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的郡县情缘
作者:朱双顶
一统天下的秦王赢政,终于大展宏图呈愿,首先想到的便是正名问题,于是就有了集三皇五帝于一身的狂大,“皇帝”之称由此而来。他的中华一帝由他开始,所以要称“秦始皇”。一个大秦帝国就这样雄居古老的东方,开启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华夏文明大国。这还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要将他的大秦帝国传之万世,他才是一世。何以才能呢?一个政治架构一一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就这样在秦帝国登台亮相。
所谓郡县制,就是古代的一种国家结构设置,将国家按郡县两极设置,国家设郡,郡下设县,郡守和令尹直接由中央任免,其职位不得世袭。这样,便建立起了一种干壮枝弱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地方不再有力量对抗中央,有利于全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项政治制度不是秦始皇的发明,但却是他的再造,是他将郡县制做到了极致,将统一的庞大的秦帝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完成了全国的组织政治架构,影响后来的历朝历代,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体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然而也只是换了个马甲而已,仍脱离不了其组织框架的影响。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统治机构,在地方废除封建制而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官辖,这套政权架构一直被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伟人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诗中,就有感而发写下了“百代都行秦政法”之诗句。秦始皇为何要一改周朝的分封制为郡县制呢?
秦始皇在吞并六国中,看到了诸侯国养大是造成天下纷争的原因,秦国本身就是一个例证,秦由雍州之地发展到今天取代周王朝,也是一路不断吞并小国发展壮大的结果。因此,他在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后,对周朝败落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周王朝的统治力量薄弱才导致了亡国。周朝通过实施分封制来达到“天下共主”的统治,而这种治理模式致命的缺陷就是中央太弱,不够强大,依靠的是天下诸侯的归服。所谓的统治也只是松散的“归服”而已,并非是对天下的实际掌控,这可以从分封制下的五服划分治理模式可以看出。
所谓五服治理,就是周王朝以天子所居在的京畿地区为中心,在外围由近向远,以五百里为一区划,将天下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或称宾服)、要服及荒服五个管治范围,合称五服。服是服事天子之意,也就是五服要分别做到如下要求:甸服地区的人参加天子的祭礼,就是参加天子对祖父与父亲的祭祀,是每日举行一次,对不参加的处以刑罚;侯服地区的人参加天子的祀礼,也就是天子对曾祖与高祖的祭祀,每月举行一次,对不参加祀礼的进行讨伐;绥服地区的人参加天子的享礼,也就是天子对始祖的祭祀,每季举行一次,对不参加的进行征伐;要服地区的人参加天子的贡礼,也就是祭祀天子远祖和天地之神时贡献礼品的祭礼,每年举行一次,对不参加的予以指责;荒服地区的人参加天子的王礼,就是少数民族首领承认并朝见周天子的仪式,终身举行一次,对不参加的实施警告。参加天子的祭祀就成了归服的主要标志,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共主”,在三服之外,已很难控制了,违反的也只是指责与警告了。所以,《史记》中就记有齐桓公趁势讨伐楚国时,就以楚国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茅草为由这一事。
这一天下归服的五服仪式,办着办着就渐渐地不被诸侯所尊守了,因为经过兼并强大起来的诸侯,与周王朝分庭抗礼了,不再听周天子的号召与指挥,出现了被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时代。这时的周王朝就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被说成是周王室衰微,实质上就是周天子再也无力支配各国诸侯了,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已。所以秦始皇要改变这种枝强干弱而致国家灭亡的态式,彻底地抛弃了造成这种祸因的分封制,完全地在秦国内实施起郡县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一个强权的帝国。
郡与县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县比郡大。《逸周书作雒》上说“千里百县,县有郡。”《左传•哀公二年》上记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县制出于楚国,楚成王时,吞并权国后改设为权县,设县尹管理,县制自此始。郡制就出于秦国,秦穆公九年派使者到晋国,晋国的公子夷吾就对使者说到“君实有郡县”之语,可见那时郡已在秦国实行了,所以说,到秦始皇时全面实行郡县制,是有情缘的,也就在这里。到了春秋中后期,一些国家在新占有的边境地区推行国君直接管理的县郡制,郡虽然是地区大,但地位比县低。最初县郡都由国君派人驻守,后来就发展成固定的地方政权组织,有权处置边境上发生的突发事件。到战国时,则变成了郡县制,是郡下设县,形成了郡县两级地方组织,已成为普遍存在,魏文侯时,吴起就担任魏国的西河郡守。秦国和楚国,郡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国则多是卿大夫的封地。所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并不是创新,而是一种再造。
