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杰‖走向内心与寻找灵魂之美——马文秀诗歌读札-《文学天地》2023年第4期

走向内心与寻找灵魂之美——马文秀诗歌读札
◎[澳]庄伟杰
写诗、评诗都是一种心灵旅行,甚至是一种精神探险,一种灵魂修行。作为读诗的人,总是希望像相遇到生命的美好,相遇最真切、深挚、敏感而动情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除了善于用独持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的美,并且清晰地向人们传达灵魂的图像,尚需在驾驭诗句的同时,用充满着凡间之物的隐喻、象征、借代等修辞,乃至用反讽、追问与叹息,去缝补或者链接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一旦进入如王国维所主张的可“入”可“出”的创作状态,便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思维,把诗当成是生命的审美写真,让诗歌成为真正诗歌,驱使诗中涵养的情感、品质和气息同我们产生深刻的共鸣。然而,直面当下诗歌,要么刻意制造所谓“陌生化”,要么“口水”狂喷乏善可陈,要么鄙陋得叫人不敢恭维,语言变成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屏障,让分行的文字成为毫无生趣的文字堆积,既丢弃了汉语言的审美和诗性元素,丧失了诗歌应有的情感力量和美学品质,也丧失诗歌固有的尊严和魅力。
诚然,诗作为人类恒常需要的精神存在,并不会因为当下时代和一部分诗人的另类行为而变得脆弱。所幸的是,那些始终清醒而明智的诗人,依然执着于诗的生命和生命的诗化。从90后女诗人马文秀其人其诗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那些热爱母语、敬畏文字的诗写者,以诗意方式实现着一种本能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定位,逐渐成为当下诗歌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通读马文秀的这些诗篇,扑面而来的文字词花如同一颗颗星星,在字里行间绽放光芒,而且充满着诗人的性情和体温。无论是诗的精练、意蕴还是情感、节奏,既没有苍白浮躁之感,也没有故弄玄虚,晦涩难懂,而是自然清新、活力充盈且不乏生趣。整体观之。可谓:灵巧诗思与清澈诗意谐振,情感投射与温暖笔触并生,生命意识与审美特质兼备。
是诗,必须要有诗意。一首诗若无诗意,便味同嚼蜡,生硬干巴,了无生机,等同非诗。可以说,诗意的浓淡有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首诗之优劣乃至诗与非诗的关键。而这,与诗人的构思与想象紧密相关。说白了,诗意就是一种能够带来美感的意境、精神能量,意蕴或情思等,并给人一种呈现自由状态的美。即诗人通过特定技巧与意象组合,创造出来的具有本体构成与自足功能性的有意味的想象世界。马文秀笔下这组诗,无论是写亲情(父与子、奶奶等)、写爱情(大柴旦等),写他者(女子、清洁工),还是写风物(石头,猫),抑或是写与自己相遇,哪怕是回忆追思或展开遥远想象,表达切身体验与渴望、美善和凝思……总是诗意弥漫,灵气十足。《落入凡间的塑像》映现的一幅幅场景,读之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继而在打动中如染其情。一个戴草帽的浣衣女子,“她躬身清洗每一处/连倒影都在忙碌”,那些动作,水声、画面,无不跃然纸上,而开篇一句“将双手伸进飞溅的水波中/打捞生活不小心丢失的月亮”,则在虚实相生中令人久久沉思。诗意就像那伸进水波中的“双手”,深深勾住我们的心坎,让人感到一种久违了的熟悉与陌生。面对这尊“落入凡间的塑像”,笔者在恍然之间,首先想到的是那位曾经在土地上“用心扮演着各个角色”的慈母,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夏宗寺,与文秀相遇》这一首,其横生的情趣令人拍手称妙。诗人以灵巧的诗思,想象自己在悬崖峭壁上寻找神话,当夏宗寺的僧人端来一杯酥油茶,诗人意外望见了“另一个文秀”。一个在寺里修行,一个在人潮中修行;一个“面孔写下清净”,一个“以自然为镜,抵达世界”。是缘分?是奇遇?只因都是为了“寻找灵魂之美”,诗的意象、气息、情绪穿透力纷至沓来。其实,写诗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在诗人心目中,“夏宗寺”如同太阳的光泽,可以“让修行之人/在山水的浩荡间/走向内心”,可以径直通往美丽的家园,可以成为信仰。诗人有意借助“另一个文秀”,在奇遇中生发谐趣之意——我们在诗歌世界中看到的并非现实的镜像,而是另一个似曾相识的诗意世界,其间呈现出一种浩然、悲悯、理想的诗意情怀。而这,正是灵巧诗思与清澈诗意谐振使然。
