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4
《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
第十四章 跨界写作的本色(下)
李恒昌

最终,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开始攀登这数不清的台阶。
《小木筏奇遇》:一个好作家必须有一颗勇敢的心。兔子作家驾一叶木筏出海,到海岛上采风。尽管提前做了精心准备,携带了一个指南针、一壶淡水、一袋干粮,还有一只小收音机。但是,还是遇到了巨大的风险。雷声像大炮一样轰鸣,加上海浪的拍击,像来到千军万马冲杀的战场。他经受了暴风骤雨的考验,“我什么也做不了,只剩下一颗备受折磨的勇士的心”①。这颗“勇士的心”非常重要,它帮他认识到原来想象的搏斗和真正的搏斗一样惊险。既然是一位作家,就不怕任何搏斗!它告诉我们,当作家不仅是读书、喝茶和写作,还要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敢于挑战的准备。
①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荒岛探险》:一个好的作家必须努力“在场”。兔子作家在荒岛探险,他结识了金龟子,作为一个“不在场的人”,了解到了荒岛的历史和变迁,特别是变成荒岛的原因,明白了豹猫和高个子的“人”是最坏的人。在金龟子的引导下,得知了荒岛最大的秘密——海龟蛋的秘密,也是荒岛即将重新充满生机的秘密。如果兔子作家不曾来此探险,怎会知道这些历史和奥秘?
《花园与野猪》:一个好的作家必须为正义而战。兔子作家在夏末的花园里行走,美丽的景致让他诗兴大发。可是,这时候,他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花园里的花遭到了践踏和破坏。原来罪魁祸首是野猪。野猪肆无忌惮地在花园里打滚儿,而且还恶人先告状,说玫瑰刺伤了它。兔子作家将其恶行一一记录下来,到巡林员老猞猁那里去讲理,但巡林员袒护野猪。花园不属于林子吗?你要执法公平!正义得不到伸张,怎么办?兔子作家站在了正义一边。“我要记录下所有证据,并且把它们公开!让所有人知道真相!”②他举起手中的笔说:“我绝不放过他们!”③他要为正义而战。
《探望老师》:一个好作家要懂得知恩图报。兔子作家慢慢有了成绩,也逐渐成名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他深深地知道,一个人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真是不一样。没有老师的引导,他绝不会成为一个优秀作家。他精心选购了一大包礼品,准备了一束鲜花,准备给老师一个惊喜。他不仅表示了对老师的感谢,还提出办一个“小作家班”,让林子中喜欢写作的孩子也来学习。这是更高意义上的知恩图报。事业成功不能忘记恩师,回报社会,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
①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②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137页。
③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页。
《小作家班》:一个好作家必须坚持朴素、节俭和真实的评判原则。公益性“小作家班”开班了。兔子作家忙于教学活动,还请来老师给“小学员”上课。他对教学活动非常认真,但在“小刺猬”的习作点评上,遇到了一些困惑。那就是虚构性写作和真实性写作,究竟哪个更好的问题。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认识到:“朴素、节俭和真实,不随便奉承人,不说假话,这才是最好的习惯。”①
《忧伤的兔子》:一个好作家必须有真正的知己。兔子作家很忙碌,但时常心存忧伤。他认为朋友越多,成就越大。但过多的朋友,并没有解决自己内心的忧伤问题。他主动调整和改变自己,和青蛙成为真正的知己。在青蛙面前,他真诚地诉说自己的一切。“高兴的,不高兴的,想说就说,连一点秘密都没有……”②和青蛙的交谈,让他慢慢改变了忧伤的情绪,并且知道了治疗忧伤的另一个好办法——看马兰花开。
①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
②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页。
《四季的传说》:一个好作家必须热爱大自然。兔子作家在采访中听野鸽子讲述了“四季的传说”:冬天是个老人,住在大海北边;秋天是个小伙子,住在西边很远的地方;夏天是个大婶,住在南边靠近日头的地方;春天是个姑娘,住在东边月亮的旁边。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四季是一家人。“咱们林中谁都离不开这一家人,要跟一家人交上朋友才好。”①
《孤独的喜鹊》:一个好作家必须善于助人为乐。兔子作家认识了老喜鹊,还了解到老喜鹊当年和妻子感人肺腑的恩爱故事:“孩子在河西,老伴也不在了,就一个人守着空房屋……”②于是,兔子作家向老喜鹊介绍了同样失去老伴的“爱读书”的喜鹊,希望他放弃自己原来的坚守,学一学鸳鸯,能够结合在一起。问起原因,兔子作家只说了一条:因为冬天会很冷。他的心地是多么善良!
