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5日,“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理论、创作、教学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深圳等地的科幻研究学者与作家们齐聚深圳,围绕“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这一核心主题,从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类型划分、相关科幻文本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辨析等角度,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交流。

本次会议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是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提出的理论观点。吴岩认为科幻未来主义是中国科幻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产生是作家期待通过创新引领人类更富智慧地走向未来的结果。本次会议卓有成效的讨论,对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念、诸种亚类型的特点、流派产生的过程以及存在的意义等,进行了有重点质疑和有深度的拓宽,给理论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基础。

11月4日上午的会议由南山区作协主席吴笛主持,南山区文联副主席郑朝晖与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到会致辞。随后,进入主题发言。
吴岩在“从科幻史中发现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发言中首先回顾了中国科幻史研究的历程,他指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发现,完全是科幻史实证研究的附带结果。当人们仅仅依靠科学普及或科幻现实主义两种创作观念去统整中国科幻的过往历程的时候发现,这种简单化的概括不能涵盖纷繁复杂的中国科幻现象。大量并不存在于两个流派的作品被纳入了一个未知状况或不明空间。为了寻找这块空白或空间的属性,吴岩提出了科幻未来主义理论,并认为科幻未来主义这种流派的存在能把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大量作品纳入其间。吴岩还总结了自己的这项研究的一些成果。他认为,首先,中国的科幻未来主义科幻小说,在多数情况下是对时代的认知困境所做的答案寻找。其次,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是一种结构主义,通过有效的结构,作家能给出认知困境的部分解答。第三,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是启发性的且不是终极的分类。他所发现的一些亚类型提示人们,还有更多亚类型未被发现。他还阐述了科幻研究中实证性方法跟想象性方法之间的差异所在。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教授先是介绍了第八十一届科幻大会期间他与非洲科幻作家的交流。受此启发,他提出世界范围内的未来主义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欧陆未来主义浪潮、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的跨大西洋未来主义浪潮,第三次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以全球未来主义崛起为标志、从自身经验出发尝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自主创造未来的浪潮。在这个意义上定位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意在加入风起云涌的全球未来主义浪潮,召唤出一个真正的新世界。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历史起点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四川大学姜振宇副研究员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现代”到来那个时段,就已经影响了中国科幻的文化传统。梁启超试图在人类各种社会组织方式的共同绝境中唤起实践的革命勇气;而鲁迅则更强调未来将长期存在的恒久竞争与对抗所需的理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作为对未完成的、更普遍的现代化的追求,理应重新唤回这种勇气和理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冬梅副研究员认为,从中国科幻小说诞生之初起,科幻未来主义就是其中最重要、占据主流的一个流派。《新中国未来记》《新石头记》《未来世界》等晚清科幻有力地体现出作者积极讨论未来、力图革新求变、脱离现有存在的创作意识。对作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之发端的晚清科幻的探索,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科幻,还可以正本清源,让学界重新审视中国科幻小说中这一支重要流派。

4日下午的会议更集中于对具体科幻作品的文本细读。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三丰以慕明《铸梦》和谭钢《黄沙倒影》两部中篇历史科幻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未来主义倾向。《铸梦》的青铜朋克,表面看是“器物寻根”的延续,其实另类“复礼”思想的提出,代表了一种未来文明发展的可能路径。《黄沙倒影》以敦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验作为建构未来的结构性素材,成功地推演出实体和数字两个方向文化遗产和城市的发展方向。两部作品均表现出青年科幻作者尝试融合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未来建构的一种更为积极和自信的姿态。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肖汉讲师则以丰富的材料和细致的分析,首先回溯了自意大利未来主义以来的未来主义发展历程,而后讨论了“十七年”时期科幻作品在科幻未来主义指征方面的别样时代特征,并认为这些作品展现出了某种独特的中国性。

重庆大学童博轩博士从1990年代中国科幻中的空间书写入手,将彼时科幻中的空间想象划分为宇宙空间、城市空间和赛博空间三种典型面向,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阐释其中被长期遮蔽的、有潜力超越时代诸种危机的强大历史动能。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马皓哲比较了郑文光《飞向人马座》与克拉克《2020太空漫游》两篇经典科幻文本,分析了蕴含其中的话语权斗争问题,进而认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能揭示强势文化话语的过度膨胀,并在文明对抗中推动中国本土话语的崛起。

5日上午的发言则围绕着“刘慈欣作品中的科幻未来主义意蕴”及“中华未来主义与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之关系”两个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张泰旗博士将《流浪地球》小说原著和两部同名改编电影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指出刘慈欣经由太阳氦闪这一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意外事件”,突破了直线思维的局限以及奠基其上的线性历史观,开始构想危机时代的“新人”。而通过对后人类问题的思考以及危机时代的“新人”想象,刘慈欣丰富了人性的多重内涵,展现了对时代、历史的深刻体认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何庆平博士聚焦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子类“运演未来主义”,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和《超新星纪元》为例,从结构主义和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了运演未来主义的四个特征:一是触发性,即存在一个重大突发事件;二是离现性,即从现实轨道进展到非现实轨道;三是连续性,即呈现连续的演变过程;四是系统性,即牵涉多领域紧密系统。

南方科技大学袁博讲师提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存在一种“战略未来主义”特征,兼具蓝图未来主义和运演未来主义基本元素,又融入了体验未来主义式的战争体验描写和战略博弈体验描述;袁博进而溯源其历史逻辑、探究其思想基石,从国内外读者的角度解析了刘慈欣热背后的社会思潮源流。

华东师范大学杨宸讲师借用中国网络亚文化里的“抽象”一词,提出中华未来主义其实是一种对东方主义的“抽象”回应,它夸大性地接受了西方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运行形态与技术文明的刻板想象,却使自身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场后现代的反讽游戏,因此对现实的阐释能力相当有限;与之相对,杨宸认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所具有的将来面向提示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发展与中国思想文化环境相应的技术形态,打破西方现代技术无意识的单一霸权,提供多样化的技术发展路径,探索未来的不同可能性。最后,杨宸以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狩猎愉快》为象征,揭示了避开中华未来主义“陷阱”,倡导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方向的意义所在。

南方科技大学周梦泉博士后则针锋相对地提出要探索沟通中华未来主义与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可能性。借用中华未来主义语境中的“时间螺旋”和“热力学时间”两个概念,周梦泉在刘慈欣科幻作品中发现了一种返回地心并借此通向宇宙的“开放的螺旋”,并尝试以此为例探索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普遍性潜能。

此外,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清华大学林天强研究员、太原师范学院赵潞梅讲师等学者,杨平、萧星寒、宋睿洋等科幻作家,以及来自南山区作家协会的多位作家们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交流中。

吴笛主席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四个体验,即信息量大、干货多、实证性强,和敢于碰撞,并鼓励参会作家们尝试写作科幻作品。吴岩教授对会议发言中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概括,他认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场域、一个新的批评空间,这一工作有效地激发了科幻思考的创新性与生命力。他期待有更多研究者能加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来。会议的最后他宣布,明年将出版以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为主题的中英文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