此外,情感投射与温暖笔触并生,则是马文秀诗歌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说起“情感”这个词,在那些自诩为先锋或后现代的所谓诗人眼里,可能认为老套,其实这是对诗的最大背离。如果诗这种文体不写(讲)情感,人类还要诗干什么?放眼当下,多数诗人缺少的恰恰是沉潜的生命感怀,难以透彻生命和情感的思想穿透力,或则缺乏善感、直觉和想象能力。于是,虚假、做作、空洞之诗大行其道,无聊、无病呻吟、强作愁绪者俯拾皆是。修辞立其诚。读马文秀诗歌,不得不承认,它是真挚而开阔的,那是源自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清泉。诗人所写的亲情人情、风物世态,其润泽光亮之处皆是真诚的情感流。在《圆满》里,诗人以朴素的语词和温暖的笔触叙写奶奶临终前的情境,每个诗节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一往情深,所有律动的字句无不发自诗人内心,流向读者心头。高妙的是,诗人在平静叙述中以喜衬悲,喜极悲深,融情入景。88岁的“奶奶被忽略的皱纹里/存放着子孙辈们的喜好/也留有栀子花里的青春”。生死有命,人生轮回,“奶奶演完一生的角色/临终前只留下一个词/圆满”。全诗的情感投射丰盈而结实,令人在慨叹之中生发共鸣。《石头》一诗,看似状物,实则写人、写心境。那块沉默而坚实的石头,“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烈阳下”,刚柔并济,诗人用心体会,以文字为骨,以自然人文为肌,赋予石头以人的情感,写出石头带着自身的气质和倔强,“吸收众多声音”,也“吸收宇宙的精华”,呈现出石头的别样风采,让人在会意中领略到石头般的生命人格。《大柴旦》中忆述诗人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与情爱伤痛的思忖及感悟;《清洁工》中寄寓着“清扫出更多可能性”的希冀。不论是观照自身的情感经历,还是关注劳动者的生存境遇,都是一种情感投射,而非停留于写景抒情。好的诗歌都是指向心灵的,马文秀善于调动带有自身体温的笔触,写出诗歌与人生的百般滋味万种风情。
高妙的诗歌总是以生命意识、深刻思考和人文情怀为底蕴展开美学表达,让诗歌在表情达意中变得真挚、丰沛和意味悠长。记得笔者在评点马文秀入选《中国好诗年选》的那首题为《簸箕湾》一诗中曾经说过,作为后起之秀的90后诗人,马文秀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起码有两大点:一方面,她是一个极具方向感的创作者。她善于挑选或抓住自己熟悉的西部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熔铸个人精神成长履历的精神原乡,冀望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她把故乡当做文学的富矿,于是写老街口,写雪域回声,写形似簸箕的出生地……这些经由诗人心灵过滤之后选择的地理风情,一旦融入思想情感,便在回眸凝视中浸润聚合为意象,并因此打开生命体验与存在之思的双重镜像。另一方面,马文秀诗歌写作在坚守之中,既保持纯正的诗风又接地气。她笔下的文字,既不故弄玄虚,也没有故作姿态的表演,更不着迷或沉溺于其中而难以自拔,而是透过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获得词语对于世界的敏感,让自我与世界在感应和交流中找到打开灵魂出口的通道,并在自我观照中尝试着超越地理时空的独特质地,从而指向对个体生命意义和充满生命意识的终极思考。《父与子》一诗,诗人从细微处着手,以沉静、形象、冷峻的诗句,把一对父子在海边踱步时“细碎的心事”和父亲内心“藏有孤独的谜团”进行精雕刻画。然而,岁月渐行渐远,在“光的摇晃”中,全诗又在灵光洞穿中突显出智性的思辨色彩。因为随着“岁月的钥匙逐渐缩小/有时不是所有的谜底有解答/有些成长过程一旦被错过/翻遍记忆,连模糊的身影/都无法找寻到”。诗中的造境、角色的情景、读者的心境,因其具有文学性的审美意蕴而共情相通。写《猫》这首诗,照见的不仅是观察入微与敏锐诗思,诗人爱物及乌,由物及人,由猫而深入生命肌理,捕捉内心、捕捉时间的踪迹,以同频共振的情趣,满怀着对自我的期待,恍然顿悟“以猫的面孔/在文字间,嘱咐我/心事不宜过分袒露/阳光下以最好的方式/成就自己。”以此抵达某种精神的向度,彰显出兼备生命意识与审美特质的内在呼应。
2023年盛夏急就于泉石堂