《狼口余生》:一个好作家不能太单纯,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智慧。兔子作家采访路上遭遇了可恶的土狼。土狼采用激将法,把兔子作家诱骗到狼洞里,然后关上大门,想把兔子作家吃掉。危难之时,兔子作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谎称自己早已做好了防备,提前吃了曼陀罗等有毒的东西,谁要吃了他,就会立即死掉。土狼信以为真,无奈放了他。单纯的轻信,差一点害了兔子作家。聪明智慧,关键时刻又救了他。
《苦难的小鹌鹑》:一个好作家必须富有同情心。建筑工头“白斑鼠”邀请兔子作家做客,“白斑鼠”住所豪华,家宴极其高档,但兔子作家并不喜欢他们。到了建筑工地,他才发现当“农民工”的小鹌鹑们的遭遇。一开始说招工,说这儿吃得好、活儿轻。谁知一到这里就被关了起来。他们在监工的监督下,人和车子拴在一起,干最苦最累的活儿,吃最孬的饭,家里生活极其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兔子作家得知这些情况,同情弱者的心一下子上来。他要把他们的事情,从头到尾写出来,这篇血泪文章,就叫《苦难的小鹌鹑》!他要告诉所有勇敢的人,再告诉所有善良的人,大家要一起来解救他们!
①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②张炜:《兔子作家·鼹鼠地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页。
《与海豹一席谈》:一个好作家必须懂得虚心。兔子作家拜访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海豹,代表林子和海豹进行了一次长谈。通过这次谈话,兔子作家真正开阔了眼界。这时的他才知道,海里什么都有,林子里有的海里都有,陆地上有的海里也都有。不仅如此,他还知道了海的博大,以及大海与天空的关系。大海是铺在地上的一截天空,它们是连在一起的。由此,他明白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戒烟妙计》:一个好作家要学会牺牲自己。老灰鹭没儿没女没有老伴,一个人过冬天。他老人家喜欢下棋,更喜欢抽烟。抽烟是一种恶习,整天抽烟让他咳嗽不止。兔子作家劝其戒烟,但他说什么也不从,而且声称自己下棋输了,就是因为没有抽烟。为了能让老灰鹭真正戒烟,兔子作家决定牺牲自己。当老灰鹭抽烟时,一定赢他;而当老灰鹭不抽烟时,故意输给他。以此证明,抽烟不利于思考。最终不仅成功劝说老灰鹭戒烟,而且还写下《老灰鹭先生戒烟记》。
《寻访平民英雄》:一个好作家必须关注“底层”。兔子作家先后写老猫王、歌手、老獾等人物,但是老师说,这还不够,一个好的作家,必须关注“底层”。到底什么是“底层”?就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于是,兔子作家亡羊补牢,开始关注“底层”。他采访“底层”的鼹鼠和小鹌鹑,进而采访更“底层”的“弱势群体”——蚯蚓。他发现蚯蚓“干的是重体力活”,平凡中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给大地松土,让植物长得茂盛”,“你们才是最可爱的人,一生都在奉献,而不是索取!你们生活在最‘底层’,没有阳光的地方”……
《见证奇迹》:一个好作家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兔子作家开始了“寻找底层之旅”,先后采访了蚁狮、知了猴和蛹。他发现了全新的生命现象,也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最初的时候,他不相信,在水一方,飞舞的小蜻蜓,前身居然是在地上爬、在土里钻的蚁蛉。小小的蚁蛉,居然从“底层”飞上天空!“这就是忍受黑暗、冲破黑暗,最终飞上蓝天的故事。”①“化蛹为蝶”一词让兔子作家震惊,面对空中翩翩起舞的彩蝶,他发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故事:忍受黑暗、冲破黑暗,最终飞上蓝天!