当初,围绕着是否实现郡县制,在秦国大臣之中也引起了一番争议。有的大臣就认为,统一过来的燕、楚、齐等地,都远离秦国,不便管治,主张沿袭周时分封制,实行分封,授予各地贵族世袭的诸侯名份。这被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分封制就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正是周王室的亲戚、贵族、大臣们,从分封那里得到土地,所以相互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又无力阻止,这就是“置诸侯不便”。从而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加之郡县制自秦穆公就已在秦国施行,秦始皇自己又经历过郡县制对强化中央集权的好处,为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而灭亡的教训,他就毅然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秦国的郡县制,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制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是为一县之首。县令下设丞、尉。县尉负责一县的军事和治安。 由于秦王朝政权具有军事专制的特点,所以县尉的任务特别繁重,举凡一切军事、治安、征发徭役、管理士卒等事,均要由县尉主持完成,稍有差错就要受到严厉制裁。由于县尉任务繁重,所以每一个县的县尉不止一人,可能有二至四个县尉。
实行郡县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废除了诸侯叛乱的隐患,所以在有秦一朝是“有叛人无叛吏”。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派遣,只能听命于皇上。为此,秦始皇废弃古代圣贤的章程,焚毁战国以来的百家之言以愚弄百姓,铲平东方各地的大城,残杀持有不同政见的名士,把被灭六国的武器都收集到咸阳,铸成十二个大金人,修筑通向各地的御道,实行“字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建立起超强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大秦帝国,真正享有“千年一帝”的始皇帝,并要传之万代。这样强大的帝国,确实彻底改变了周王朝时期分封制的衰微与被欺局面。郡县制的强大秦帝国真的能传之万代吗?
秦始皇的郡县制,虽有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易于统治之优点。但它也同样存在着天生不足:对己,实行天下专政,有了君皇的强势权力,便很容易地产生专权擅势,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而秦始皇恰恰就成为这样的暴君;对内,把亲戚子弟视作普通百姓,朝廷之内失去骨肉同胞的辅佐,功臣再怎么勤勉效力捍卫国家,也得不到封地,郡县长官治理天下,大多是为了获取利益,一旦国家衰落,各种制度悖乱,卖官鬻爵的官吏,就会用金线财物来衡量人才,就会无法遏止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事发生,使国家腐朽,不堪一击;对外,失去诸侯藩屏的护卫,一旦发生叛乱,就成了孤家寡人,不能得到及时有力地匡救而覆灭。
正是由于郡县制有了上述三个致命的缺陷,所以靠它来维护家天下的政权,也是根本靠不住的。秦始皇郡县制中的三点缺陷,都被他发挥到极致,所以想传之万世的秦帝国,传到了秦二世手上只坐了三年就完了,痴想的万世之王朝,仅存在14年就一去不返,连司马迁也大为感叹,在《史记•陈涉世家》中给予了长评。秦始皇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余威还在,震憾着异邦异域;统一的秦王朝还在,险峻的关卡仍和以前一样;强大的军队还在,依然拿着精良的武器;郡县制还在,官吏们还在各司其职。而陈胜只是个穷人家的儿子,是个农民,是个被发配的役卒中的小头目,既无孔丘的本事,又无范蠡的家财;既无尊贵的政治地位,又无训练有素的军队;既无勾戟长矛武器,又无粮草储备;既无用兵谋略之能,又无行军打战之实践。他所率领的就是一群被逼无奈、散乱无章、几百名役卒的乌合之众,揭杆而起,反叛秦王朝,结果风起云涌,天下响应,竟然建立起大楚国,称起大楚王,虽然只存在六个月,就身亡国灭。可由他分封、派遣出去的侯王将相,最终灭掉了秦王朝。
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到刘邦项羽入咸阳灭秦,前后也只用三年时间。而当年装备精良、良臣武将众多、君主英明神武的东方各国,却被秦国一一吞并。就是这样,秦国也仍是用一百多年前后六代君王的努力,最后才一统天下。司马迁最后评道:“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样看来,一个王朝的存在与覆灭,并不在于采用何种制度,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商的世袭制,从周王朝的分封制到秦帝国的郡县制,前者总是被后者所替代,总是解决不了制度上的缺陷而灭国。是制度还是人为使然呢?再好的制度都有利弊两重性,有利的需放大,有弊的需掌控,而这一切都需要君主去制订去修正去执行去尊守,所以从这个视角评历史,灭国的是暴君,失之于仁,灭之于民,非制度也。历史继续向前!
2023.6.2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