作者庄伟杰,闽南人,旅居澳洲,文学博士,复旦博士后,《中文学刊》社长总编,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有诗作编入多种大学教材,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与批评、华文文学及文化艺术研究。

马文秀的诗
◎马文秀
父与子
琥珀色的黄昏下
一对父子在海边踱步
彼此含糊的语言
包含细碎的心事
像地上的脚印一样
串联在父子的身影之间
父亲似群山似河流
话音中带有阴郁的鼻音
他富于深情的面孔
时而深沉,时而忧郁
小心翼翼为父爱做隐蔽的标记
想要为儿子制造惊喜
内心却藏有孤独的谜团
光在摇晃
岁月的钥匙逐渐缩小
有时不是所有的谜底有解答
有些成长过程一旦被错过
翻遍记忆,连模糊的身影
都无法找寻到
圆 满
奶奶平躺在床上
滴落的泪珠
再也无法借助心底
那股向上的力
八十八年来
奶奶被忽略的皱纹里
存放着子孙辈们的喜好
也留有栀子花里的青春
风雨时节
即使谎言再过汹涌
也无法淹没她对生活的热情
如今,凌乱的纹路
时而紧,时而松
却无法掩盖
她眉目间的慈爱
子子孙孙
不远万里奔赴而来
五世同堂
日夜守护在床边
扎根于奶奶体内的话语
已竭尽全力翻转
寂静而朦胧
活在亲情的延续中
微弱的她
只剩下喉咙里沧桑
木炭在火盆里低吟
将能量撒向
老屋的每个角落
而奶奶手掌的温度
却越来越低
在子孙们
挤破房间的哭泣声中
奶奶演完一生的角色
临终前只留下一个词
圆满
落入凡间的塑像
戴草帽的女子
踩在一块石头上
将双手伸进飞溅的水波中
打捞生活不小心丢失的月亮
左手旁的竹筐
塞满了一个家人的衣服
她躬身清洗每一处
连倒影都在忙碌
在这边土地上
她用心扮演着每个角色
上衣皱褶上的阴影
倾吐着她的贫瘠
霞光落进眼窝
唯有金色水波
包裹着她,呵护着她
让她变成一尊
落入凡间的塑像
猫
1
清晨,站在窗户上的猫
突然转头
在不可测的表情下
一边舔爪,一边喵喵叫
隐藏与生俱来的机敏
猫的步子懒散
却能丈量猎物出现的半径
也能在晃动的影子中
捕捉内心
就像我伏案
在白纸上寻找恰当的词语
写下激烈而绚烂的句子
捕捉时间的踪迹
2
一只暹罗猫
在书桌旁打哈欠犯懒
低头、半闭着眼舔毛
似乎以柔软的神态
钻进我的诗句中
在词语间来回躲闪、嬉闹
就像躺在石头表面晒太阳
以猫的面孔
在文字间,嘱咐我
心事不宜过分袒露
阳光下以最好的方式
成就自己
石 头
云雾之上,谁的心事
还未消散?
像石头一样沉默
一块石头
一半在水中
一半在烈阳下
兼具刚柔
石头携带很多词汇
坚硬的、柔软的
所有的词汇在某一瞬间
集中在同一块石头上
石头的裂缝
有着千年的倔强
在河流的交汇处
吸收众多声音
这些声音四散开来
吸收宇宙的精华
在夏宗寺,与文秀相遇
冬的光影
在大山的腹地
为天涯相隔的人制造奇遇
我在悬崖峭壁上
寻找属于夏宗寺的神话
在寺院僧人端来的一杯
酥油茶中,望见了
另一个文秀
他在寺里修行
面孔上写下清净
我在人潮中修行
以自然为镜,抵达世界
在天地的掌纹中
感慨缘分如此奇妙
总给探寻者预留惊喜
寻找灵魂之美
夏宗寺以太阳的光泽
让修行之人
在山水的浩荡间
走向内心
大柴旦
在诸多相逢中
哪一种最令我们神往?
回忆像一束光
或一束玫瑰
预设众多重逢的画面
将心底的一抹绿
安放在大柴旦翡翠湖中
让荒漠淡忘曾经的伤痛
那些被你扔进湖中的信件
早已不见字迹
留下空境与独白
正如此刻的湖面
分开多年,目光
再次相遇
擦肩而过的瞬间
纵横交错的情感
在变换的影子间跳跃
但故事不会续写
所有的征兆早已在梦中
潜入梦境的事物
早已在太阳下窥探内心的秘密
往事的痕迹
不该被你抹平,不留一点温度
冲蚀情感的方式不是遗忘
而是接受那种抽离
喧哗一阵的爱情
估计是宁静日子中的一束烟花
不求长久但求绚烂
竭尽全力爱过的痕迹
已凝结成一束干枯的玫瑰
收纳破碎的情感
就算分开,爱不可能杳无踪迹
熟悉的道路应该留有到过的痕迹
无爱的状态如同披着一件潮湿的外衣前行
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清洁工
清洁工穿梭在街头巷尾
从寂静到喧闹
从喧闹到寂静
他们面孔收纳的词语
从不刻意去铺展
在寂静与喧闹间
橙色的衣服紧贴着脊背
背上的汗珠
让小麦色的肌肤
看起来无比结实
成为清扫道路的力量
成为家族寻找出路的支撑
他们手握笤帚
怀揣着对山河的爱
在宽广的道路上
希望在清晨与深夜间
清扫出更多可能性
【作者简介】马文秀,回族,出生于1993年,青海民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青海湖》《上海文学》等报刊,部分作品被译成多个国家(民族)语种推介到国内外。出版诗集《雪域回声》《老街口》。曾获第五届中国长诗奖、郭小川诗歌奖、《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