读《兔子作家》我们发现,一个好作家必须具备诸多优秀品质,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绝不是任何人都能当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事情。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笔锋所到处,正义放光芒。丛林深处,一位年轻的兔子作家在歌唱。
2014年11月,张炜接受了《齐鲁晚报》记者师文静的采访。他说,如果到了80岁、90岁仍然能够写作的话,他仍然想保留儿童一样纯洁的东西,仍然想保留他年轻时候就拥有的浪漫的想象力。可以想见,他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写下去,写出更多富有诗心和童心的优秀作品。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也应该有这个期待。
《狮子崖》:一部少年时代的“杰作”/难逃历史的局限/映射那个时代的荒谬。
《狮子崖》初稿完成于1974年,那年张炜才18岁。小小年纪便写出中篇小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书稿写出来之后,当时的老师曲克勇先生曾介绍给有关出版社,但遭到退稿。40年之后,稿子失而复得。2016年5月,《狮子崖》在《天涯》第3期发表。2017年1月,《狮子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张炜曾经介绍说:“这是一部不能再改造的作品。人不能忘记初心。十六七岁的少年对文学和生活的感受、对生活转达成文学作品的感受在现在看来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代对大自然的好奇、童年探索的精神,是我整个儿童文学的入口和开始。”
①张炜:《兔子作家·天使羊大夫》,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狮子崖》写作的年代,“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那个时代最突出的印记。张炜人尚年幼,尽管充满求真求实的追求,依然难以跳出历史的局限。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胶东半岛。镜子湾边有一座育贝场,专门养殖手掌般大、美丽漂亮的大花贝。那时养花贝不仅是一项生产任务,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用它支援“亚非拉”。育贝场有一件烦心事——大花贝总是会莫名其妙地丢失。对于这一情况,新场长秦水认为肯定是“阶级敌人”在作怪;老场长卢叔却说,可能是对面狮子崖上的妖怪或动物所为。主人公林林曾跟随卢叔到狮子崖去侦察,结果并没有发现妖怪和坏人。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林林开始研究父亲——海洋专家留下的海洋书籍。他还和小朋友海星、小慧一起,成立了海洋科学小组,发誓要帮场子找到花贝“溜号”的秘密。经过一系列研究和狮子崖大探险,最终他们发现,大花贝的丢失并不是坏人在偷窃,也不是妖怪在作祟,而是由于它们自身的习性,自动“溜号”,偷偷跑到了狮子崖附近的海底下。他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大花贝“跑动”的奥秘,进而找到了防止其“溜号”的好办法。
“让今天的少年通过它了解上个世纪的生活,将今天与昨天两相对照,可能也是极具意义的。他们将由此感悟时代变迁、今昔之异,也算人生的题中之义吧。”这是张炜写在该书封底的话,也是他将这本“失而复得”的书出版的初衷。事实上,它像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的“荒谬”。
《爱的川流不息》:人与万物的关系/条件性反馈/最重要的尺度。
《爱的川流不息》是一部纪实作品,也是一部以一颗爱心和童心写就的清新、唯美、诗性,神奇而又让人着迷的作品。它既适合成年人阅读,也适合少年和儿童阅读。一册在手,爱不释手。它甚至让人不忍心一次将其读完。
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家中养育宠物猫“融融”的故事,交叉追忆了童年时代,在乡下饲养“野物”“狸子的外孙”小獾胡、家犬“小花虎”、野狗“小来”的故事,以及一家人早年令人难忘的生活经历。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满满的深情和爱意,再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与善、罪与恶,展现了作者深厚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旨在启迪和唤醒人们对动物,对万物川流不息、绵绵不绝的真爱和大爱。
