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日历》
作者:蔡升元
朗诵:刘行操

伫立日历前,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
我想起了第一次迈进校门的懵懂,想起了“六一”鲜艳的紅领巾,想起了“五四”庄严的团徽;想起了“七一”中国共产党的星火之光,想起了“八一”南京城头的第一声枪响,想起了国庆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的铿锵声音……

昨天,是今天的基石。我们的成长、经历、教训、收获,都是从昨天中汲取的,她更加成熟、坚强、自信。
今日最实。祖狄闻鸡起舞,追逐时光;王羲之习笔法长年不辍,《兰亭》名动千古;中国巨龙才得以腾飞,迈着强大的步伐!一切的成就,所有的努力,都在今天。
明日最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后面还是道路。”所以我们的脚步不能停,梦想不能灭。顺着时光向前看,告诫自己:我们会拥有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会经历无数回的坎坷与磨砺,但心若在,梦就在……
繁星点点的夜里,我打开搁浅已久的回忆,细数曾经走过的四季。
春天,沉浸在满目的绿里。充满了希望,新生的美景鼓舞人们。她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散文,像妙龄姑娘妩媚动人,充满了诗情画意。风轻轻,挑逗那断断续续的铃,摇晃着柳姑娘的长发;雨轻轻,挑拨那叮叮咚咚的琴,弹响那远远近近的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春天的歌声,有初恋的青涩,又如飞花一样轻盈,是叶间那一滴晶莹的晨露,像枝头第一朵绽放的芳馨。它是波光潋滟的湖面,明眸善睐,波转含情,又如清澈见底的溪流,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缠绕而过。她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的润物无声,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喧腾烂漫,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那一份寂静清幽。春之声孕育着希望,它赋予世间生命的活力,蓬勃向上。

夏季,喜欢在有萤火虫的夜晚,倚在葡萄架下,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喜欢望着满池的荷花,看着它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赢得高士的尊重。喜欢倚楼,看着那忽而来,忽而止的暴风雨,看着被它洗刷一新的世界。我的心灵,似乎也受到了洗礼。
那是轰隆的惊雷,咆哮的洪流,急促的雨幕,是蓬勃的生命的交响。那是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生命之音,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豪迈宣告。在大地的心脏中,在每一株植物的血管里,回响着生命共有的旋律。

秋天像一位禅师,它低调、沉稳。树树皆秋色,山山皆落晖。她是丰收的季节,苹果熟了,粮食熟了,农民忙碌的身影也给着寂寞的秋天增添几分热闹。
在秋天的歌声里,天渐渐地转凉了,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上、小河里、庄稼上,小草们也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雅,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惊艳,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新陈代谢。

冬天的歌声,寒冷荒芜,瑟瑟的寒风,冷冷的长夜,光秃秃的树木。然而,冬之声,却是火炉旁取暖谈心的那一份温馨;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老童话;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希冀,是休憩蕴蓄的坚实忍耐。

厚厚一本日历,慢慢的人生。
童年,就像朱自清《春》里所说,“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处处充满着新气象。童年是“忙趁冬风放纸鸢”的孩童,是对社会充满向往和企盼的少年。是在树上掏鸟,在池边捉蛙,在田间嬉戏玩耍。童年的霞光在天际照亮,掬一捧湿润的土壤,播种幼时的梦想。

青年,人生的夏天像高耸的白杨树那样,昂扬向上,她是刘成章笔下《安塞腰鼓》里的健儿,是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傩送”。是树林间鼓噪着声声蝉鸣,是为无悔的奋斗的鸣锣开道。股股热浪阵阵袭来,像是正在为飞扬的青春注入新的力量。青年时的凌云壮志,豪情壮语在飘洒的雨丝中激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中年,既有奋斗下的硕果,也有寂寞下的悲哀。风扫落叶,秋雨挂枝头,不免有些别绪离愁。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去,自己更加孤独了。秋天是事业有成的一种傲娇,或者只是一路走来的那种感叹。然而,天高云淡,宁静高远,成熟的金秋少了一份狂躁,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慌不择路,多了一份从容淡定。成人在这个季节,经历了人世的纷纷扰扰,明白了人性的点点滴滴,看清了人际的千丝万缕,变得“人情练达,百毒不侵”。也许开始向往清静,走在落叶铺满的大地上,享受秋之静美。

老年,不会汲汲于功名,也不骎骎于利益。退休在家,有的是时间,会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却别有意味。漫天飞雪,银装素裹,顿时心中一团怒火仿彿被雪的冰冷所熄灭,心中黑暗的一面仿佛被雪的洁白所掩盖。于是,有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狂想。
日历,一天天被撕掉,而记忆却永远被收藏。

作者介绍

蔡升元,应县北楼口村人。2022年2月退休。现任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山西日报》、《山西政协报》、《北岳》、《朔风》和《今日头条》等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