽然他那时已是“国刊”的主任了,而我不过是兰州军区的一个小上尉,然而无论是在公开的会议上,还是当着嫂子的面讨吃讨喝时,我都这么叫着,心里特别顺溜。一次,说起伍立杨,我便说:“大哥啊,立杨可是比我有才啊!”作荣说:“哟,还第一次听王久辛说有人比王久辛强呢!”我忙说:“作荣老师,您骂我了不是?”作荣说:“哟,这又第一次听王久辛喊我老师了。”说得我满脸红。

老实说,商震的话不错,但却绕了个弯儿,说我是《人民文学》“抱大的”。偷换概念的目的,是把他也是《人民文学》新提升的主任算在了内,“抱”我的不仅有韩作荣,也有他商震的“份”,言语间便给自己升了一辈儿,而又将我贬了一辈儿,这油嘴子气人不?不过话说回来,1990年3月的某一天清晨,当我放下刚写完的长诗《狂雪》的诗笔,兴冲冲地给作荣打电话:“大哥啊,我写了一首长诗,特棒啊。我要给你送去,你不出去吧?”作荣就是一句话:“好,来吧,我等你。”进了门,我不容他倒茶,便按住他读我的诗。我坐着,心里七上八下。将近一个小时啊,他一句话也没说,看了一遍,翻过来又看了一遍。终于,转头的同时将一只手按在稿子上,对我说了句:“不错,这首长诗我们发了。”我激动的心啊,几乎要跳出来了!不要以为韩作荣发稿子就这么简单,当年我发表组诗《活到黎明》时,一次给了他近百首短诗和一首上千行的长诗,他是把我惦过来惦过去,才从那一撂子诗稿中精选了四首诗发表啊。我后来又发表散文《美妇》时,也是一次给他寄了36篇散文,他也只选了一篇。作荣大哥对我说:“你小子够幸运的了。昌耀也是这样,寄了又寄,有时寄二三十首,也只是选几首存着,待几次寄来的合成一组才发,发了才有影响。”作荣对作品的认真、率性、以及对刊物高度的负责精神,使《人民文学》发表的作品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
作荣之所以是一个好大哥,我揣摩了二十年的感觉是:他对人有一颗平心而论的衡定之心,从不以人待我我待人,而是始终以我今待之明待之,永远这样真诚待之的态度待人处世,恒久弥坚,朋友越交越有味道。我曾有一首诗《大哥》,原来副标题是“献给作荣”,发表和收入诗集时,考虑他“位高权重”有拍马屁之嫌,便将其删掉了。诗中写道:“我依然相信这个称谓内在的感情。/它呼呼地涌。虽然它涌不出你的眼眶。/也变不成我的感激。”的确,即使到今天他已经从主编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而我仍然羞于当面表达我的感激。我相信,和我有同样感受的诗人作家一定不在少数。举一个例子,曾写过名震全国的长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的诗人叶文福,后来又写了一首《将军,请你洗一洗》,词锋犀利,有失分寸,受到了批评。一度,叶文福极为消沉,谁家也不敢去,生怕给人家带来不幸。作荣大哥便邀来诗人李松涛、刘毅然、喻晓等等,请他来家喝酒谈诗,而且常用平时不用的形容词来赞扬叶文福。比如,作荣这样说:不管怎么说,你叶文福的《山恋》诗界都佩服,《将军,不能这样做》誉满全国,必定要进新诗史。作荣永远不会高声说话,但用心,说得文福老哥激动异常,发誓要再写新篇。果然,他又写了长诗《穿满弹洞的旗帜》,歌颂基建工程兵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可就怪了,叶文福把这首诗给了几家报刊,却没有一家敢发表。为啥?文福老哥说:“恐怕都以为我是反革命呢!”作荣来劲了,问“那为什么不给我们?快拿来,我们发。”于是,叶文福的名字在相当一段时间消失后,终于率先在《人民文学》出现了。继而,叶文福又很快收到了数十封约稿信。各报刊以《人民文学》发表了叶文福的诗当作开禁的信号,文福老哥又驰骋在诗坛上了。

当诗人要有侠肝义胆,作编辑、当主编,又何尝不需要义胆侠肝呢?首届鲁迅文学奖评选那年,诗人昌耀的诗集超过了年限,为此,作荣深觉惋惜。恰逢中国诗歌学会评选“中国诗人奖”,他便和评论家张同吾一道,为昌耀向各位评委吁请,终于将这一殊荣颁给了昌耀。万分遗憾的是——此时的诗人昌耀已身患癌症。但我猜想作荣想的更多的,肯定是一定要抢在诗人谢世之前,把奖杯和奖金亲自交给昌耀。并亲口对诗人说:“昌耀啊,评委们一致公认:你是中国卓越的杰出的诗人!”他果然飞赴青海见了昌耀,我当时并不在场,但我至今都相信我已经凭心完全彻底地想象过那一平静而又伟大的情景了。因为那是良知对艺术的尊崇,那是诗心对诗人高贵的礼拜。我认识作荣,他必定如此。
作荣大哥啊……
2008年10月5日夜

韩作荣简介
韩作荣(1947~2013),笔名何安,黑龙江海伦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人、解放军工程兵战士、排长、师政治部干事,转业后任《诗刊》编辑,《人民文学》编辑、副主任、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2012月4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6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2013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66岁。
作者简介

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汉族 。先后出版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香魂金灿灿》《初恋杜鹃》《对天地之心的耳语》《灵魂颗粒》等8部,散文集《绝世之鼎》《冷冷的鼻息》《老友旧事》,文论集《情致 • 格调与韵味》等。作品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宣部、广电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等奖、一等奖;2003年荣获民间设立的首届剑麻军旅诗歌奖之特别荣誉奖;在《诗选刋》评选的10大军旅诗人中名列榜首。2008年在波兰出版发行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2015年在阿尔及利亚出版阿拉伯文版诗集《狂雪》。历任军区文艺干事,《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编审,大校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