长久以来,或许一定程度上受“人是万物灵长”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总是习惯将其他动物视为低等动物,对它们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心理。《爱的川流不息》以翔实、动人的故事,打破了这种错误认识,从而告诉我们,动物不仅不是低等的,它们和人类一样,是纯真的、可爱的,是有思想有灵性的,甚至是文明的、高贵的。人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万物齐一”,而且是“万物有灵”“万物皆贵”。在作者笔下,动物是美丽的。“窗前有一双大大的蓝眼睛,它正与我们对视。啊,这就是彼此的‘第一眼’。心跳有些异样。这眼睛太美且似曾相识。”①在作者笔下,动物是可爱的。那个“小花虎”与外祖母对视,长时间一动不动,最后外祖母被这副认真的样子逗笑了,不顾一切地将它抱到怀里说:“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好孩子!”在作者笔下,动物是通灵性的。“小獾胡是个很有心劲的家伙,许多时候它其实早就听懂了我的话,却装出一无所知的样子。如果我在说一件高兴的事情,只要轻轻说几句它就明白了。”②“它真是个懂事的猫,看看,它在躲着那个人。”③张炜发现,动物不仅眼睛会说话,还有自己的“心语”,它们用另一种方式说话,“那是源于心的深处”④。在作者笔下,动物甚至是高贵的。只有几个月的“融融”,看起来不像是一只猫,而是一位绅士:“面容温情而庄重,迈着狮子般的步伐。”“它的行姿让人直接想到了一头小狮子,举步从容,而且一对前掌每次离地时,就像狮子那样微微侧翻一下再提起。”“它一双大眼睛正在左右打量,平静中透着温柔,还有适可而止的亲昵感。”⑤它甚至懂得交友之道和文明礼貌。当张炜先生将手伸向它的时候,“它抬头一看,马上把右前爪搭到我的手上。一只收拢的、洁白的手掌。”⑥它们的文明和高贵,最集中地体现在知错能改上。这方面的典型是身为“野物”的小獾胡。起初,它夜里外出,第二天早上,在窗台上整整齐齐地摆了一溜东西:一条小蜥蜴,一只麻雀,一只仓鼠,一只螃蟹,一只绿蚂蚱,一条大蚯蚓。当外祖母告诉它,它们和你一块生活在林子里,你别祸害它们后,它便知错就改了。后来,它摆下的是一只蜗牛的空壳,一只晒干的马兰花,一粒野枣,一根洁白的羽毛,还有一枚扣子。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之间,即便凶猛动物之间,也懂得爱,懂得和睦相处。正如老广所言,以前林子里不少野猫,它们都被两只从河西转来的野狸子吃了。后来,孤单的母狸子有一天捕到一只公猫,见这猫长得太好看了,就舍不得吃了,后来就喜欢上了。从那以后狸子就不吃野猫了,都成亲戚了。于是便有了“狸子的外孙”之说。
作者在指出动物也善良、也懂品行的同时,明确指出有的人却比最坏的动物还要坏。“其实我早就清楚,林子里最大的危险不是野兽,而是其他。”①这“其他”是什么呢?当然也不是妖怪,他们可比妖怪坏多了。他们就是“黑煞”一样的恶人。他们天天提着长枪,见动物就打,一直追赶小獾胡到家里,吓得小獾胡只能逃到河西。他还拿长枪威胁外祖母,说冬天一定要戴上野狸帽子。他不仅将“凿山”的父亲关进小黑屋里,还吓唬“我”,长大以后也要凿一辈子的山。这样的人和动物相比,不知要坏出多少倍。
①张炜:《爱的川流不息》,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70页。
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其根本不在于动物是否可爱,是否具有灵性,是否文明高贵,而在于人对动物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是善待,还是冷待,抑或是野蛮对待?作品通过一系列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各种动物,面对世间万物,首先要平等对待,然后要敬重,有敬畏之心,更应该将他们视为自己,当人来爱待,像爱自己一样爱动物,爱世间万物。“融融”虽然只是一个小宠物,但是全家人将它当作家庭中的一员来看待,当作人来看待。“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家里将增添一位新成员。”①“比如说,它是大骨骼的人。”请注意,这里用的词是“人”,而不是“猫”。一个字,看出的是事关重大的态度问题。张炜先生因为有事没有前去迎接“融融”,心里有些歉疚。这“歉疚”实际上就是一种尊重和敬重。这种对动物的尊重,还包括不勉强对方。“如果昨天在林子里坏了你的好事,我现在向你道歉……几天以后你还讨厌这里,我们就把你送回原来的地方。”②张炜先生这种爱,甚至是冲破既有“誓言”、不顾一切的爱。“面对它们的眼睛,面对一个个簇新活泼的生命,其他一切都不管不顾了。无法遏止的巨大喜悦伴着浓烈的爱意,潮水一般涌来,最终将人淹没。”③“这不是一般的爱,而是难以忍受、日思夜想,非要和它们在一起、非要相守和厮磨不可的那种欲望。”④在张炜先生那里,爱动物不仅是关心它们的生活、它们的冷暖、它们的温饱、它们的生死,更要关注它们的精神、它们的思想。中秋之夜,他们不仅给“融融”做月饼一样的食物,更是将它抱到阳台上,一起观赏天上的月亮。相比较而言,他们一家人更关注动物的心灵和思想。
张炜先生提出了“一只猫一天里要用多少时间进行思考”的问题,并且有了“猫和人在对待思想及其成果的时候,似乎是完全相同的”这一重要发现。“在我所见过的动物中,猫无疑是最善于思考的。”“它们除去睡眠,大量时间都用来思考。”①以至于外祖母曾说:“它有想不完的心事,我真想劝劝它,别那么较真。”②“它多么小,心事反倒这么大,还是让我们多想想吧,别让它累坏了。”③几十年过去了,张炜忘掉了很多事情,可是就没有忘记外祖母那个词:“心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明白了它的含义,也知道了“心语”在动物和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因为人类怎样对待动物,动物就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人类。人尊重动物,动物便会尊重人;人爱护动物,动物便会爱护人;人给动物以温暖,动物也会给人以幸福。反之亦然,你对动物凶残,动物自然也不会软弱。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热爱动物,它们便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和幸福。动物帮助人驱赶寂寞和忧愁。“小獾胡帮我们赶走了许多忧愁,这是它了不起的方面。”“现在好了,有了小獾胡,我可以长时间待在屋里了。”④动物带给人快乐。“现在完全不同了,因为一只小猫的加入,我们茅屋里已经有了三口。这种热闹劲儿是以前从未有过的。”⑤“由于小来的到来,我们家里变成了最能吸引孩子的地方。”动物带给人甜蜜。就连小獾胡的呼噜声,在“我”看来,也是那样甜蜜。“这声音甜甜的,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声音。从此以后我会记住:人的夜晚只要有这样的声音相伴,就一定是最好的夜晚。”⑥“月光,小獾胡的呼噜,全家人,这些加一块儿,成为最美妙的时刻。”⑦动物带给人充实。
“只看着它的眼睛,一切便悉数得到满足,仿佛人生再无他求。”①人对动物有多好,它们便对人有多好。“小獾胡对家里人的亲密程度是不同的。它最爱的人是外祖母,其次是我,再其次是妈妈。因为妈妈是十多天前才认识它的。”②
张炜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讨论中说:任何族群对动物和植物的态度、处理的方法,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总体上的文明程度。这里的族群,当然包括人类。在《芳心似火》一书中,张炜写到了对“一棵树”的态度: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在物质世界里退化和变态,是否正常和健康,其中一个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对一棵树或一片树生发感情上的联系。比起爱宠物,比起对一些动物产生感情,爱树木更难一些。很显然,这是一种范围和视野上的扩大与引申,从人与动物的关系,扩大引申到人与植物,甚至扩大引申到世间万物。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爱,是人类和万物的尺度,也是衡量现代人的唯一标准。它体现的是人类总体的文明程度,还折射人在物质世界里是否“退化和变态”,是否“正常和健康”。《爱的川流不息》中有一段话,可以看作这部书的“文眼”:一个人对动物有那么多的爱,肯定是一个善良的人。张炜先生及其家人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一个西方关于猫的故事。《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英国著名作家哈代,临死前曾留下遗嘱,要将自己埋在家乡。可是按照英国政府的规定,哈代作为著名作家应该埋在作家公墓。哈代死后,这个问题让操办丧事的人感到了为难,对此人们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将哈代的心脏安葬在家乡,将他的躯体安葬在作家公墓。哈代去世后,人们将哈代的心脏取出来放在一边,却不小心被他家的一只猫给吃了。怎么办?又有人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将那只猫埋在哈代的家乡,依然将哈代的躯体安葬在作家公墓。如此一来,看起来是“两全其美”,其实却是一个非常残忍、毫无人性的办法。因为那只猫虽然偷吃了一颗“伟大的心”,但它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爱的川流不息》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当今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善待动物,善待植物,善待万物。“黑煞”一样的恶人,并不鲜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除了自身对其他万物都极度冷漠的人,并不鲜见。杀猫虐猫,打狗灭狗,甚至网上直播这种场面的,也并不鲜见。一些人不仅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动物性。在另一部作品中,张炜曾经非常严肃地指出过那“如海潮一般的诅咒”。《爱的川流不息》问世,如果能多少换回某些人的某些良知,将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也是它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